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探索

2017-05-11高俊梅刘伟

关键词:新加坡发展

高俊梅,刘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10019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探索

高俊梅,刘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100191)

国家治理与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命题,新加坡模式有效解决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发展与秩序”的难题,其模式被中国所借鉴、效仿。通过聚焦新加坡模式的特点和经验、前阶段中国对于新加坡模式运用的历史回顾,探索现阶段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利用价值,创新优化新加坡模式在中国的运用,对比论证新加坡城市治理经验对于中国部分城市的可行性,探索其在城市治理的新思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于如何做好先进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对新加坡模式有新的思考、探索与运用。

新加坡模式;现代化;回顾;探索;城市治理

新加坡模式代表着:高度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廉洁高效的政府、法治社会、良好的城市环境[1],它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国家治理模式,更是一种国家治理与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进程中,“它也为中国提供了欠发达国家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范例”[2],表明了非西方的制度和模式也能取得成功,在发展模式的意识形态上成为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于中国的缓冲器,在发展的互通上成为了中西方的连接器。通过三十多年引进、运用后剖析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的历史作用、现状反思,尤其是论证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部分城市治理的新的借鉴,对于更好学习、运用新加坡模式的精髓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选择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原因

每个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国家治理与现代化不可避免地都会面对“发展与秩序”这一对矛盾,直到如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未能有效解决这个突出矛盾。有的国家是有了秩序,但没得到发展;有的国家是得到了发展,但陷入了社会无秩序泥潭。新加坡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发展与秩序”得到了统一,在于其政治与经济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根据自身实际发挥了政府的推动作用”[3],树立了政府的权威,把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纳入了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成为了“政治有序”同时“经济发展”的典范。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共高层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固然是先进,但是我们不可能侵染过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东西,社会制度的差异也使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中国不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新加坡作为一个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建国后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经济的起飞和国家建设的显著成就,表明了“非西方模式”也能取得成功[4]。其早期领导人李光耀将这种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形成的治国理政理念作为独特的亚洲价值观来倡导,短时间内消除了贫困与无序,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相对照,对于当时颓废而无序的中国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开始引起了中国政府高层的关注与思考。通过对新加坡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直观感受,于第三世界国家形成的剧烈反差,让我国高层开始对新加坡发展道路产生了认同感。加之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国家、一党长期执政的国情[5],从地缘政治和亲缘政治的关系来讲,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也具有亲近感。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造成的巨大的外部发展压力,另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窘境,内外的发展压力都促使中国共产党尽快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来打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因而新加坡模式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表1 1965年至今不同时期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表现

二、中国学习借鉴新加坡模式的四个方面

(一)新加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政策既保持着政策的连贯性,也注重根据宏观经济情势保持着灵活性、高效性和针对性(见表1)。其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包括:通过资本与劳动力的大量累积短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转型[6],自由市场经济的高度开放、产业结构上的高度去农业化、国有资本控制经济命脉、对国外资本的吸附积累、职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不断更新产业结构,建立基础设施完善且产业聚集的新兴工业园区模式。例如:新加坡的贸易总额竟是远远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见表2),这点恰恰很符合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资源充足、资金匮乏又迫切需要引进工业资本的现实国情。

表2 新加坡对外贸易额(单位:亿/新元)①新加坡中国外交部[引用日期2013-12-07]

(二)新加坡的社会治理模式

新加坡的社会治理模式主体上还是袭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模式[7],也融合了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儒家民本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等诸多思想。新加坡卓有成效的社会治理主要变现为: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廉洁专业的政务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事业、公共舆论、城市规划、环境治理、保障性住房、中央公积金储备等方面强有力的主导与管控;国际化的视野,独特的城市名片,各阶层市民的和谐融合,营造美誉的城市形象。新加坡的国际定位和民众较高的教育程度,利于其对国家进行高效、精准、强有力的改造与管理,使得社会治理高效并且极富前瞻性。另外,新加坡的严刑峻法式的公民法制教育,使得整个法制公民意识很高,倡导诚信、廉洁,使崇廉思想从国家意识潜移默化为国民人格品质,这是新加坡的独特经验。

