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2017-05-12解华
解华
[提要]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当前审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是一项创新的审计理论与实践构想。按照规范研究方法,类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提出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审计的概念,并设计相关的审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理论体系研究:概念、理论模型与研究进展”(项目编号:174576339D);2016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减排责任下低碳供应链网络均衡和协调研究”(项目编号:SD161026)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0日
一、引言
自然资源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脉,是人民生存之本。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为审计领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纵观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是目前最具有优势和普遍性的审计模式,如果把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当中,那么就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应以自然资源资产风险为导向,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设计并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迅猛,对其研究和实践逐渐深入。Boivin等(1991)分析了环境审计的主要目的。Black(1998)认为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将从对合规性的关注转变为对环境系统有效性的评价。由于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有直接影响,环境审计师应发挥其职能,识别存在风险的流程点、评估风险的大小、采取措施降低风险。Moor等(2005)分析了在环境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发挥的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能够独立、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并可以借助专家和工程师的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流程及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Tucker等(1998)认为内部审计师应充分参与到企业的环境管理中,重视对环境系统的审计、对环境风险敞口的评估和对环境负债的计量。
在国内,周泽红(2003)阐述了环境审计风险的概念、三大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的雏形。刘长翠(2005)对环境审计风险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并建立了如下模型:环境审计风险=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环境检查风险。蔡春(2014)提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内容应包括战略与政策审计、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这五个部分。谷树忠(2016)指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方面,是对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质量、价值量、使用、投资及收益分配等情况进行的审计。
由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环境审计应采用风险导向模式,审计人员应更加关注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导向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部分学者探索性地建立了环境审计风险模型。但是,已有文献对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风险模型和风险审计流程。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构建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型,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流程,并针对审计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构建
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将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是一个探索性的尝试,符合审计的发展方向。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对同级或下级政府在本地区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保全、保值和增值、配置和分配等方面履行相关义务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计。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为基础,要求审计人员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最终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做出合理判断,并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因而,可以建立如下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型: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信息在审计前就已经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若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后依然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为了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审计人员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该模型,科学设计审计程序,并使其得到有效执行。
一般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以经营风险为导向,将审计的视角定位于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类比风险导向财务报表审计模式。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所有与资源相关的活动、事项及其存在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是由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引起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可以定义为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活动、事项所引起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会计风险和管理风险。自然資源资产会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出具的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报表和会计账户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以及自然资源资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不合理或执行无效的可能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风险是被审计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或形象下滑的可能性,包括企业技术落后或自然灾害等因素。
四、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流程设计
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可以分为制定审计计划、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和出具审计报告四个步骤,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1)
(一)制定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计划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工作,能够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是一项持续的工作,贯穿于审计始终。
1、总体审计策略。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总体审计策略确定了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审计范围应包括对政策的执行程度、项目进度、项目资金的使用及拨付等情况。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应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从而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和适用的自然资源资产法律法规以及资源税费政策等,确定重要性水平,说明何时调配多少名项目成员到何地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或何时就复杂问题利用专家工作等。
2、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在总体审计策略的基础上制定的,详细说明了具体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随着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不断深入,审计人员会遇到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对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以满足审计需求,若涉及重大修改应在工作底稿中注明修改的内容和理由。
(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评估是指审计人员通过风险评估程序搜集到大量相关材料后,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判断企业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风险。
1、评估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经营活动,审计人员可以评价其对报表的整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结合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判断企业可能存在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例如,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等了解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现企业自然资源资产的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甚至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现象,从而可以认为报表的整体层次具有较高的错报风险。
2、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某些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可能与某类交易、资源资产账户余额和披露资源资产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存在或计价等认定相关,即产生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被审计单位是炼焦煤生产企业,当期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控制炼焦煤的生产总量,炼焦煤价值有望被重估,这可能影响到期末存货的计价和对炼焦煤价值量的核算,存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实施风险应对措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应对是指审计人员应当针对上述评估的高风险领域实施审计程序,以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总体应对措施。总体应对措施是针对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首先保持职业谨慎怀疑的态度,不能被财务信息和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表象数据所蒙蔽。为了避免被审计单位采取“反审计”手段规避检查,审计人员可以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调整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从而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更高。
2、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实施的前提是审计人员预期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是有效的。审计人员应对企业自然资源资产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情况做出评价,主要途径包括:向企业或组织的管理层或员工询问有关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控制运行情况的问题,检查自然资源资产监测数据和管理控制系统生成并留存下来的文件记录等书面证据,或实地观察单位员工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和使用情况。
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自然资源资产的认定层次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会计资料、资源监测数据、合同协议等文件记录,或对被审计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盘点,以获取相关审计证据。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各类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做出评价。例如将当年的矿产资源的存量或价值量与以前年度相比,判断是否存在重大变化以及重大变化是否合理,或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指标与自然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相比较进行实质性分析,或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指标与自然资源审计评价指标和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有无异常变化。
(四)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在完成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后,汇总审计结果,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关注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对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和财务报表的影响,复核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等。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评价审计结果,最后与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调整建议,确定应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和措辞,进而编制并报送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报告,终结审计工作。
五、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难点及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其理论尚不完善、实践不充分,其具体实施仍存在诸多难点。针对这些难点,尝试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其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一)实施难点
1、缺乏理论依据。首先,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缺乏会计基础,学术界对自然资源的资产和负债的认定仍存有争议,相关的资源资产账户的编制还未有明确的指导性理论。至2016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初显研究成果,但仍然缺乏普适性,不适用于所有行业。并且各学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审计主体、目标、方法等理论的观点不一致。因此,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阻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2、自然资源资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未建立。自然资源资产风险作为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切入点,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相關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事项涉及到自然资源资产,但是对其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和资产管理风险以及风险发生后如何防范还未有深刻的认识。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是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基准。
3、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复杂性,对其管理和开发等情况的评价很难找到确切统一的标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正处于探索研究中,还未建立适用于多个企业或行业的评价体系,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评价的主观性较强,若不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那么实施审计程序得到的审计意见将难以使公众信服。
(二)实施建议
1、完善理论体系。会计是审计的基础。要发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应该首先完善相关的会计体系,明确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业编制适用的资产负债表。权威机构应该制定有关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以此保证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可以有理可循、有法可依。
2、建立相关风险管理控制机制。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公司应了解相关风险,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财务信息和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测试风险管控机制,有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判断,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节约审计成本。
3、建立审计评价标准。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繁多,应聘请相关资源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从存量、分布、增减变化、专项资金使用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确定审计内容。针对不同类别的自然资源资产,建立分类评价指标,对于难以用货币反映的自然资源资产,可以考虑用数量或质量的变化状况来进行考核。同时,还应注意评价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比性,科学设立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保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Moor P D,Beelde I D.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the role of the accountancy profession:a literature review[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36.2.
[2]Tucker R R,Kasper J.Pressures for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in 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or[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1998.10.3.
[3]谷树忠.自然资源资产及其负债表编制与审计[J].中国环境管理,2016.1.
[4]商思爭,吴价宝,李学岚.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一个概念框架[J].中国审计评论,2016.1.
[5]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