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阳宫三题

2017-05-12高希

月读 2017年5期
关键词:万历书房故宫

高希

紫禁城内廷,以象征天地交泰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以取自《周礼》“六寝六宫”之制的东西六宫为两翼,恰似十二星辰拱卫天地,富含《周易》哲学思想。东六宫中,景阳宫偏居东北艮位,却并未如艮卦所示“止其所也”,而是随着时光流转嬗变,时而冷宫长夜、凄然萧瑟,时而翰墨流芳、丹青溢彩,时而水火交织、雷霆霹雳,上演着一幕幕悲喜故事。

冷宫泪

“冷宫”本非正式的宫殿名称,宋元时期的话本、杂剧中始用“冷宫”一词,指失宠后妃居住的宫殿。景阳宫自明初肇建,始名“长阳”,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景阳”,含景仰光明之意。但这座名字里“阳光满满”的宫殿却做过三十年的冷宫,寂寞萧索,埋葬了王恭妃的青春岁月与母子深情。

王恭妃,明光宗朱常洛生母,本是服侍太后起居的宫女。万历九年(1581)冬,萬历皇帝到慈宁宫看望太后时,见到了这位面目端好、举止从容的王姓宫女,便一时心动临幸了她,宫女也因此怀下身孕。翌年夏天,王氏已然孕相明显。太后向皇帝询问此事,皇帝却讳莫如深。太后随即命人取来《内起居注》,里面详细记录了皇帝的生活起居——哪一天、哪一名妃嫔或宫女在何处受到宠幸,上面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事实面前,万历皇帝只得点头承认。太后对他好言宽慰道:“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贵,宁分差等耶?”此时的太后既想早抱孙儿,又怜惜自己的贴身侍女,于是告诫皇帝不要因王氏的宫女身份而轻贱她。万历帝见母亲发话,不得不应允下来。这年秋天,皇长子朱常洛诞生。因万历帝元配王皇后多年不育,皇长子的诞生便成为朝廷上下的大喜事。皇帝派人祭告郊庙、社稷,并在皇极殿(即今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同时册封王氏为恭妃。

此时的万历帝已经广储妃嫔,其中最为得宠的是淑妃郑氏。郑氏恃宠而骄,常在皇帝面前戏弄王恭妃,讥讽其为“老妈妈”,弄得皇帝很是尴尬。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郑淑妃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神宗大喜,破格立郑氏为皇贵妃,并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朝中大臣则本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宗成法,大多拥立皇长子朱常洛。他们竞相提出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指责后宫干政,言辞之间将矛头直指郑贵妃。而万历帝则态度强硬,抗拒群臣近三十年,使之成为明代政治史上的一桩大事,史称“争国本”。这期间,数以百计的大臣被贬斥、遭廷杖,万历帝也身心憔悴、弃朝怠政。王恭妃母子由此遭到皇帝厌弃,幽居在东六宫中离皇帝寝宫最远的景阳宫,被名副其实地“打入冷宫”。

在景阳宫居住的日子,王恭妃与小皇子相依为命,不单生活清简,还要时刻提防。朱常洛十三岁时,郑贵妃妄指他行为不端、淫乱宫女。万历帝命人查验。王恭妃愤然道:“我十三年与同起卧,不敢顷刻离者,正为今日!”果然,在母亲的看护下,朱常洛行为谨慎,并未查出有逾矩之事。此后,万历帝也不再对郑贵妃深信不疑了。

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李太后的干预下,朱常洛终于被立为太子,但也由此迁往紫禁城外东路的迎禧宫居住。自此母子分离,王氏独居景阳宫,常年忧郁,致使双目失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恭妃病危,太子得知后急忙前去探望,却发现宫门紧锁,竟无人开启,只得毁锁而入。生死诀别之时,失明的王恭妃以手代眼,拉住儿子的衣襟哭泣道:“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言毕去世。

虽说“无恨”,但多年来后宫倾轧、君臣不合、党争激烈,“明宫三大案”接踵而来,朱常洛终究未能摆脱祸端。皇太子枉在青宫蛰伏二十载,登基不足三十日便荒唐离世。大明朝一月之内连换三帝,至此根基动荡、风雨飘摇。

翰墨香

明清易代时,紫禁城内众多宫殿被李自成烧毁,景阳宫也难逃兵燹。康熙二十五年(1686),景阳宫重建,形成今日之格局——宫院二进,正殿三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其他各宫的歇山顶正殿颇为不同;后殿五间,称“御书房”。

紫禁城中曾先后设有四十余处书房,遍布宫禁各处,唯独此处直名为“御书房”。究其缘由,正如乾隆御制诗中所谓“东壁图书贮景阳”,东壁即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壁宿,据《晋书·天文志》的说法,壁宿是藏纳天下图书的秘府。乾隆帝寄望于景阳宫御书房能藏纳天下图书,足见其在清宫众多书房中的特殊地位。

为使御书房名实相副,乾隆帝遴选宋高宗所书《毛诗》并南宋首席宫廷画师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合于一箧,贮藏于此。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乾隆帝由此御题“学诗堂”三字,作为御书房的门额,并作《学诗堂记》以铭心志。此外,御书房还藏有彪炳古代后妃德行的《宫训图》十二幅。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张挂春联、门神的同时,由东西六宫首领太监将《宫训图》“敬谨张挂”在各宫,以诫后妃效法淑德,来年二月再一并摘下收回御书房。

