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5-12宋立巍刘月林

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设计创新设计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宋立巍+刘月林

[摘要]培养高层次设计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关键环节,是现代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基于国内设计学学科定位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分析,一个面向“艺术素养、设计技能和商业意识三位一体”的、具有 “实践项目驱动” 和“设计研究为核心”双重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初步建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现代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设计学;设计创新;设计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8206

0引言

人类从事设计活动的历史比较悠久,其内涵因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同。依据2011年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划分,设计学学科主要包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和环境设计等学科方向。2015年,国际设计组织(World Design Organisation)将设计界定为一个策略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其旨在通过创造性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驱动创新活动,促成商业成功和提升生活品质。近年来,设计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措施得到重视,在国家相继出台的各种政策、纲要和意见中,提出大力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高端综合设计服务水平,加大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设计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促使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设计学学科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分析,初步探索了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及其内容。

1国内设计学学科的主要定位:美术、工程技术和管理21世纪以来,设计学以西方现代设计为唯一标准的格局日益为世界各地兴起的设计浪潮所弱化,设计活动不断介入地域社会经济活动、追求民主平等权益和倡导可持续性发展等领域。国内设计学学科在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历史悠久的传统造物思想,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和多分支的设计学学科体系[1]。历经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内高校设计学学科定位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取向:工艺美术取向、工程技术取向和设计管理取向。

1.1工艺美术取向的设计

设计自始至终都与色彩、装饰和审美等工艺美术概念存在密切关联,从现代设计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设计最初在很多方面借鉴或移植了工艺美术的创意理念和制作技艺,工艺美术诉求创意和制作的完整性与设计(Design)的原义比较接近。因此,在主流的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发展背景的当代设计之外,依然存在一支恪守工匠精神和追求艺术美学的设计力量,高度认同传统造物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设计智慧,其反映在结构功能、材料加工工艺、材质肌理、装饰风格和使用方式等方面,是探索本土原创设计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塑造知名品牌的重要方法[2]。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现代柔性生产技术的发展,设计愈来愈超越传统的产品外观设计、装饰设计或美化设计等相对低层次的操作,转向注重非物质性的体验和服务设计,日益成为一种意义生产性行为。

1.2工程技术取向的设计

现代设计主要是伴随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与工程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尤其表现为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在设计学领域的应用。例如,在工业产品设计开发中广泛应用的系统设计方法,主要是借鉴德国学派的设计理论与方法[3],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思想对推动这个过程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性意义。设计更多的是解决多数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关注点主要是基于人与物及其所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因关系。基于人因的设计比较重视以实验手段探索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可用性工程和认知科学等存在紧密联系。人因工学发展迅速且广泛应用于各种装备和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其不仅包括传统的人的生理方面的静动态尺寸和心理方面的感知分析,甚至扩展至社会学、生态学和人类学等层次。这与强调意义和情感等诉求的以美术为定位的设计不同,人因通常是依据定量分析的[4]。随着设计学学科形成,工程技术相关背景的设计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机械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最近几年材料工程也有向设计学领域渗透的迹象,这种设计的取向主要是沿袭赫伯特·西蒙的“设计科学”的思想[5]。随着技术变革,从机械工业时代到数字化时代,新的设计领域或方向不断产生,如信息和交互设计,这方面起步较早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信息艺术设计系[6],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波音公司和故宫博物院等开展的一系列合作项目,预示了艺术与科技协同设计创新的独特视野。

1.3设计管理取向的设计

设计学与管理学结合是未来几年国内设计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在该方面取得较为深入研究进展的主要是从事管理学方面的学者,由于缺乏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设计界过多的是借鉴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在设计管理和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随着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认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使面向企业创新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战略策略问题成为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一剂良药,尤其是苹果等依赖设计、技术和商业三者融合取得成功的企业案例在某种程度上已证明了其有效性。当然,将设计服务有效融入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实现途径尚需深入探索。

总之,由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等原因,設计学科定位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地域性、传承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设计定位类型不是十分明显,一般表现为3种定位并存,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以香港理工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为主体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7],与以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天津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等为主体形成的京津冀地区在具体方式上存在诸多不同,甚至地域之内也会由于所在高校学科情况差异而不同。

2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

宏观上,人才培养受国家教育行政政策、地域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相关学科发展背景和教师知识构成等诸多软硬件条件的影响。设计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依据其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将影响该学科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概括为3个主要方面:设计学学科自身发展历程、国际设计教育思想影响和技术与市场要素制约。

