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鲟“鲟龙1号”

2017-05-12张颖,孙大江,王斌

中国水产 2017年5期
关键词:颗粒饲料鲟鱼苗种

杂交鲟“鲟龙1号”

水产养殖新品种

日前,农业部发布第2515号公告,公布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团头鲂“华海1号”、黄骨鱼“金鳞1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1.培育背景

鲟鱼是古老的软骨硬磷鱼类,起源于白垩纪时期,迄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尤其是鲟鱼子酱富含优质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被誉为“黑色黄金”,与鹅肝、松露并称为世界三大美食。

鲟鱼的人工繁育可追溯至19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前苏联在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增养殖研究方面历史悠久,引领了世界鲟鱼养殖的先河。目前,全世界有美国、德国、法国等三十几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鲟鱼的研究和人工增养殖。鲟鱼个体大、养殖周期长、性成熟晚,杂交育种是实现其种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前苏联在完成欧鳇、闪光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与养殖的基础上,通过属间远缘杂交的方法,培育出杂交鲟新品种Bester(欧鳇(Huso huso)♀×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其综合欧鳇与小体鲟的父母本养殖优点,具有性成熟早、生长速度快及怀卵量大等优点,被欧美国家迅速推广养殖。此外,德国、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展意大利鲟 (A. naccarii) ♀ × 西伯利亚鲟(A. baerii)♂、俄罗斯鲟 (A. gueldenstaedtii) ♀× 西伯利亚鲟 ♂ 、 A. schrenckii ×A. baerii 、A. gueldenstaedtii × A. naccarii等鲟鱼杂交组合优势利用研究,但均处于养殖试验状态,还尚未成功培育出养殖性能优良的杂交鲟新品种。

我国鲟鱼养殖虽然起步较晚,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产业发展迅速,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鲟鱼产业从无到有,且已形成集“品种-繁育-养殖-加工”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在鲟鱼生态养殖、鱼子酱与鱼肉深加工等领域独具特色,经济效益高达30亿元之巨。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养鲟大国,养殖产量达9.5万吨,占世界鲟鱼总产量的80%以上,鲟鱼子酱的年生产量可达50t以上。我国鲟鱼的养殖品种丰富,多达十几余种,其中包括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达氏鳇、欧鳇、小体鲟和俄罗斯鲟等,但均为原种或野生驯养种,缺乏系统的选育培育过程,导致其养殖性状不稳定。自我国第一代人工养殖的鲟亲鱼达性成熟以后,鲟鱼的苗种市场上多以近亲繁殖的纯种苗种和无序杂交的杂交鲟苗种为主,其养殖性能下降,导致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等问题,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的鲟鱼产业发展速度迅速,鲟鱼良种培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鲟鱼良种缺乏的现状已成为制约鲟鱼发展的瓶颈问题。

达氏鳇、施氏鲟均为黑龙江流域特有的重要经济鱼类。其中,达氏鳇体型大、寿命长、怀卵量大,是我国鲟科鱼类中生长速度最快和性成熟年龄最长的品种。人工养殖状态下,达氏鳇存在产卵晚、性腺指数低,且个体生长变异幅度大等问题,养殖效果不佳。施氏鲟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鲟鱼养殖品种,其易驯养、产卵早,但个体生长速度显著低于达氏鳇。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鲟鱼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据达氏鳇与施氏鲟各自特点,利用群体选育技术和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生长快、易驯养、性腺指数高的鲟鱼杂交新品种。

2.品种特性

杂交鲟“鲟龙1号”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长快、易驯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龄杂交鲟“鲟龙1号”的体重生长较父本施氏鲟平均快19.1%,4龄杂交鲟“鲟龙1号”的生长速度较父本施氏鲟平均快90.3%。苗种期成活率较母本达氏鳇高17%。

