骨三脏汤结合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2017-05-12李志华丘青中
李志华,丘青中
(1.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骨伤科,广东 佛山 528216;2.广东省中西结合医院)
骨三脏汤结合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李志华1,丘青中2
(1.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骨伤科,广东 佛山 528216;2.广东省中西结合医院)
目的 探讨骨三脏汤结合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方法 将我科的60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行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体外冲击波基础上加服骨三脏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30例患者治愈1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而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三脏汤结合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可以有效促进骨痂生成,提高骨折痊愈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骨三脏汤;骨折延迟愈合;冲击波;三脏一体
骨折延迟愈合即骨折经常规治疗后愈合速度缓慢,远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是临床创伤骨科常见的治疗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再次手术,植骨加内固定或自体骨髓移植等方法,不但创伤大、治疗费用较高,疗效也不尽人意,而且存在各种手术并发症。我科根据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丘青中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1]为指导,利用其经验方骨三脏汤联合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我院骨伤科门诊或住院部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所治疗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46岁;病程为骨折治疗后4~8月,平均(7.7±0.6)月;既往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者19例,外固定架手术者26例,内固定手术者15例,其中手术2次者4例,手术3次者1例,均达到功能复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骨折端有疼痛症状,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患肢可有异常活动,不能负重或行走;超过正常愈合时间仍未能愈合;内或外固定尚不能拆除;X线片显示骨折线清晰,骨折断端骨痂稀少,但骨折断端无硬化;同时伴随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或肌肉萎缩。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骨折延迟愈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在自愿情况下制定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能完成临床观察者。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②伤口感染、骨结核等导致骨折延迟愈合者;③骨肿瘤、代谢性骨病导致病理性骨折或伴严重骨质疏松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X线显示骨折断端萎缩,间距超过6mm者;⑥严重慢性器质性疾患者或精神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冲击波骨科治疗机对骨折部位进行治疗。患肢去除局部衣物、有骨折外固定的拆除夹板或石膏,暴露骨折部位,X线透视下定位骨折断端,依据骨折断端的大小选2~4个聚焦点进行标记,围绕骨折部位进行多点立体冲击治疗,同时避开伤口瘢痕、内固定及大血管和神经密集区。6~8d治疗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三脏一体”辨证模式为指导,骨三脏汤加减口服治疗。骨三脏汤药物组成:熟地黄20g、山萸肉2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30g、淮山药12g、杜仲10g、续断10g、当归12g、红花10g、乳香8g、炙甘草5g,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疗程同前。
两组患者每治疗一疗程后复查X线片一次,与治疗前X线片进行对比,比较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临床愈合:治疗后骨折局部压痛及叩击痛(-),异常活动消失,X线片示断端形成大量骨痂并通过骨折线,骨折线模糊,可拆除骨折内、外固定。显效:治疗后骨折处仍残存局部症状,X线片示断端形成中量骨痂,骨折线仍可见,抗剪应力差,不能拆除骨折内、外固定。有效:治疗后骨折处压痛及叩击痛(+),抗旋转及剪应力能力差,X线片断端少量骨痂形成,骨折线清晰,不能拆除骨折内、外固定。无效:治疗4个月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30例患者治愈1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而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骨折延迟愈合属于中医骨伤“骨痿、骨虚”范畴,并经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本病病机当属本虚标实。“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瘀去则新骨生则合矣。”即瘀血存在于骨折愈合的全过程,故瘀血闭阻是骨折延迟愈合标实之证[3];“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骨伤必损及气血,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因此肝肾不足、气血不足是骨折延迟愈合的本虚之证[4]。故本病的治疗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健脾益气,以期达到肝肾充盈,气血通畅,骨髓生化有源。
丘青中教授师承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在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气血理论,根据骨伤中晚期辨证论治特点,提出“肝-脾-肾”三脏一体辩证模式,即强调在应用补肾接骨活血养肝药物的同时,还要注意调补脾胃[1]。骨三脏汤是丘青中教授在三脏一体辩证模式下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方中君药熟地黄、山萸肉有生血填精,补肾壮骨作用;臣药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骨碎补具有涩精固脱、强筋壮骨作用,党参配伍茯苓、白术、炙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具有补脾益气,生津养血之效,以四君子汤、黄芪、淮山共启中州,达到调节脾胃推动气血运行和化生,同时可恢复肌肉韧带的力量,达到以筋束骨,增强骨折断端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5];此外佐药杜仲与续断配伍可增加舒筋壮骨、补肝益肾的力量,当归、红花既能祛瘀生新、活血通经;使药乳香接骨续筋、消肿生肌,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补益肝肾、益气通络、活血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7],熟地黄、山萸肉中的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以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枸杞多糖能有效刺激BMP-2的表达,促进骨折断端生骨细胞的增殖;菟丝子的有效成分可促使羟基磷灰石支架在骨折缺损部位加速形成,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补骨脂中的补骨脂素等能够加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骨细胞;杜仲、续断的有效成分能够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增加骨生物力学强度,促使骨折愈合;肉苁蓉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加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骨细胞速度;红花中黄色素A等有效成分具有抗凝血以及抗血栓的作用。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疗法,其原理通过疏通骨折断端微细血管,改善局部循环;并使骨折硬化端在能量梯度差及扭转力作用下分解,产生粉碎性微骨折,形成所谓二次损伤从而重新激活成骨;此外骨折断端生成电位差可激活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出大量的胶原纤维并促进骨痂生长;因此采用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以再次启动机体骨折愈合机制达到治疗的目的。有研究报道[8]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有效率可达75%左右,具有骨科手术相似的成功率。体外冲击波作为一种微创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疗效可靠,但治疗后因局部肿痛,甚至形成瘀点和瘀斑,患者难以忍受,配合骨三脏汤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不但可以消肿止痛,还具有抑制骨折断端出血防止形成较大血肿,从而缩小血肿肌化,减少软骨内生骨的范围。本研究中所出现的无效病例有胫骨骨折5例、肱骨中段骨折2例、尺骨骨折2例后期均发展为骨折断端萎缩,应与骨折断端血运较差有关,而服用骨三脏汤的无效率明显下降,证实骨三脏汤可以改善骨折部位的微循环功能,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有利于钙离子交换和钙化沉积,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在“三脏一体”辩证模式下,运用骨三脏汤加减结合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有效率均优于冲击波治疗方法,表明该治疗方案可以提高骨痂生长质量和速度,是促进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愈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丘青中,吴栓,许仕杰,等.“三脏一体”辨证模式在骨伤科中晚期临床的运用探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2,14(1):5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1
[3]杨巍.活血祛瘀汤治疗瘀血闭阻型骨折延迟愈合4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11):27
[4]隋文林,李美彧,代丹丹.补肾活血汤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股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10):99
[5]刘友章,刘江凯,弓淑珍,等.中医“脾主肌肉”与骨骼肌舒缩运动中能量代谢关系的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9,41(4):5
[6]李凯,史明,李文恒.中医药促进术后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69
[7]郭世祥,周正新.单味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96
[8]BIRNBAUM K,WIRTZ D C,SIEBERT C H,et al.Use of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 in the treatment of non-union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2,122(6):324
R274
B
2095-4646(2017)02-0155-03
10.16751/j.cnki.2095-4646.2017.02.0155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