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县朱鹮生态区禽病防控措施与思考

2017-05-12张文智王占宏何玉洁李玉柱王成隆李剑锋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养禽洋县生态区

张文智 王占宏 何玉洁 李玉柱 王成隆 李剑锋 陈 琳

(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洋县 723300)

洋县朱鹮生态区禽病防控措施与思考

张文智 王占宏 何玉洁 李玉柱 王成隆 李剑锋 陈 琳

(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洋县 723300)

洋县是世界珍禽“东方宝石”朱鹮的唯一野生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种源地。近年来,随着政府、业务部门对朱鹮生态区禽病的重视与防疫网络的不断健全,落实“政府保密度,业务保质量”的双轨制措施,做好朱鹮生态区禽病防治工作,既是确保该县家禽养殖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需要,更是控制禽病传播,保护朱鹮野生种群健康正常繁殖的需要,因此,做好朱鹮生态区禽病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做好该项工作,确保了朱鹮野生群的不断繁衍,开创性地开展禽病免疫工作,使朱鹮生态区禽病免疫工作向季节化、常规化模式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朱鹮生态区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水平,增加养禽户的经济收益及朱鹮生态区活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朱鹮生态区养禽现状

洋县农民素有养禽习惯。目前洋县养禽业大致分为农户散养和适度规模及规模养殖两个层次,2005年以前全县养禽基本以农户散养为主,据当年畜牧调查统计:散养户占总养禽户的比例为75%,适度规模及规模养禽户占总养禽户的25%。近年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房改建成了两层半的小洋楼,绝大部分农民由于怕脏干脆不养禽,另外,随着外出年轻务工人员的增多,青壮年劳力减少,而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既要种地还要接送学生上学,无暇养禽,过去那种养鸡为吃鸡蛋的思想早已经成了历史。养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转变;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由盲目养殖向有组织、有计划、有订单方向转变,管理规范化。据2016年全县畜牧养殖大户及动物防疫统计:家禽存栏599328只,出栏509428只,饲养量为1108756只。其中,养鸡栏存500~999只的有12户栏存鸡17886只、1000~4999只的有18户栏存鸡49896只、5000-9999只的有8户栏存鸡73202只、10000只以上7户栏存鸡260896只,养鹅1户栏存2000只、鸭2户栏存2180只、鹌鹑养殖户1户栏存32000只,鸽子养殖户6户栏存3000只,全县规模场存栏量总计441060只,占全县禽总栏存599328只的74%,其余158268只禽为农户散养,仅占全县禽总栏存599328只的26%。

2 朱鹮生态区禽病的防控现状

1981年在洋县八里关镇姚家沟首次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以来,洋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朱鹮生态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目前,朱鹮种群已经扩大至2000只左右。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业务部门严格操作,确保了朱鹮生态区禽类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不但保障了朱鹮的栖息安全,使世界珍禽朱鹮得以扩大种群,也为洋县的养禽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行政措施得力

2.1.1 政府重视,措施得力。县政府办公室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下发防疫专题文件,组织召开各镇(办事处)分管农业镇长和镇级畜牧兽医骨干会议,填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安排部署禽病防治工作,全力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的新型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责任体系,对动物免疫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在每年的农业工作会上予以表彰奖励,保证朱鹮生态区禽类免疫密度,极大地调动了各级人员的防疫积极性。

2.1.2 层层包抓,夯实责任。县、镇政府把禽病免疫工作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之一,县政府工作会后,各镇(办)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专题文件,安排部署动物防疫工作,镇、村层层签订防疫目标责任书,确保了防疫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保障体系。

2.1.3 建立稳定的防疫监测体系。各村防疫员由村上推荐,镇政府张榜公示,并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开展工作,确保了禽类的免疫密度。

2.2 技术支撑到位

2.2.1 精心部署,夯实任务。动物防疫部门按照市县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部署,制订禽病免疫计划,下发专题文件,召开专题会议,与各镇兽医站层层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各镇兽医站与辖区内养殖大户签订防疫告知书,组建由镇、村、组人员以及村级防疫员组成的防疫队伍,逐村逐户开展禽病免疫注射工作,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禽只只免疫。

2.2.2 划片包干,及时督导。防疫期间全县实行24小时值班,县级业务部门抽调专人分片包镇督促检查指导免疫,解决遇到的有关矛盾。防疫结束后,由县级部门牵头分组对全县的动物免疫情况进行实地踏栏检查打分考核,确保免疫密度。

2.2.3 加强监测,科学防控。每年防疫结束后,由县畜牧中心兽医实验室组织人员随机到场到户对免疫过的禽类抽血,检查抗体水平,作为检查禽类免疫效果的第二个考核内容,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3 防控措施