(2)性腺指数高:7龄雌性杂交鲟的性腺指数( GSI)平均值为15.13,比施氏鲟提高了2.44,比达氏鳇提高了3.93。

(3)卵巢发育早:6龄时雌性杂交鲟“鲟龙1号”与施氏鲟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以Ⅳ时相为主,而达氏鳇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以Ⅲ时相为主,较达氏鳇卵巢发育早。

预计杂交鲟“鲟龙1号”在全国各地都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将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鲟鱼产业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人工繁殖技术

1.亲本选择与培育

(1)母本的来源与选育

母本:原始野生亲本为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渔场于1994年捕捞于黑龙江抚远江段,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及苗种培育,获得 F1代达氏鳇。课题组于1998年从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渔场5000尾4龄的F1代达氏鳇(Huso dauricus)群体中,选择体表无伤、摄食旺盛的健康个体500 尾,个体重13.5kg~15Kg,其中雌鱼350尾,雄鱼150尾,群体中雄性占比为30 %。将养殖个体分为3组平行管理,每组160尾标准化饲养,作为后备亲本的基础群体。基础群体在30kg、50kg和成熟期时按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生长快、体型标准、身体健壮的个体,标记、记录体重后放入网箱内养殖,培育至性成熟。2002年选择性腺发育良好、体型大、身体健壮的10尾性成熟亲鱼生产F2代。由这批亲本繁殖的后代在15kg(4龄)、30kg、50kg和成熟期时按90%、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体型标准 、体健个大,符合达氏鳇形态指标要求的个体,用作杂交鲟“鲟龙1号”苗种生产的母本。

生长对比:为评估母本达氏鳇F1代和F2代的选育效果,在选育过程中同时开展了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对比试验。2002年~2010年共开展两次对比试验。生长对比采用流水池塘养殖方式进行,同塘养殖。养殖环境一致,养殖密度、饲料质量及投喂量均一致。设置三个平行组。非选育系的生长数据测量同选育系。非选育系与选育系的对比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流水池塘养殖母本达氏 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的对比研究

性腺指数对比:为评估母本达氏鳇的选育效果,在选育过程中同时开展了选育系与非选育系性腺指数对比试验。养殖环境一致,养殖密度、饲料质量及投喂量均一致。非选育系的生长数据测量同选育系。非选育系与选育系的对比数据见表2。

表2 母本达氏 选育系与非选育系性腺指数(GSI)的对比研究

经过2代的选育和测量,达氏鳇亲本的生长速度有了一定地提高,变异系数进一步降低。经过300天流水池塘的养殖,选育系达氏鳇平均体重达到470g左右,比2010年的非选育系提高约19.1%,体重变异系数由15.01降至11.26。经过8年的网箱养殖,选育系达氏鳇的平均性腺指数为11.15以上,比非选育系提高约13.66%,变异系数由15.90降至12.19,可以进行杂交鲟生产。

(2)父本的来源与选育

父本:原始野生亲本为抚远县国营渔场于1996年捕捞于黑龙江抚远江段,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及苗种培育,获得的F1代施氏鲟。课题组于2000年从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渔场5000尾3龄的F1代施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 )群体中,选择体表无伤、摄食旺盛的健康个体500 尾,个体重3.5kg~5kg,其中雌鱼350尾,雄鱼150尾,群体中雄性占比为30%。将养殖个体分为3组平行管理,每组160尾标准化饲养,作为后备亲本的基础群体。基础群体在8kg、12kg和性成熟期时按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生长快、体型标准、身体健壮的个体,标记后放入网箱内养殖,培育至性成熟。2003年选择性腺发育良好、体型大、身体健壮的15尾性成熟亲鱼生产F2代。由这批亲本繁殖的后代在5kg(4龄)、8kg、12kg和成熟期时按90%、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体型标准 、体健个大,符合施氏鲟形态指标要求的个体,用作杂交鲟“鲟龙1号”苗种生产的父本。

生长对比:为评估父本施氏鲟F1代和F2代的选育效果,在选育过程中同时开展了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对比试验。2003年~2010年共开展两次对比试验,设三个平行组。非选育系的生长数据测量同选育系。非选育系与选育系的对比数据见表3。

