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城乡教师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才有希望
2017-05-12
每一年的“两会”,教育都是众多民生话题中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未来中国教育改革方向亦备受瞩目。2016年全国政协高度关注教育事业发展,全年对科普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中职教育等展开多次调研,提出一系列支持教师建设的针对性谏言。“两会”前夕,众多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及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再次共同研讨,把脉中国教育事业。与会人员认为,中国教育是当代中国的最大问题,又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希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完善教师队伍,教育没有雾霾,应重视教师均衡发展,特别是乡村一线教师的发展。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是分不开的,要吸引最有情怀、最有理想、最优秀的教师来做这样一份事业,并且给予乡村教师最好的待遇。
全國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新书《致教师》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是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就教育话题进行的专题研讨会,参会人员既有朱永新、郝振省、刘彭芝、吴正宪、徐雁等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又有陈秋影、窦桂梅、马国川等教育界大咖,更有来自一线的“最美特岗乡村教师”高进儒,他们共同探讨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陈秋影、刘彭芝:因教育而生活与学生共同成长
朱永新《致教师》短短两年发行超20万册,已成为中国教育界一线教师的品牌读物,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教育书系推出的《致教师》一书更像是一部教育小百科全书,以书信的形式真诚、智慧地回答了一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直面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习主席的初中语文老师陈秋影今年已78岁高龄,她专程赶来,缘于她读到《致教师》中“智慧爱”“与学生共同成长”所引起的共鸣。她回忆习主席去年教师节前夕回母校八一学校时师生互动的真情,谈到朱永新所言“学生、家长和教师构成了一个立体化多面教育体系同盟”时她在一线教师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与洞察。陈秋影说,朱老师回答提问时所言师生是共同体、生命融合等段落都打动人心,说到教师的心坎上。
今年72岁的刘彭芝委员是人大附中校长,也是社会各界尊重的一线教师中的教育家,她以教师的“洪荒之力”破题讲述从教五十年的深刻体会: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她以与朱永新的教育交往、读《致教师》的深切感受谈到,希望老师们随时把笑容挂在脸,走进学生中间你老是微笑,孩子们会觉得非常亲切,跟老师微笑老师心里轻松;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教育情怀,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老教师要甘为人梯,要做铺路石不是绊脚石。朱永新老师很喜欢和普通教师交朋友,和家长交朋友,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搜到切实的问题,促进教师发展写出这部力作,希望有更多教师像朱永新老师一样敢追梦,勤思想,为教育而奋斗,因教育而生活。
郝振省、吴正宪委员:有多少教育情怀与思想 路就能走多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对《致教师》深有感触,从乡村小学成长到第一次来清华附小很感慨,想到当年农村学校哪有图书馆,“当时我的小学老师把自己有限的书献出来一点在很破烂的教室里面搞了一个阅读角让孩子们有书读,让我永远感激”。好书要真正给读者以精神的滋养,不是形式为王,内容为王也不够,《致教师》坦诚回答教育生活中尖锐的现实问题给一线教师以新思想的启蒙,思想为王为关键,方有永久的生命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对《致教师》深有共鸣,教育情怀对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工作仅仅出工出力还不够,必须要付出真感情。“有多少教育情怀,路就能走多远!”《致教师》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教育情怀,是从骨子里面、心底涌出来的,是对教育、孩子、事业的大爱。当然,除了教育情怀,教育理想与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做教育的老师缺少理想,也会在岗位上战战兢兢。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就要把理想和实践相结合。所以理想让老师看到希望之路,让每个困惑的老师有新的期待、新的亮光。教师的职业状态也影响着职业生命,特别是社会发展的今天,在各种利益的驱动和互相搅动下,还能用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面对教育、面对生活不失理智,内心充满热情与激情,是做好教育工作特别的地方。最后她由衷地向朱老师表达感谢,“新教育的思想不仅对我个人,以至于对我们的团队、一线教师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窦桂梅、马国川: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共读《致教师》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以“幸福与完整”解读《致教师》的深刻内涵:幸福来自一线老师,虽然负担重、压力大、面对不可预测的挑战,但仍可以在教育当中寻找安慰、寻找激情;完整是从一个人成长周期来谈,幸福的完整就变得更加长远,历久弥新。朱老师反复告诫、强调给我们要为了完整幸福生活而读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与阅读相遇,《致教师》与寒假相遇,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清华附小这个寒假的教师共读书就是《致教师》。窦校长就是《致教师》的直接受益者,这本书启迪她如何游刃有余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如何努力解决教育的各种问题,如何为每个老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平台、丰富的环境。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说,教育改革及发展需要成千上万个教育家推动。何谓教育家?他借中南财经大学老校长的评判标准“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还有实践,要在教育里面当过校长,要影响真正的学生”。马国川认为,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种更加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教育学界和社会的认可。实践上,倡导新教育理念已经走过几千所学校,受益学生达到几百万人,朱永新老师毫无疑问是一位继陶行知先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国教育需要更多像朱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徐雁:朱先生学识见识与胆识引领书香校园建设