随着我县对朱鹮种群的保护和对禽病防治工作的重视,近年来,我县家禽未发生新的疾病,以普通病散发为主。为保障朱鹮种群安全,我们积极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认真在全县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集中免疫和平时补针工作。

2.3.1 禽流感

通过每年春秋两季的免疫注射,基本上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对禽流感的防疫已经达到全覆盖、全免疫、无死角。详见表1。

2.3.2 新城疫

2014~2016年鸡新城疫防治情况见表一。可以看出我县对鸡新城疫的防治达到99.9%,近几年无鸡新城疫病发生,防治免疫效果可靠。

2.3.3 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由于不是政府强制免疫病种,故我县零散养殖户基本采取自愿形式,需要防治时自己到市场购买疫苗进行防治,据笔者调查了解:我县适度规模和规模养禽场都能够按照自己制定的免疫程序对传染性支气管炎进行免疫注射,疫苗注射后做抗体检测,抗体保护率达到75%以上,该病在我县虽有发生,但没有流行。

2.3.4 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在我们县没有发生过,该病也不是政府强制免疫病种,零散养殖户基本没有防疫,适度规模以及规模养殖户依据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2.3.5 鸭、鹅病

2014~2016年我县鸭、鹅免疫防治情况见表一。我县目前饲养鹅、鸭的养殖户很少,据2016年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6月份调查统计,全县养殖鸭子户仅有15户,养鸭大户2户,栏存鸭子2180只,全县鸭子总栏存11893只,而且都是分散饲养,近十年来没有发现和报告鹅、鸭发病。

2.3.6 禽免疫防治抗体检测情况

调查了洋县2014年至2016年禽病抗体产生情况,详见表2。

表1 洋县2014年至2016年禽病防治情况统计表(单位:只)

表2 洋县2014~2016年禽病抗体检测情况统计表。

3 问题与思考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专业知识缺乏。部分养殖场(户)的文化程度较低,技术知识欠缺,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不高,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质量效益差。

3.1.2 防疫意识不强,防疫条件差。个别养殖场(户)只注重疫苗和药物防治,而忽视环境卫生条件,禽舍通风不良,地面潮湿,光线灰暗,不及时清除地面、食槽、水槽很少冲洗、消毒。对消毒、驱虫不重视,尤其是消毒工作,另外,病鸡不隔离饲养,对病鸡不深埋,为病原扩散埋下了隐患,加剧了环境污染,增加了禽病传播途径。

3.1.3 兽药使用不规范。无病用药、超量用药和违规用药监管难度大,大量滥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将抗生素等杀菌药当作“万能药”,造成鸡体内致病菌产生较强抗药性,疾病越来越难治;饲料场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不仅破坏了禽类体内菌群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体内致病菌的耐药性。

3.1.4 监管体系不完善。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镇兽医站交由镇政府管理,疫病监测面临点多、面广、线断的局面。

3.1.5 防控经费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政府投入的防控经费不足,致使禽病防疫过程中设备少,如村级没有疫苗冷藏设备、防疫员室、交通工具等,注射器、针头、镊子配备不足,特别是山区防疫战线长、时间长,没有配备防护服,对防疫员本身的安全也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影响禽病免疫质量。

3.2 思考

3.2.1 行政重视是关键。各级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朱鹮生态区禽病免疫意识,牢固树立“禽安全,朱鹮不受威胁”的思想,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朱鹮生态区禽病免疫的重要性,对禽病免疫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动员镇、村、组三级力量,形成“政府保密度、业务保质量”的双轨运行机制,加强检查考核,促进朱鹮生态区禽病免疫常态化。

3.2.2 资金投入是基础。从资金上保证朱鹮生态区禽病免疫、防治所需资金,保障禽病防治、免疫得以顺利实施。

3.2.3 技术支撑是重点。

3.2.4 舆论宣传利长远。加强宣传,确保禽病免疫家喻户晓,不留死角。使广大群众树立大局意识、生态意识,营造自觉免疫,乐于防治的氛围,形成“朱鹮安全、人人有责”的共识。

3.2.5 打造品牌提效益。借助朱鹮知名度,打造“朱鹮牌”禽产品商标,提高朱鹮生态区旅游及禽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养禽户感受到朱鹮生态区带来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形成自觉保护意识。

张文智(1973—),男,大专文化,畜牧师,一直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王占宏(1974—),男,大专学历,畜牧师,县畜牧中心主任,一直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检疫监督、管理等工作。

猜你喜欢

养禽洋县生态区
大美洋县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虚拟仿真技术在养禽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对花生新品种漯花8 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高职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玫瑰基地里种草养禽
洋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