表3 父本施氏 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的对比研究

经过连续2代的选育,施氏鲟的生长速度有所提高,性状稳定,变异率低。经过300 天养殖,施氏鲟选育系的平均体重达到442g左右,比2010年的非选育系提高12.3%,体重与体长变异系数分别为8.03与8.29,符合理想的优良亲本特征。

2.人工繁殖

(1)杂交种生产

2 0 1 0年4月,当水温达到14℃~15℃,检查亲鱼的性腺发育情况,选择经2代选育的9龄以上,鱼体长190cm、体重90kg以上,性腺发育良好的雌性达氏鳇作为母本,选择体长140cm、体重20kg以上 ,经连续2代选育的雄性施氏鲟为父本。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先用LRH-A2(1μg/ kg~1.5μg/kg)第一针催熟达氏鳇,12h后进行LRH-A2(3μg/kg~4μg/kg)第二次注射催产,施氏鲟的催产LRH-A2(3μg/kg~4μg/kg),与达氏鳇第二次催产同时进行。催产后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催产后先每3h采集施氏鲟精液1次,将精液保存在0℃~4℃冰箱内,达氏鳇产卵后,先检查精液质量,采用干法授精,每1kg卵加精液10mL,人工授精的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获得杂交F1(即杂交鲟“鲟龙1号”)受精卵50万余粒,经孵化、苗种人工开口驯养共获得3cm~5cm苗种23万余尾。

3.苗种培育

整个幼苗人工配合饲料驯养阶段包括,活饵开口阶段(7天);软颗粒饲料与活饵交替投喂阶段(10天~14天);软、硬颗粒饲料交替投喂阶段(21天);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阶段。驯化期间根据进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种类并筛选分缸培育。

(1)将鲟仔鱼放入经消毒的圆形玻璃钢槽,玻璃钢槽的直径为2m,高为40cm,保持水深25cm~30cm。受精卵孵化后,仔鱼暂养至沉底、聚群至逐步分散游动状态后,同时仔鱼肠道黑色色素栓部分排出体外,可以进行仔鱼开口驯化;破膜仔鱼放养密度:5000尾/m2~7000尾/m2。

(2)仔鱼经暂养期后,采用活饵(剁碎的水蚯蚓)进行仔鱼开口培育,每天投喂8次,投喂量以饱食且略有剩饵为准;培育过程中及时清除死苗及残物。开口培育7天。投喂量投喂20分钟后还有少量残饵。

(3)仔鱼开口培育7天后,进行软颗粒料诱食开口2天。软颗粒料的制备:将直径≤0.5mm的配合饲料(0号粉料)少量拌入碎水蚯蚓(水蚯蚓:0号粉料=20:1)投喂,诱导仔鱼摄食,每天投喂8次。开口放养密度为2500尾/ m2~3000尾/m2。

(4)仔鱼经配合饲料诱食2天后,正式开始软颗粒饲料与活饵交替驯化,驯化时间14天。每天投喂软颗粒饲料(活饵中拌入配合饲料。活饵:配合饲料为20:1)4次,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7%~8%;投喂活饵4次,与软颗粒料交替投喂,活饵投喂量(投喂20分钟后还有少量残饵);

(5)软、硬颗粒饲料交替投喂阶段(21天),每天投喂软颗粒饲料(活饵中拌入配合饲料。活饵:配合饲料为15:1)4次,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7%~8%;投喂硬颗粒饲料4次,与软颗粒料交替投喂,硬颗粒饲料投喂量5%~6%;硬颗粒饲料制作:0号粉料拌入半碎蚯蚓室温阴干制成(活饵匀浆后喷洒在颗粒粉料上,室温阴干备用);

(6)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阶段,调整鱼苗密度为每个圆形玻璃钢槽1000尾/m2~1500尾/m2。每天投喂硬颗粒饲料6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5%~6%。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流水养殖模式

