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文化解读

2017-05-12曹易娟胡晓红马永良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曹易娟?胡晓红?马永良

【摘 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视域解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音译加注法、文化转化法等。可以让中国本土化民俗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中国民俗节日英译;文化负载词;音译加注法;文化转化法

一、中国民俗节日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1、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英译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加强民族文化记忆、民族心理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民俗节日文化全球化热潮中,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日趋边缘化,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成为年轻人表达生活情趣的方式,而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七夕节、清明节等人们却并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004年中韩“申遗之战”中,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類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1]而中国端午节却没能登上国际舞台。中国的民俗节日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国内外对民俗节日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民俗节日文化翻译则成为时代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民俗节日文化翻译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对“端午节”的翻译,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Duanwu Festival,在西方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节日的代名词,而端午节又称午日节、端阳节、龙舟节,是为纪念楚国诗人兼政治家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天人们的庆祝活动有很多,比如划龙舟、挂艾草、食粽、佩豆娘、栓五色丝线、饮雄黄酒等。若采用归化翻译法翻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to remember the patriotic poet Qu Yuan。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划龙舟的特有民俗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能激发西方人对这个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节日充满崇拜和祭祀的欲望。可见,而民俗节日文化翻译不能简单停留在语言层面的字面意思切换,而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化跨文化语境中,采取适当的方法策略,其中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是源语文化内涵的缩影,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为提高中国民俗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可接受效度,对中国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民俗节日文化翻译的关键。

2、民俗节日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中国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

1998年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指出“文化对等是源语文化负载词被译为目标语文化负载词的近似翻译”。[2]可见,文化负载词在民俗节日文化翻译中至关重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准确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源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例如,对于“七夕节”的翻译,若按源语文化翻译为Double Seventh Day,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士则会感到困惑。中国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传说为载体,寄托了女孩儿对女儿红的祈愿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逐渐演变为充满浪漫气息的中国情人节。何自然指出:将文化特性词语呈现为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同义词,以便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中保留消息的等效效果。[3] 据此,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中国七夕节翻译为西方国家熟悉的Chinese Valentine's Day,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西方人士能领悟到这个浪漫节日的凄美和神圣,激发对中国情人节丰富联想和好奇欲望。可见,对于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的处理,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策略,才能把中国民俗文化精髓翻译到英语世界,有效传播中国民俗文化特色,为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二、中国民俗节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郭建中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中指出,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异化和归化都是有必要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目的,作者意图,文本类型,以及目标语读者的口味。可见,翻译策略的有效选择直接影响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功与否及其民俗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

1、音译加注法

文化负载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一个国家的特色,暗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知识,在语言系统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一些名称、地点、王朝、诗歌和意象通常含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如果用音译的方法直接将它们翻译成英语,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信息,目标语读者则会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采取音译加注法,即添加相关文化信息,把原文词语关键的隐含意义转换成译文中的非隐含意义。例如,对于中国七夕节日中的“赛巧儿活动”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the activities of Saiqiao;不熟悉中国七夕节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对于此翻译则会感到困惑不已。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民间传统女子乞盼心灵手巧的节日。唐诗“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4]生动的描写了七夕节的赛巧习俗。每到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家家户户的少女、少妇便会相约在庭院里,在紫藤架下遥拜在鹊桥上相会的牛郎织女,乞盼得到恩赐,让自己的女红针线技巧更加灵巧,这就是“乞巧”,然后,双手背在身后,比赛引线穿针,这就是“赛巧”,线讲究的是用五彩丝线,针是专门的七孔针,谁先穿上了针,就算“得巧”。对于端午节中的文化负载词用音译加注法翻译为Saiqiao,a competition between girls which is to pick the most skillful one in sewing,一方面传达了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巧”的本土化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注释让西方游客了解了“巧”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这个民俗韵味悠远的节俗活动产生好奇心。可见,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保留中国民俗文化特色,还可以让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负载词中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和特征。

2、文化转化法

中西社会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历史积淀,本义和寓意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些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在这种翻译情况下,何自然指出将文化特性词语翻译成目标语中的一般表达,放弃对源语言的具体描述,并且仅保留消息的语用等效效果。可见,在源语与译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可采用文化转化法,即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例如,对于春节中的“压岁钱”,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Yasui money,在西方人看来,只不过是钱的代名词而已。而压岁钱,在中国习俗的寓意是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可见,民俗传说中的压岁钱的名称源于“岁”和“祟(sui)”有相同的发音,在英语中却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在西方國家幸福吉安的代名词是“lucky dog(幸运儿)”,此习语源于《圣经》 ,据记载人类诞生后做了很多坏事,伤了上帝的心,于是上帝决定把世界上的人和动物统统消灭掉。挪亚是唯一得到上帝认可和赏识的人,他接受上帝的旨谕,造出闻名一世的“挪亚方舟”,在洪水中救出了上帝指定的动物,其中就包括狗,被认为是上帝选中的生灵之一,[5] 作为西方国家幸运吉祥的代言词。这里利用文化转化法,把中国的压岁钱翻译为西方国家接受的“lucky money”,他们则会体会到这种特殊民俗礼品的美好祝愿。可见,文化转化法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可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缺失,提高中国民俗文化在西方国家接受的效度。

三、结语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中国民俗节日英译的症结所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关系到中国民俗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有效接受度,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欣赏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目的,进而让中国的民俗更好地走向世界,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甚至冲突,打破文化的趋同与单一,构建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圈。

【参考文献】

[1] 包惠,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4]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5] 郭宏英. 英语文化负载词学习的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04.

【作者简介】

曹易娟(1988.03-)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科技翻译.

胡晓红(1974.04-)女,河北定州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马永良(1971.04-)男,汉族,河北高阳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题组成员:胡晓红、史耕山、马永良、刘睿、张晓惠、曹易娟.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
浅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针灸学通用术语》文化负载词音译浅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