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权与虚君:慈禧与维多利亚的治国效果何以天差地别?

2017-05-12吴敏文

月读 2017年5期
关键词:维多利亚慈禧权力

吴敏文

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以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亦称慈禧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联手发动政变,改元同治,慈安慈禧两宫垂帘听政。至1908年去世为止,慈禧实际控制国家大权达47年之久。

在慈禧统治期间,晚清国事日非,在甲午战争中大败于日本,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朝战败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丧失大量国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即慈禧去世4年后,清王朝覆灭。

大致同期,英国是怎样的情况呢?

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19年5月24日生于伦敦肯辛顿宫。其父肯特公爵爱德华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弟弟,母亲则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德国王族。自1837年6月20日起,维多利亚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直至1901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64年。

18岁登基的维多利亚,一生之中深受国民爱戴。她是道德典范,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家庭主妇。她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充满责任感。她64年的在位期,是英国繁荣昌盛的顶峰。当时,英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额。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在全球具有无可匹敌的地位,当时,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描述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地区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这一时期,大英帝国进入“日不落帝国”时代,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而人们给予维多利亚盛誉,并不是因为她做出了多么举世瞩目的事业,而恰恰在于她什么都不做,完全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成为那个时代君主的典范。

面对历史,人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慈禧“殚精竭虑”,到头来却落得个祸国殃民的骂名?而维多利亚使自己安于担当“虚君”角色,甚少干预国政,却被英国人由衷地尊敬和怀念,连她的名字也成为繁荣富足的象征?

是文化教育的差异吗?

维多利亚从5岁起就开始了启蒙学习,到11岁时,便能用英语、法语、德语与人交流对话。维多利亚的两位主教在向肯特公爵夫人的汇报中说:“她对于编年史和英国史中的各个大事件都很熟悉,这对如此年轻的人实属难能可贵。对于地理学、地球仪的应用和拉丁语法诸问题,公主所做的回答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而慈禧,不但对19世纪的世界现状缺乏了解,甚至没有受过良好的蒙学教育,但这是当时的传统体制造成的。实际上,慈禧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她具备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敌的能力:读写汉文。她十分喜爱《诗经》,一有闲暇,就会独自吟咏。慈禧还擅长绘花鸟画,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慈禧的学习领悟能力是惊人的。咸丰帝逃避现实,寄情声色,对于国事穷于应付。由于慈禧能读写汉文,有些奏章他就让慈禧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慈禧以其罕有的机敏与聪慧,很快就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了然于胸,这为她掌权后的权力运作打下了基础。

是道德及权欲的差异吗?

在中国近代史上,慈禧一直以權欲熏心、穷奢极欲的形象骂名不绝。著名作家唐德刚甚至认为:“西太后原是个阴险狠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是的,慈禧从咸丰皇帝的一个小妾起步,最后成为至高无上的“老佛爷”,权力是她一步一步争取来的。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于热河驾崩,诏命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赞襄政务王大臣拟旨缮递后,必须钤盖“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图章,以代表皇太后和皇上批准,方为有效。皇上年仅六岁,“御赏”印章由皇后钮祜禄氏掌握,“同道堂”印章由他的生母慈禧掌握。肃顺等主张中外臣工的奏章由八大臣共同处理,不呈太后阅览;谕旨由八大臣拟定,请太后钤印,代替应由皇帝行使的“朱批”,但不得更改。两宫太后不同意,坚持所有奏章均应呈进,由太后阅览,谕旨由八大臣拟就后,经太后认可方钤印生效。肃顺等人妥协,慈禧争取到了对八大臣拟制的谕旨的否决权,政体也悄然由顾命体制改变为垂帘、顾命兼而有之。

1861年11月2日,26岁的慈禧联合奕?发动政变,从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政权,慈禧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奕?以“议政王”名义掌管朝政。在政变前,慈禧遭到肃顺的封锁,不能接见外臣,手中无一兵一卒;政变后,她取得了军政大事的审批裁决权,但受到奕?党羽的包围,兼对政事不熟,其权力的行使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只不过是一种例行公事。

而奕?党羽人多势众,统兵大员胜保甚至在上疏中公开要求他做新时代的周公,或者做本朝的多尔衮,但奕?不为所动。奕?的考虑是:清代顺治年间的摄政王多尔衮和康熙初年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都曾经权势煊赫,不可一世,却皆不得善终。因此,奕?主张太后垂帘,是希冀以垂帘之名,而实权归己。这既是奕?的聪明之处,也是他的简单之处。所谓聪明,是他看出这时已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非周公的时代可比,多尔衮和鳌拜等人下场不妙的根本原因,是侵越了皇权。所以,他奕?既要掌握大权,又要找皇权作为保护伞。他以为自己是可以控制两宫太后的。所谓简单,是他没有看出慈禧并非等闲之辈,她利用慈安太后的谦和,与之共同掌握象征皇权的两枚钤印图章,也利用奕?的力量以击败自己的政敌肃顺集团。她能屈能伸,在统治经验不足时,完全依赖奕?;在自感经验已足、羽翼丰满时,则毫不手软地削除不驯服的人。奕?低估了慈禧,也为后来两次被慈禧削去权位埋下了伏笔。这期间,慈禧无可遏制的权欲和复杂多变的心机显露无疑。

慈禧与奕?互相利用而又都不甘成为对方的傀儡,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就不可避免。在慈禧与奕?之间矛盾尖锐对立时,慈禧恼怒地说:“你事事与我对抗,你算什么人?”奕?毫不示弱地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由于奕?一系列做法惹怒慈禧,慈禧终于处心积虑罗织罪名,于1884年,革去奕?一切差事,至甲午战败不得已才依群议让奕?复出。就在奕?赋闲的这十年,慈禧的专权不再受到任何牵制,而日本却在全力发展并针对中国备战。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奕?的被削职十年不能不说是重要败因。