根据预期商品鱼出塘规格和养殖周期确定放种规格和密度,投喂鲟鱼专用配合饲料。流水池塘为长方形或圆形,或是内玻璃缸流水养殖。4月~5月,水温15℃左右。放养密度为20g~30g的鱼种30尾/m2,鱼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清洗消毒。

在高密度流水养殖条件下鲟鱼要求饵料为全价颗粒饵料。养殖前期可用蛋白量稍高的饵料,粗蛋白43%以上。饲养前期,选用颗粒饲料直径为2.5mm~3mm的配合饵料;饲养后期,选用颗粒饲料直径为4.5mm~5mm的配合饵料。投喂量根据水温、鱼体规格、生长情况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不超过鱼体重的4%。日投饵3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可投喂1次。以八成饱为好,做到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投喂。

每个月抽样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测量其体长与体重并做好记录。根据生长情况及鱼的大小而适时调整养殖密度。及时清污,5天~7天对养殖池进行一次清洗工作。夏季应及时在鱼池上方搭遮阳网,防止太阳曝晒造成水温过高。在雨季要关注天气变化和加强晚间巡塘,及时掌握鱼类的活动、摄食及病害等情况,根据天气和鱼类摄食及鱼的体重情况调整每天的投饵量。

2.网箱养殖模式

网箱应设在避风向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流缓慢、水位稳定、底部平坦的水域。要求水底无大的障碍物、水深大于6米。网箱为双层全封闭长方形六面体,内层用无结节网片缝合而成,外层用聚乙烯网线织成。网箱面积一般为36m2~100m2,网目3cm,常用的规格为6m×6m×6m。网箱提前一周下水。

4月~5月,水温15℃左右。每只网箱1200尾,规格100g~150g。苗种放养前需经过挑选,选择体表完整,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的幼鱼,放养在同一箱幼鱼规格要求严格一致。同时,挑选好的幼鱼在入箱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浴消毒。

投喂的全价配合鲟鱼专用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43%以上,成分以动物性蛋白为主。同时投喂饲料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根据鲟鱼不同的成长阶段及水温变化设定不同投喂量,在鲟鱼生长中期,规格大约在500g~750g左右,并且水温在23℃左右投喂量最大,一般在2.5%左右,其它时期递减至0.7%左右。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细菌性肠炎病

(1)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2)主要症状:病鱼肛门红肿,鱼体消瘦,轻压腹部有黄色脓液从肛门流出,解剖时,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弹性差,无食物,内有淡黄色黏液。

(3)流行情况:常见于夏季高温时节,多见于苗种养殖。

(4)治疗方法:成鱼可用漂白粉挂袋消毒处理,口服大蒜素等抗菌药饵,大蒜素用量每千克饲料2g~3g,疗程7天,长期使用可以起到预防作用。苗种可用氯、碘制剂消毒,内服氟苯尼考50mg每公斤鱼体重,疗程3天~5天。

2.红嘴病

(1)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嘴部肿大,四周充血,口腔不能活动自如,进食能力差,肛门红肿,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游动能力减弱。

(3)流行情况:多见于夏季高温季节的西伯利亚鲟,特别是产后亲鱼或受应激较大的亲鱼如经过运输等。

(4)治疗方法:注射水产用青霉素钠效果良好。另外,在日常管理中,应及时清除养殖池中残饵,定期对饵料台进行清理,发现病鱼及时捞出以免交叉感染,还可以通过降低水温(水温在20℃以下),控制发病。

3.败血病

(1)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

(2)症状:病鱼吃食量迅速下降,体表充血,肛门红肿。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膜、脂肪、生殖腺及腹壁上有出血斑点,肠内多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

(3)流行情况:常见夏季高温时节。

(4)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敏实验选出合适的抗生素,拌药饵加以控制疾病。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应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增强鱼体的抗病力。

4.烂鳃病

(1)病原菌:弧菌或假单胞菌。

(2)症状:病鱼体表发黑,鳃充血,鳃丝呈白色、浮肿、腐烂,并附着有黏液,严重时部分被腐蚀成不规则小洞,常伴随有浮头现象。

(3)流行情况:多发生于高温时节,水环境较差时,或与其它疾病并发。

(4)治疗方法:及时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发病数量,对于病鱼实行隔离治疗,用1ppm的二氧化氯消毒三天。