2.1设计学学科自身发展历程

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工艺美术”改为“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设为工科专业),艺术设计随后逐步登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舞台。2011年,艺术学脱离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设计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日益彰显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解决所具有的驱动作用[8]。伴随高等教育设计学学科的调整,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很多高校在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开设设计专业,形成了设计学学科体系中与沿袭工艺美术传统的设计学科互补的学术阵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曹意强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说,设计涉及所有的思想和制造领域,但针对艺术而言的设计,它必须是技术性、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结合,而在这三者中美学功能必须主宰技术性与功能性。”[9]设计成为一个与工艺美术和工程设计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大范畴,设计学从一个单一的造型艺术阶段发展进入跨学科交叉融合阶段。跨学科视域中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如何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以交叉融合的途径提升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这是伴随设计学发展产生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2国际设计教育思想影响

由于第一批留学人员(如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庞薰琹先生)的传播推广,早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受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日本筑波大学、德国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10]等影响比较深刻,如国内设计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体系。后期开始广泛借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国际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采取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全球化语境下的设计沟通和协作能力、本土元素的设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以及基于本土性知识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当然,也有学者警示要对设计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所谓设计的国际化保持理智[11]。另一方面,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受国际影响也与国际设计机构陆续入驻国内密切相关,诸如IDEO全球商业创新咨询机构和Frog跨国设计公司等相继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设立分公司,招募和培育本土设计师,从而对国内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2.3技术和市场因素制约

作为连接技术和市场的一个重要纽带,设计是实现技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伴随信息革命的发生,技术改变了设计对象内容、方法手段和伦理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了设计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变革,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了解和掌握技术因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美国提出以设计实践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思想[12]。从市场角度来看,苹果手机设计等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为高等院校提供了一个设计创新教育的重要参考,高校设计人才培养越来越务实,虽然在理论层次上仍然保留了西方设计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越来越关注设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这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设计教育界尤为明显。设计教育与政府部门、地方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各种行业和服务平台建设,以为高层次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3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基于国内设计学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在设计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個面向“艺术素养、设计技能和商业意识三位一体”的“实践项目驱动的” 和“以设计研究为核心”的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以设计研究为核心。设计学所包括的专业领域比较广泛,如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等,它们所探讨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关键是从学科层次探索它们共通的知识体系。具体的设计活动不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或手段,重要的是对设计问题相关知识进行体系化地探究,即设计研究,其可以区分为3个基本类型[13]:理论研究侧重设计历史、设计认识论和设计方法论等内容,基础研究侧重设计问题导向的关键知识的深度探索和广泛实践,应用研究侧重设计知识应用于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具体实践过程。以设计研究为核心,构建由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共同组成的跨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体系,这是艺术学独立于文学学科门类后设计学学科知识体系得以全面建立的根本途径。

2) 整合艺术素养、设计技能和商业意识于一体。传统的设计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重视概念性创意和设计表现技巧,忽视设计的执行力。但是,随着技术文化背景的变迁,设计将逐渐从“象牙塔”的理想主义走向面向市场的实用主义。因此,高校设计教育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基本技巧和能力,而且亦应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整合艺术素养、设计技能和商业意识,推动设计概念的产品化和商业化。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14],以及整合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利于设计人才的全方位、深层次培养。

3)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提升设计创新能力。从知识角度来看,设计学科的知识范畴主要包括:以“物”与“物”关系为中心的技术原理、功能结构和材料工艺等物质性的知识,以及以“人”与“人”关系为中心的个体或群体的价值等人文性知识,设计实践过程就是有效融合两类知识为实际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因此,设计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与“物”相关的工程技术类和与“人”相关的人文社科类知识,以扩充学生跨学科知识背景,增强其在设计实践中对于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15]。

4) 积极参与国际设计协作,增强全球语境下跨文化设计能力。设计作为一种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是社会创新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6]。在全球化语境下,设计面对的将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因此,可通过组织诸如国际设计竞赛、设计会议和设计工作坊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国际设计活动,增强国际间设计交流合作,提高跨文化协作设计能力[17]。如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合作创办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项目,拟共同创造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教育环境,开展教学方面的合作,培养国际化的设计创新人才。

5) 建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设计过程即系统地整合技术创新、造型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和营销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为实际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设计院校可基于大学生实践基地或联合研究中心,以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产品创新开发的项目形式,同国内外设计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有效推动设计教育过程中的协同创新实践[18]。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实现跨地域的、跨学科的和跨行业的多层级设计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可持性发展,从而能够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支持[19]。

4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燕大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的设计教育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端设计服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提高,依据局部试点、逐步探索、全面推广的思路,工业设计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践行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依据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工业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设计营销能力,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应用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基于该培养目标,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分为6个基本模块(A~F),共跨越7个学期,第8学期主要综合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毕业设计创作(见图2)。其中D是核心模块,侧重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习;模块A、B、C主要侧重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及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模块E和F(选修课)主要作为模块D的辅助或补充,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修F模块的课程。课程体系中对于商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考察》《产品价值分析》《产品设计策略》《专业综合训练》和《毕业设计》等课程或环节实现的。

