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山水爱在家
2017-05-12王德凤
王德凤
李乡旺、陆素娟夫妇是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授。退休前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们致力于“地球癌症”——石漠化的治理研究和成果推广,让80万亩原本怪石嶙峋的石头山披上了绿色新装;他们把3个国家发明专利无偿奉献给了石漠化治理事业及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用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撬动了4个林业局2亿元的治理资金,产生了39亿元的生态价值,7亿元的森林蓄积价值。
2016年12月12日,李乡旺家庭荣获中央精神文明办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受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让我们走近这对夫妇,听他们讲述家的故事。
校园里的青春之歌
1962年,昆明北郊落索坡,昆明农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前身)林学65级2小班教室。学习委员李乡旺发现女同学陆素娟生病缺课,他摊开了两本笔记本,同时记录着老师的讲授内容,下课后就将笔记本给陆素娟送去。在陆素娟生病的日子里,他每一节课都如此,这让病中的陆素娟很是感动。
提起当年这件事,陆素娟深情地望着李乡旺说:“你记的笔记简单。没有我记的好!”李乡旺答道:“我要同时记两个笔记,哪顾得上那么多!”陆素娟笑了。这是他们的相识。
1963年,班级排演励志话剧《年青的一代》,李乡旺和陆素娟分别扮演林育生、夏倩茹。这是一部鼓动青年人献身祖国边疆建设事业为主题的话剧,号召城市青年到农村、工矿、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部剧在20世纪60年代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席卷全国,昆明农林学院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也组织学生排演这部话剧。李乡旺和陆素娟因排练多了相互接触的机会,爱情的绿芽也悄悄生长起来。
1965年9月,他们毕业了。正如他们一起扮演过的角色一样,服从祖国的分配,李乡旺满怀豪情到了甘肃天险腊子口旁的林业部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搞“林业三线建设”,陆素娟去了位于沱江边的四川省资阳县林业局打“植树造林歼灭战”。他俩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从此分时多聚时少,然而大学时代在他们的记忆里永远充满美好。
写在桦树皮上的牵挂信
西北甘肃的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为御寒,李乡旺每天早晨起来后要用“毛莲子”将脚、腿缠住,再打上绑脚,劳保鞋上还要绑上“脚码子”防滑,腰部要系上一个皮垫,以保造材时坐在雪地上不受寒,腰间再拴一个半斤重的大馒头,这是午饭。他和工人一起育苗、造林、采伐、打枝、造材、串坡、集材、装车,天天如此。面对着直插云霄的高山,茫茫的林海,“上山一身汗,下山腿打战”的顺口溜成了他们艰苦生活的写照。
远隔千山万水,彼此的思念可想而知。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林区,买信纸也要走很远的路。于是,李乡旺便用桦树皮当纸,将思念写在桦树皮上,装进信封里寄给陆素娟。李乡旺说:“当年她在四川不乏追求者,我在甘肃也有不少爱慕者。但我们心里只装得下对方一人。”
一封封桦树皮写的信带着李乡旺厚厚重重的情,飘着墨的幽香来到陆素娟的面前。另一边,李乡旺在煤油灯下读着陆素娟写给他的信,感到特别的温暖。他们的情感就这样在交流中不断升华。
1969年,是这对夫妻难忘的一年,那年李乡旺给领导打了一份報告,内容是:营林队技术员李乡旺,现年28岁……申请和四川资阳林业局陆素娟结婚,请领导批准为盼。于是,单位开了一份同意结婚的介绍信,他带着介绍信来到陆素娟身边,两人领到了结婚证,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装饰一新的婚房,没有喜宴……李乡旺说:“我们回到了家乡,看望彼此的亲人,告诉他们领导同意我们结婚了。” 就这样,他们成家了。
婚后,他们仍然在各自工作的地方忙碌,相互鼓励。李乡旺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进京参加“全国农林科技展览”,所在单位被评为甘肃省的先进单位;陆素娟也获得了四川省首届科技大会优秀成果奖、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这期间,李乡旺还是会将思念妻子的家书写在桦树皮上,“写在桦树皮上,不仅是牵挂,还有点浪漫的意思吧”。此时,陆素娟望着老伴笑了。
一块老旧的罗马表见证着他们的爱情
陆素娟现在戴在腕上的还是一块老旧的罗马机械表。“是结婚时他送给我的。当年物质匮乏,这是他花了140元买的,我一直戴到今天,这表每天慢5到10分钟,每天都照着电视对一次表,还要天天上弦。可我就是舍不得丢,表带都换了好多个……” 陆素娟说。
当年李乡旺在六月份都会飘雪的岷山林海中忙碌着,陆素娟在沱江边不断地上山下乡指导农民育苗造林。一儿一女相继出生,实在无法带在身边,就寄养在外婆家。说起一双儿女,夫妻俩都充满愧疚。女儿小时候在外婆家,有一次在街上丢了,还好被路人给带到派出所。儿子曾经被外公带到翠湖边玩,掉到引水沟里,外公没发现一家人都出动到处找,好在找到了……