5.疥疮病

(1)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

(2)症状:病鱼病灶部位肌肉组织长脓疮,隆起并出现红肿,抚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脓汁。

(3)流行情况:常见受伤部位或是注射部位。

(4)治疗方法:加强水质监测,增强鱼体抗病能力,发现病鱼时,可用注射器将脓疮内部的浓汁抽出,帮助排毒,涂抹红药水,可辅助病鱼康复。

6.性腺溃烂病

(1)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性腺溃烂,生殖孔附近出现小孔,颜色发生变化,性腺脱落至体外,生殖孔有粉色脓血液流出,直至病鱼死亡。

(3)流行情况:常见产后的雌性亲鱼。

(4)治疗方法:人工催产过程中,注射水产用青霉素钠。适当操作,减少鱼体损失,并通过水质及营养调控,加强产后亲鱼护理,可降低产后亲鱼死亡率。

7.水霉病

(1)病原菌:水霉属和绵霉属真菌。

(2)症状:鱼体冻伤或受伤后经病原菌感染,伤处滋生大量絮状水霉。

(3)流行情况:常见春季初,水温上升期。

(4)治疗方法:对于发病较轻的鱼体,人工擦拭掉鱼体表的水霉,用亚甲基蓝涂抹患处,然后用2%盐消毒。或五倍子预防与治疗。可提高养殖水位(1m以上)的池子或盖保温棚,避免冬季冻伤,预防水霉发生。

8.小瓜虫病

(1)病原:小瓜虫。

(2)症状:肉眼观察可见病鱼鳃部与背鳍等部位有白色点或片状斑块,鳃丝和鳍条处较多。

(3)流行情况:常见于春季或秋季的河水苗种培育过程中。

(4)治疗方法:提高养殖水温至25℃以上,或福尔马林浸泡。

9.车轮虫病

(1)病原:车轮虫。

(2)症状:鱼体消瘦,游泳能力低下,不摄食,当鱼体和鳃耙上数量过多时直接影响生长,严重时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3)流行情况:常见苗种培育阶段。

(4)治疗方法:病鱼用2%~3%食盐水或1ppm的硫酸铜浸泡一小时。

10.气泡病

(1)病因:水中氮气或氧气过饱和,致使鱼体内形成微气泡,或汇聚成大气泡。

(2)症状:病鱼游动能力下降、上浮、贴边,解剖肉眼可见肠内有许多小气泡,胃内有气泡。

(3)治疗方法:将有气泡病的鱼体捞出,集中放置,降低密度,关掉气泵,减少投喂,用1%~2%盐消毒。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河松街2 3 2号邮编:1 5 0 0 7 0联系人:张颖电话:1 3 9 3 6 2 9 8 9 5 7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衢化街道学院路6 0 0号邮编:3 2 4 0 0 0联系人:夏永涛电话:1 8 9 6 7 0 0 2 0 5 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城星火路1 0号A座1 0 2室联系人:刘晓勇电话:1 3 7 0 1 3 1 2 6 4 1种苗供应单位: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衢化街道学院路6 0 0号邮编:3 2 4 0 0 0联系人:夏永涛电话:1 8 9 6 7 0 0 2 0 5 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城星火路1 0号A座1 0 2室联系人:刘晓勇电话:1 3 7 0 1 3 1 2 6 4 1

(张颖 孙大江 王斌 夏永涛 吴伟 许式见 刘晓勇)

猜你喜欢

颗粒饲料鲟鱼苗种
青贮玉米颗粒饲料用于草鱼饲养的初步探究
不同粒径颗粒饲料对生长猪采食行为的影响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
调质温度及模孔长径比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
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技术要点
100岁的鲟鱼
制粒温度和粉碎粒度与颗粒饲料品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