2) 在部分主干课程教学活动中坚持以解决实际项目为导向。主干课程主要集中在课程D模块的《专题设计BⅠ》《专题设计BⅡ》《产品系统设计》《公共设施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产品界面设计》和《大型机械设计》等课程,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际项目”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设计课题,如燕山大学特许纪念品设计、亚特房车内饰设计和奥姆供热系统软件界面设计等。另外,企业举行的产品设计竞赛也是一个重要来源,如2016年首届中国·河间工艺玻璃设计创新大赛、钛墨奖2017年国际大学生工业设计比赛等。近5年来,大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际项目百余项,大力提升了个体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设计营销能力和商业意识,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

3) 人才培养坚持以设计研究为核心和跨学科协同创新。传统的设计教育教学活动通常不太注意设计研究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认为设计是实践型的,无需进行设计研究。然而,随着设计解决的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专业的设计知识、合理的设计逻辑和跨学科协同创新等成为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因此,在诸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坚持设计研究为核心,强调对设计对象相关领域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采取“同专业不同专长”或“跨专业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程项目设计。例如,在《人机交互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不但邀请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和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的教師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讲授,而且还请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中共同完成课题设计。

4) 通过平台建设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支撑。学院近年来相继建成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工业设计产业基地2个省级教学科研基地、6个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1个北戴河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6个校内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如设计实务与推广工作室),主要为设计专业师生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其他设计院校发起的各种设计联盟活动,如服务设计联盟和可持续设计联盟等。这些校内外平台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和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设计视野,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和设计创新应用能力。如依靠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筹办了2013年和2015年两届河北省工业设计大奖赛,以此检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发现设计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不断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图2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贯彻上述4个要点。例如,在《产品界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2个企业项目(智能医疗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和上海某企业供热管理系统软件界面设计)、1个伊莱克斯国际竞赛项目和3个国内设计竞赛项目,企业导师与授课教师合作指导企业项目课题,竞赛项目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主要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然后选择与竞赛主题紧密相关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课程过程中根据课题、竞赛的需要邀请了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的师生参与指导和协助。课程教学成果显著,除出色完成2个企业课题外,还获得了2项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项设计作品获得伊莱克斯国际设计竞赛入围。从而表明该模式能够提升大学生应用实践、设计评析、科学研究、团队协作和商业策划能力。

5结束语

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需循序渐进,依据设计学学科自身发展特点、地域社会资源和校内学科资源分布状况,统筹考虑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平台建设和项目实践等具体环节,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为提升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曙旸,聂影,唐林涛,等.设计学之中国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899.

[2] 何晓佑,刘琉.江苏省创意工业发展与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6):127134+214.

[3] Birkhofer H,Lindemann U,Weber C.A view on design: the germa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2012,134(11):34.

[4] 李乐山,刘一波.人机学的起源与发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659.

[5] 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27130.

[6] 鲁晓波.回顾与展望: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发展[J].装饰,2010(1):3033.

[7] 徐丰.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地区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提升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49251.

[8] Lorraine J.China′s Design Revolution [M].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2012: 93113.

[9] 曹意强.艺术门类的独立与学科规划问题[J].艺术教育,2011(12):1416.

[10] Melles G,Wlfel C.Postgraduate design education in Germany:motivations,understandings and experiences of graduates and enrolled students in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s[J].Design Journal,2014,17(1):115135.

[11] G·马蒂亚斯,莫光华.我在中国做设计教育的20年——一位德国教授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心曲倾诉[J].美术,2011(1):116117.

[12] 王毅,Richard W Y.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2):100103.

[13] Frayling C.Research in art and design [EB/OL].(19931231)[20160813].http://researchonline.rca.ac.uk/384/3/frayling_ research_in_art_and_design_1993.pdf.

[14] 李万军.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112114+170.

[15] Gruenther K,Bailey R,Wilson J,et al.The influence of prior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 on student design learning in a capstone design course [J].Design Studies,2009,30(6):721736.

[16] Lowe B.Designdriven innovation: changing the rules of competition by radically innovating what things mea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09,52(7):647648.

[17] 王雪青.中國的·时代的·国际的——关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7(4):116118.

[18] 高颖.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3(11):7882.

[19] 崔丽,楚静.创新型人才的“基因”观察与培养——麻省理工学院(MIT)经验之启示[J].教育探索,2014(1):156157.

AbstractInnovative design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key pa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China,and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of modern design educ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sign disciplines 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constrain factors of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 cultivation,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project practice serving as driving force and design research as the core,and in which artistic literacy,design skills and business awareness are integrated into a trinity.The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oduct interface design shows that this mode can contribute to the modern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design discipline;innovative design;design research;talent cultivation mode

猜你喜欢

设计创新设计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校园中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