慈禧掌握最高权力,如果她确是治国能人,亦不失为中华幸事;而事实却全然相反,在权位之争中手段毒辣游刃有余的慈禧,在治理国家上却一无所能。

对此,眼光毒辣的曾国藩,早在1868年就在与心腹幕僚的密谈中,讲了自己的心里话:“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作为“后党”核心人物之一的李鸿章则更有深切体验:“自同治十三年(1874)海防议起,鸿章即沥陈煤铁矿必须开挖,电线、铁路必应仿设,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是年冬底赴京叩谒梓宫(同治帝崩),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邸意亦以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闲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在治国无能的同时,慈禧的享乐之欲却是得到了充分满足。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慈禧说:寻常人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也要办得风光漂亮,这样就會被邻居看得起。为了庆寿,先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颐和园占地四千三百亩,预算一亿两白银。修颐和园经费的具体数额已无法知晓,但挪用最多的当属海军经费。从1886年起的3年中,海军340万两开办经费几乎全被挪用。而每年

400万两的常年经费以“挪拨”等名义至少提取30万两用于修园子。1885年户部和海军衙门以筹措海军经费为名卖官鬻爵,共筹措300万两被挪用。以上挪用海军经费各笔款项总共不下2000万两。李鸿章

曾说:“如果海军经费如数拨给,不过十年,北洋军舰甲地球矣。”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日益紧张,近邻日本加紧备战。日本为了弥补海军经费之不足,明治天皇从内廷经费中每年拨取30万元,并声称“哪一天海军经费不到位,就每天只吃一个饭团子”;为买“吉野”号军舰,明治皇太后甚至把首饰都捐了出来。日本国民大受刺激,纷纷省吃俭用来捐钱。

相比之下,慈禧半个月的花费可以买一艘“吉野”号军舰,两个月的花费可以买一艘“镇远”号超级主力舰,一年的花费可以建一支北洋海军。清朝的百官也在捐款,为庆祝太后的生日,全国的捐款在千万两以上。其间有御史上奏,请求停建颐和园以保军费,慈禧大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一句话道出了封建王朝极权统治者的无知无识无品无德。

为了慈禧的面子和六十寿辰,修颐和园花一亿两;而战败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为支付战争赔款向各国借款三亿两,连本带利高达六亿两,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战利品价值一亿日元,中国一共损失了十亿两左右的白银。当时民间有副对联讽刺慈禧:“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亡军败绩,割地求和。”

在慈禧一步步走向极权、滥权的顶峰时,维多利亚却正好相反,一步步成为没有实际权力的虚君。维多利亚女王留给人们的形象一直是温文尔雅、不计得失、甘当幕后英雄,事实上,维多利亚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有时温柔善良,有时却强硬冷酷;有时顺应时代潮流,有时却又顽固地与之对抗。

1868年至1874年,是被维多利亚称为“骚乱不安”的五年。普法战争后,法国的帝制被废除,共和国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的共和主义思想的发展,报刊上不断出现攻击王室、攻击君主政体的言论。作为君主制度的象征,女王成为各种自由主义激进分子攻击的靶心,他们甚至提出了废除女王、成立共和国的要求。

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上台后,居然准备接受查尔斯·狄尔克爵士入阁。这个家伙是个狂热的共和主义者。女王怎么可能容忍这样一个反对自己的敌人进入内阁呢?而格拉斯顿也不愿意做出让步,双方僵持了近一个月。有人出来劝女王说,如果她一意孤行,很可能会导致一场政局危机,而那时女王将成为全国舆论攻击的焦点,维多利亚这才不得不退让。格拉斯顿触及君主利益的改革接踵而至,维多利亚如坐针毡,她深恐自己将步拿破仑之后尘,被赶下那金碧辉煌的宝座。当格拉斯顿把一份份代表内阁的议案摆到她的办公室上逼她签字时,她愤怒得恨不得一把火烧掉这些完全违背她本意的文件。但形势再明白不过:她要么欣然签字,那么她的君权依然可以得到有限度的保留;假如她一意孤行拒绝签字,那么将冒着激怒民众并被掀下宝座的巨大风险。维多利亚女王手中的笔悬停在空中迟迟不愿落笔,抖动的笔尖把她的痛苦和犹豫表露无遗。无奈之中的她,终于在空白处歪歪斜斜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与肃顺和慈禧、奕?与慈禧之间的权力之争如出一辙,但结果迥异。

在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也曾经产生过流血的斗争,但英国人后来吸取了教训,通过一种所谓“光荣革命”的方式使矛盾得以解决。结果是国王由议会产生,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维多利亚之所以能够接受自己逐渐失去统治国家的权力,并非因为她生性不喜欢权力或者其道德水准高到了超乎常人的程度,而是她的头顶上有一块无法突破的“王在法下”、国王通过议会统治国家的“天花板”,突破“天花板”,不仅王权将会崩塌,而且首先砸伤的就是国王自己。

慈禧与维多利亚,有长达40年的执政重合期。逐渐放弃权力终至完全成为虚君的维多利亚,却在她的名义下使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逐渐攫取权力终至完全专权的慈禧太后,却在她的统治下导致国家破产,王朝覆灭。权力是令人向往的东西。慈禧专权误国与维多利亚虚君辉煌,传统智慧早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无为而治”……这些思想和智慧,既表达了对权力的敬畏,又表达了对权力的警惕。也许,高贵的权力就像佐餐中的食盐,少了它固然不行,多了也会坏事。

猜你喜欢

维多利亚慈禧权力
维多利亚风
伦敦塔桥:维多利亚女王和男侍卫的“证婚人"
太后过年
“二货”拍照欢乐多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慈禧照相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