除了用以言志的《毛诗》《诗经图》和用以垂范后宫的《宫训图》,御书房还收藏了众多以供赏玩的书画作品。据《石渠宝笈》著录记载,御书房与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并列,是清宫中收藏书画最为集中的殿阁。凡在此收贮者,均钤盖“御书房鉴藏宝”殿

座章。

书画以外,景阳宫还藏有浩繁的书籍。光绪二十年(1894),两朝帝师翁同龢会同孙家鼐与南书房词臣奉命检书,见殿中书柜林立,其中有珍贵的宋版书——据王士祯《香祖笔记》载,早在康熙年间,宋版书便已册售百金,乾隆时期精良的内府藏本价值更在其上。此外还有堆积充栋的明代诗文集,其中屡见《四库全书》所不载录者,多为世间孤本。

1923年,溥仪小朝廷遴选海内硕学,对宫中文物进行整理研究。王国维经前清多罗特公升允推荐,充任“南书房行走”。据王国维弟子、著名历史学家戴家祥所述,老师接受溥仪的征召是为了“到故宫可读外间少见之书”。如其所愿,王国维果然被委派至景阳宫整理御书房藏书。他以其学识跻身典籍殿堂,有幸窥得大内珍本,写就《肃霜涤场说》《明钞本北磵集跋》两篇大作。御书房翰墨的浸润,加之多年积累的学养与卓识,让王国维于1924年5月呈上《筹建皇室博物馆奏折》,建议溥仪“开放禁城离宫之一部为皇室博物馆,而以内府所藏之古器、书画陈列其中,使中外人民皆得观览”。他认为在皇宫御苑中开设博物馆,“实为全国古今文化之所萃”,又“与世界文化有至大之关系”,这一提议较之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还早了一年半的时间。之后成为清华国学导师的王国维也迎来了学术上的新高峰,他在清华大学主讲经学、小学、金石学和上古史,并有丰富的著述问世,应该说,这与他在景阳宫检阅内府珍本古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霹雳火

紫禁城自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至今近六百年间,先后发生有据可考的火灾六十余起,其中既有人为失火,也有雷电引燃。旧时,民间祭祀雷神,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神生日。虽然雷神生日纯属虚构,但天文现象的规律表明,这一日前后15天内,雷电活动最为频繁,恰是雷击火灾最多发生的时节。故宫至今共发生雷击火灾26次,其中半數出现在农历六七月间,大到前朝太和殿,小到御苑万春亭,都曾被雷火侵袭。故宫中距今最近的一次雷击火灾发生于1987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一。

这一天夜晚雷电交加,一声霹雳将景阳宫前殿正脊鸱吻击碎、殿顶前坡击穿。与此同时,悬挂宫匾的铁钩尖端释放出强大的电流,将匾后的屋檐引燃。顷刻间,景阳宫殿顶一片通红,前门上檐窜出一米多长的火舌。

当晚23时许,故宫保卫处夜巡人员行至距景阳宫300米远的锡庆门,忽然闻到一股焦糊气味,并发现西北方向浓烟滚滚,经靠近检查,推测烟是从北五所一带飘来。他们急忙向相关部门通报

火警。

经保卫处员工登上北五所院墙查看,最终确定了着火地点。兵贵神速,住在院内的张忠培院长按安全工作应急预案,与警卫队20多名员工率先奔赴现场。与此同时,驻院消防官兵也一齐赶到,即刻接通水源投入战斗。很快,北京市消防局调集11个中队、31部消防车、近200名消防战士,陆续赶至火场进行扑救。一些住在故宫附近的员工也纷纷赶来支援。

当时,景阳宫中正在进行玉器陈列展。为了抢救尚在室内的珍贵文物,故宫员工和武警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冲入滚滚浓烟,从景阳宫后门把14个展柜中的文物全部抢出并移至安全地带,并由武警部队与故宫警卫队严密布岗、看护文物。凌晨4时许,大火被完全

扑灭。

经此回禄之灾,景阳宫屋顶烧毁面积共80平方米,前檐大木架构大部分已呈炭状,但由于救援及时,宫殿四壁未遭到严重损坏,室内陈列的215件文物,除两件有可修复的损伤外,其余全部完好,无一损毁。

不论古今,火灾都是对木架构宫殿建筑的最大威胁。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平均不到十年便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火灾发生,前朝三殿4次遭焚,后寝三宫5次燃毁,每遇火灾,损失惨重。为了预防火灾,明清宫廷也想尽方法,太平缸、激桶处、防范火烛班,新法迭出,但在祝融之焰面前终究是杯水车薪。自民国起,京师警务学堂的消防兵与“内务府”的防火班一同在宫中驻守。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加大了对防火的重视程度,自1956年起在高大古建上安装避雷装置;1970年,周恩来总理从府右街消防中队调来了一个排,负责故宫内的防火;1975年,故宫消防中队正式建立,至今已有42年历史。得益于这些措施,新时期的故宫虽然偶有局部火险,也都被扑灭在萌芽状态。景阳宫的这次雷火,也就成为建国后故宫唯一的一次

火灾。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万历书房故宫
把自己关进书房
我的书房
雪中故宫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故宫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书房
大师们的书房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