江苏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从社会学角度为我们解答幸福感从何而来,“实现了童年梦的人幸福感最强,实现童年梦的过程中,自强奋斗,自尊达到自豪甚至是自傲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幸福的状态。”《致教师》提出了很好的概念,特别是如何让教师形成一双慧眼。何谓慧眼?不仅是对教师职业、岗位和角色的自我发现,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短板,书中对这些问题都有很好的建议和构想,对教师有重要的启发。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信息急速膨胀,很多教师只会拿来主义,“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草汁”,这跟中国长期以来的师范教育格局、考评体系、应试教育都有关系。学会如何在信息海洋中间提炼自己的知识,再把知识通过个性化的消费,吸收上升为教书育人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朱先生的学识、见识以及关于发起新教育实验的胆识都决定了这本书的人文含量,使建设以书香为主旋律的学习型校园成为可能。
凯雷:推出名师系列好家风好校风造就好学生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北京新闻中心副总编辑凯雷以因《致教师》结缘《文汇报》推出教师节陈秋影与朱永新两位名师访谈系列时讲到,教育不仅是育教,更是育人。朱永新书中娓娓道来的“智慧爱”“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教书育人的真谛,习主席的初中老师陈秋影正是体现这一教育理念最具典型性的中国好老师的代表。陈老师讲述的她与逾千学生五十年来的互动、交往,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凝哲与我访谈到的超一百个直指人心的师生互动故事囿于篇幅只撷取二三,期待汇结成册,希望与《致教师》构成一种跨界融合的姊妹篇,让海内外的一线好老师共同读到,体验两位老师在新教育领域的践行真知。
朱永新说,教育从家庭开始,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凯雷以两个亲身体会的小故事谈到《致教师》中倡导的家校共建理念所带来的共鸣,一是习仲勋为他的老师富平立诚中学校长郗慎基解决工作、平冤昭雪的两封信,一是《文汇报》报道习近平与陈秋影五十载师生情缘。他说,《致教师》不仅是中国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教材,也是做好家校共建,有机联结好家风、好校风的启迪,教师、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读物。
凯雷说,读《致教师》,访谈陈秋影、朱永新两位名师,我们感受到的是好书和好老师都有着内在的人格魅力。陈秋影老师讲到习近平尊师重教的点滴细节,尤其是我们了解到当习近平遭遇校园不公正待遇时,正是陈老师挺身而出,五十年后习主席回到母校“八一中学”与陈老师再次执手相见,令人感慨家风、校风,尊师重教,是三位一体。有好老师、有好家长,就有好家风、好校风,方能真正锻造出好学生。
最美乡村教师冀加入新教育大家庭 北京老师委员齐欢迎
《致教师》研讨会现场,来自远离沿海的省份甘肃陇南高进儒老师的发言深深感染了与会者,正在北京延庆支教的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委员、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玉梅和朱永新都支持鼓励这位中国最美的乡村老师,朱永新与窦玉梅表示将加强与陇南乡村学校的互动合作,吴正宪老师更发言欢迎高进儒来北京进修,让一线乡村的好老师有更好的锻炼与成长。
《致教师》有回家的味道,希望所有乡村特岗教师读到
在“最美乡村特岗教师”高进儒眼中,教育没有雾霾,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是分不开的。回想曾经在乡村教书,他不由感慨,“我在乡村已经待了10年了,很多人提起乡村教育有点弃学般的感觉,乡村教育的问题来源于物质贫乏,然而精神的贫乏更重要。”即使目前的乡村学校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仍然需要发展,乡村教师同样需要成长。《致教师》是一本乡村教师能看懂、并能为之解惑的书。这本书非常有指导性,在中国教育学会影响非常大。
高进儒说,朱老师的《致教师》给一线老师40多封信里面讲到,人人都可以过一个幸福完整的生活,乡村教师和一线教师都需要有自我修炼的追求,高进儒含着眼泪说,读了三四遍《致教师》,有一种“回家的味道”。真希望所有的乡村特岗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更希望能加入新教育实践的大家庭。
推动中美交流 《致教师》将出外文版
高进儒的发言也深打动在场的民办教育家爱德星教育集团董事长邢如瑞、刘新明博士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负责人。长江传媒集团副总裁那拓祺表示,《致教师》与一线教师的感言汇集成册将让中国更多的教师读到,让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师。邢如瑞与刘新明长期推动中美教育交流,邢如瑞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为人生幸福服务”与朱老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谋而合,她感慨道,“再没有一本比《致教师》更贴切老师心灵碰撞和呼唤的书了!”朱老师的书中所蕴含的内容更多是思想,刘新明希望把中国教育家是如何办教育的思想引入世界,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英美等国家看到中国教育理念是先进的,“我们是有五千年文化根基的一个民族,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国际地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有思想。”他自告奋勇希望搭建一个团队将《致教师》翻译成他国语言,与全世界分享中国的新教育思想。中国未来的教育会不断更新、不断国际化、不断融入全球整個体系当中。
新教育实践最关键的问题是做一个幸福完整的教师,尊师敬师,帮助一线老师成长,成为与会者研讨的共识。《致教师》的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以一句话来阐释这本书的真正意义,“一本书是有生命的,不仅仅因作者写出来而富有生命,是书的读者给它生命。把这本书唤醒,有越来越多人读它,几代人不断地去读它才更有生命力。”他悉心探索新教育15载,指出中国教育的进步与教师是分不开的:教师好了教育就好了,教师好了孩子就好了,中国需要造就一支真正优秀的教师队伍。
朱永新:支持乡村教师提供更好资源与思想
朱永新由衷希望有更多的人加盟、关注、参与到新教育事业,“新教育是个石头汤,是我们大家一起做的,新教育每天都在不断地丰富、成长和完善,每一年新教育都在进步,每一年我们都在努力地超越自己,没有新教育自身成长也很难有教师的成长。我们要不断地帮助老师去提升,为老师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思想。”
关于乡村教师的发展,朱老师也畅想了美好愿景。要想为乡村教师提供最好的待遇、最好的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吸引最有情怀、最有理想、最优秀的教师来做这样一份事业,并且回报给他们最好的待遇。同时,让这样一群懂教育、热爱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规律的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