孩子慢慢长大该上学了,李乡旺放假从昆明出发,送六岁的儿子给陆素娟带,车到成都站是半夜,小孩子不懂转车是怎么回事,哭着闹着说:“不下车,我不到成都,我要找妈妈!”在夜深的车站,等候转车的小顽童抽抽噎噎想妈妈。李乡旺至今不忘那场景。这是1980年的事,这年陆素娟调到了地处雅安的四川农业大学。她从助教工作做起,到后来成为讲台上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每天不仅要忙学习忙工作,还要管孩子。 “我对不起她和孩子,她为家付出太多、太多……”说到这里,李乡旺眼眶湿润了。
当年陆素娟探亲到甘肃,先乘火车到陕西略阳县,之后步行10多公里到横现河,涉水过河排队买票,乘车到武都,下车后搭过路车,到林业局所在地两水镇,再搭拉木料的车上山,下车后再爬山才能到李乡旺所在地,经历跋山涉水终能见到丈夫。一路只有那块罗马表伴着陆素娟,夫妻相互思念,感情深厚……李乡旺说:“这么多年,家都靠她撑起来,现在有时她发点小脾气我都让着,她对我好。她跟我没过上好日子。” 李乡旺动情讲述着。
年年岁岁夫妻相见难,李乡旺探望妻子也不容易,陆素娟同一宿舍的另外一个同事,见李乡旺来就暂时离开,腾出地方让他们夫妻相聚。他们没固定的住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的家是装在彼此的心里。陆素娟一直戴在手腕的罗马表记录着他们曾经过往的相爱故事。
爱在各自的岗位上闪光
科學的春天到来了。1979年,李乡旺考上了著名树木学家、西南林业大学徐永椿教授的研究生,1983年毕业留校。1984年,陆素娟也调到了西南林业大学。一家人终于在昆明团聚了。
李乡旺、陆素娟夫妇不仅耕耘在讲台上,同时还携手对“地球上的癌症——石漠化”进行研究和治理。他们用20多年的时间,攻克了半干热地区石漠化治理的一道道难关,以建水、开远为基地,辐射蒙自、弥勒等地,让80万亩原本怪石嶙峋的石头山披上了绿色新装,闯出了一条半干热地区石漠化的治理之路,其间的苦累艰辛可想而知。
科研不仅是体力和精力上的付出,而且身体上也付出代价。当时,在图书馆工作的李乡旺,忙完了馆里的事,上完一周的课,就赶着往基地奔。有一次在开远的大山上摔倒了,尾骨骨折的他一声不吭一直坚持工作。无名指也骨折过,至今仍抬不起来。李乡旺有高血压,需长期服药;长期过度用眼,眼底大出血,右眼视力早就接近于零。学校一位老师告诉他,这病要静养,她妹妹也是这病提前退休现在真的养好了。李乡旺说:“我也想养,可那些石头山上的事总是让我放不下。”车祸使李乡旺不得不住进医院,出院后他又奔忙在滇东南的石漠化山上。长期翻山越岭关节严重磨损,爬山越来越困难。即使如此,年逾七旬的李乡旺夫妻俩治理石漠化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
退休后,他们为此又坚持了13个年头。“因为我们知道,石漠化是地球的‘癌症,我们现在做的是治疗‘癌症的工作。”李乡旺如是说。
陆素娟接着讲道:“这些年来他一个人上山,我不放心,在现场遇到问题我俩要研究、要商量。山上草把石头盖住,我们年纪大了看不清,特别是阴天又突然下雨,全身都湿透了路又滑,摔倒是常有的事,我俩宁可自己摔了,一定要把笔记本和标本保护好。”
这对夫妻教授在多年的生活中,一起教书育人,共同进行科研攻关,退休后又与团队一起完成了《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规程基础性文本的制定》《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县区域划分的研究》《云南省65 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县治理参考树草种的研究》等理论研究,为云南省今后的石漠化治理打下了基础。
“都已是上年纪的人,也歇歇吧!”总有好心的人会这样劝他们夫妻俩。但经历过艰苦岁月的老夫妻却说:“只有国家强盛了,我们才会有好日子过。是人民养育了我们,只有认真踏实工作才能感恩人民、报效国家!”感恩,是李乡旺夫妻努力工作的原动力。
清贫却温馨和睦的一家人
李乡旺夫妻俩如今还居住在西南林业大学狭窄的宿舍里,但他们的小屋里总是充溢着幸福和温馨。
夫妻俩风风雨雨携手走过了几十年,但彼此那一份情感依然很深很深。2004年,受学校委派,陆素娟参加在陕西杨凌举办的全国农博会科技展览后返回昆明,不幸在咸阳机场跌倒骨折,当飞机降落在昆明巫家坝机场,焦急万分的李乡旺及儿子早已等候在那里,直接把她送到了医院。李乡旺天天陪她看病换药,无微不至陪伴照顾。2009年李乡旺咳嗽不止,冒着细雨和寒风,陆素娟天天陪他看病打针,每天都烧李乡旺喜欢吃的饭菜。一双儿女均已长大,对夫妻俩也极为孝顺。陆素娟说:“我们服用的保健品,穿得好点的衣服都是孩子给买的。我患有甲沟炎,每过一段时间,儿子就要来为我剪一次脚趾甲。”他们的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子女清白做人、清正做事。女儿和儿子都在单位上本本分分地工作着,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两个孩子都希望父母每年都能出去旅游旅游,放松放松。儿女们说:“父母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李乡旺、陆素娟夫妇一生在做着祖国最需要的事,而没有想过享受。在云岭楷模的颁奖仪式上,李乡旺穿的还是80年代那件已经很旧的呢子衣服。
李乡旺、陆素娟,一对进入了蓝宝石婚的平凡老人。他们的往事令人感叹,令人唏嘘,令人钦佩。他们的情和爱,记录在一封封桦树皮构成的书信上,记录在那块旧的罗马表上,他们坎坷奋斗追求着林之歌、树之美,他们的情在山水爱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