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共育配套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2017-05-12钱毓红
钱毓红
摘要 歙县是蚕桑产业大县,本文结合歙县小蚕养殖实际,从养蚕前的准备、蚕种领取、补催青、收蚁、眠起等方面阐述小蚕共育配套技术及其推广,以供养蚕户参考,提升养蚕水平。
关键词 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安徽歙县
中图分类号 S88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24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蚕养殖技术已由传统的分散养殖方式转变为小蚕共育技术。小蚕共育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桑叶、劳动力、燃料等资源,而且养出的小蚕发育良好、蚕头足、体质强健,经济效益高[1]。歙县是安徽省有名的養蚕大县,小蚕共育极大地带动了该县蚕桑经济发展,但近年来小蚕产业发展不稳定。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导致小蚕发育不良,蚕茧市场行情不稳定,农民的养蚕积极性显著降低。因此,为了促进小蚕养殖,本文将介绍小蚕共育配套技术及推广工作,以带动歙县蚕桑经济新发展。
1 小蚕共育配套技术
1.1 养蚕前准备
小蚕养殖对温度、湿度、光照、透气性等有一定要求。为保证小蚕养殖质量,小蚕共育室需满足保湿保温效果好、光线充足、透气性好的要求[2]。同时,共育室需建立在离住户以及其他养蚕室较远的地方,室内墙面光滑、地面铺水泥、屋顶装天花板;小蚕养殖密度对小蚕养殖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养殖密度需适宜,一般为10~15 m2共育10张蚕种、80个蚕匾。为保证小蚕养殖质量,降低病害发生率,需在蚕种进入共育室前7 d左右对共育室进行彻底、全面消毒,包括共育室内外、周围环境、室内养蚕工具(蚕架、蚕网、蚕筷等),待室内消毒晾干后才能将蚕种放进共育室内养殖。
1.2 蚕种领取和补催青
蚕种通常是由蚕桑站催青到转青卵时往下级发放。共育室应合理安排领取蚕种的时间以及准备工作,将准备包裹蚕种用的黑布清洗消毒并晾干,做好共育室及养蚕工具的消毒。在将蚕种运输到共育室的过程中要防止蚕种挤压、堆积、太阳曝晒、雨水淋湿以及接触有害气体等[3]。
虽然领回的蚕种是经过催青的,但领回后需进行补催青,以保证小蚕发育的一致性以及小蚕的体质健康。所谓的补催青是指转青卵到达共育室后,按照原先的温度、湿度进行保护,直至卵化。具体操作是在领种前1 d调节共育室温度至21.1 ℃,并准备好画有黑框的蚕箔,蚕种领回后立即将蚕种倒出平摊在蚕箔上,4~6张蚕种一箔。室内温度调节增加速率为1 ℃/h左右,直至25.6 ℃,干球与湿球温差控制在1.5~2.0 ℃,并进行黑暗保护。待蚕种见点,要立即采取全黑处理,持续2 d;若蚕种转青不一,可将全黑处理延迟1 d。
1.3 收蚁
收蚁前将需要用到的小蚕网、收蚁纸、鹅毛、塑料薄膜等用品准备好,并在收蚁前1 d采摘少量桑叶备用。蚁蚕在早上感光后孵化,通常孵化2 h后进行收蚁。收蚁过早,蚁蚕的口器发育不好,觅食时容易受到损伤;收蚁过迟,蚁蚕饥饿时间长,体质虚弱。收蚁完成后需进行编号,以防混乱。收蚁时要保证分区均匀,以使每个蚕匾上的蚕数量平衡。通常在收蚁后进行蚕体消毒,以防发生病害。
1.4 桑叶采摘及使用
桑叶通常于早晨和晚上采摘。早晨,在露水干后采摘;晚上,在太阳快落山时采摘[4]。采摘后运输过程中要防止蒸热,运回后及时松散散热。受天气影响,养蚕时桑叶难以随吃随采,通常都会进行一定量的储存。贮桑时间以不超过24 h为宜。为保证小蚕发育稳定性,通常根据蚕发育程度以及饲育方法确定切桑型式和大小,合理控制给桑量。所谓合理给桑量是指既能保证蚕吃饱,又不会造成桑叶浪费的量。
1.5 扩座除沙
小蚕发育速度快,一般给一次桑扩一次座,通常方法是用鹅毛向蚕座四周移放。为了保证小蚕健康,减少病原体的增殖,需及时将蚕座上的残桑、蚕粪、糠药及蜕皮物等除去。小蚕共育常用的除沙方法是加网除沙,即在蚕座上放置干燥的隔沙材料,加网给食后,待蚕爬上桑叶上采食后就可抬网除沙。
1.6 眠起
眠起处理包括眠前处理、眠中保护和起蚕处理等技术环节。一是眠前处理。做到饱食就眠,待蚕儿食欲减退、体色紧张发亮时就预示着进入催眠期。此时要保证蚕吃够桑叶,储备能量以供休眠中能量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给桑量,加眠网。当有70%的蚕儿进入休眠期后可不给桑,停止喂桑后6 h左右将青头蚕挑拣出来。二是眠中保护。合理控制好共育室的温度,保证蚕座的干燥,适时增加共育室的湿度。眠中光线宜暗,并保持光线均匀,防强风直吹,保证空气新鲜。三是起蚕处理。眠起后第1次给桑饷食,饷食用的桑叶要新鲜干净,给桑量为盛食期的80%左右。饷食前15 min左右对蚕体进行消毒,以保证小蚕的健康。起蚕后需对共育室的工具、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以备下次小蚕的共育饲养。
2 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小蚕共育技术生产是歙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产业之一,符合桑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种养结构调整规划。建设小蚕共育基地,能够极大地带动周边农户的技术推广,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歙县蚕桑站在发放优良蚕种、推广小蚕共育技术、调整养殖布局等优质蚕茧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障了该县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2013年歙县某蚕桑合作社建设了面积超过600 m2的小蚕共育室,基础设施配套齐全;2014年歙县饲养的春蚕产量达到700 t以上,极大地带动了歙县的经济发展。
2.1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具有模范作用,重点放在龙头企业上,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能够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歙县蚕桑站的工作重心就放在龙头企业上。目前,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已慢慢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发展,如歙县联成蚕桑专业合作社、歙县杞梓里蚕桑专业合作社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包括免费发放蚕种、保护价收购、年终分红等,以促进产业订单式发展。
2.2 建立小蚕共育点
小蚕共育技术对小蚕的养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小蚕共育点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歙县蚕桑站与全县发展较好的合作社一起建立了3个小蚕共育点。为了更好地培养出质量优良的小蚕以及促进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在小蚕共育点上专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定期培训,以增加养蚕户对小蚕共育技术的了解,提高养蚕管理水平。
3 参考文献
[1] 吴龙奇.小蚕共育配套技术及其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6(2):272.
[2] 陈祥.小蚕共育的技术要点[J].北京农业,2015(22):147-148.
[3] 赵春晓,王小平,刘正俭,等.我国小蚕共育的发展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72-74.
[4] 张景文,黄玉文,肖云标,等.小蚕共育配套技术及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4(9):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