(三)新加坡执政建设模式

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模式被称为新加坡“民主模式”,新加坡建国后人民行动党长期一党执政,这种民主模式在西方世界看来是披着民主的外衣行专制之实,认为其是“假民主”、“伪民主”。但实际上透过近几届大选,尤其是2011年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选可以看出,新加坡的民主不但在稳健演进,而且越来越在一种严谨有序、理智有礼的氛围中走向成熟,它既保证了民众对于政治民主权利的参与也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和社会的井然有序。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这次新加坡大选表明①编者注:特指2011年5月6日新加坡国会大选,继早期日本之后,亚洲正在发展出另外一个优质民主政治制度”,新加坡权威政治把民主限制在秩序的范围内,利用的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结构范式,又根据本国的现实国情做出了改进,使之在保证社会运转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民主政治进程的有序提升。

(四)新加坡的廉政建设模式

新加坡的廉政建设模式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反腐倡廉模式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民行动党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保持廉洁的重要规定,强化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其群众基础;二是文化多元而崇尚儒术,培养国民自律自强品质,为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三是机构独立专业而不独断专行[8],设立强有力的反贪机构,制定了严明、细密、操作性强的预防腐败制度,注重反腐败预防教育,惩治腐败威慑;四是高薪实为揽贤而非专为养廉,打造廉洁自律的公务员队伍,注重对公务员队伍的甄别与选拔,廉洁表现是关乎公务员晋升的关键。所以,制度建设和人员组织建设、文化教育构成了新加坡执政能力和队伍建设现代化的关键。

三、对于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历史回顾

如今在中国历经三十年的加速现代化进程之后回望,可以体会到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要学习新加坡,本质是希望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可以较好地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也就是“发展与秩序”的统一问题[9]。起初只是新加坡的经济成就鼓动了中国领导人的学习热情,但在随后三十余年里,80年代是小范围的高层对话接触,到了90年代就变成了政府、企业、科技教育界的大范围多层次全方位借鉴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万名中国中高层官员去过新加坡,仅南洋理工大学就已经累计为中国培训了1.3万余名官员。在新加坡的所看所感所悟也就深深影响了中国官员的执政理念,也使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之中模仿、思考其治理模式,带动中国走新加坡道路。

但是就党情国情国力而言,中国与新加坡毕竟差异太大,尤其是经过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大国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党。新加坡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很少,只是城市国家,只有中央没有地方,人民行动党基本都是由知识精英组成。城邦国家可以仰赖于具有远见卓识和权威坚定的政治人物的引领,施行家族式统治[10],企业化管理,建立精简高效专业的顶层设计并保持它的良好运转。但中国不同,中国不可能为了经济的高度现代化而削弱农业,更不可能放弃农业,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中国有长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庞大的省市级政府,政令的决策到实施难以做到精准高效,不能以仰赖精英领袖的家族式统治来维持长治久安[11],不能利用对于新闻舆论的强力管控来消除异议,不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控制经济命脉,也不能将反腐定位于执政核心团队之下。所以,它的国家治理模式的实施载体是具体而微观的,这种地区化的特殊性无法与宏大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普遍性做到结合,就其现实性和针对性而言,只能匹配于中国的城市治理,远远达不到国家治理的高度。

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学习新加坡主要是城市在学,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加速城市化。过急过快的城市化,加之对于城市治理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很长一段时期内很多中国城市在学习时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在很多地方则把“发展与秩序”相对分离开来了,或者说是产生了一些错位。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各级政府强化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发展的实际成绩的观点,机械化地注重工业化产值和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建设强调不足,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于政府的角色定位、城市的发展定位、人居环境和发展潜力等的认识还很弱化,导致目前很多的中国城市治理产生了很多困境,如城中村改造、城市规划的当前与长远的冲突、城市外来人口的管理、城市环境的整治等都出现了很多窘境。

在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再谈怎么借鉴的同时,我们要思考新加坡模式的精髓是什么?我们要学哪些?要怎么学?哪些要深学?学了怎么用?我们学习之后如何有所创新、突破?现阶段,中国能否在已有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经验而建立起一整套符合自身实际的顶层设计,并且不断调整、创新、完善顶层设计,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四、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对于新加坡模式的新思考

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很多经济、科技领域我们确实做到了,但是在学习管理智慧、创造新的设计的软科学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对于新加坡模式,我们过多的还是引进、吸收,但没有再创新。中国未来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必须要低下头来向新加坡请教一些东西,但是学习新加坡并不是嫁接新加坡的模式与经验。新加坡模式中所有易学的都已学完,某些方面也确实是学有所成。现在已经进入难学的阶段[13],难就难在制度的设计、规则的制定和对于改革的创新、智慧与勇气。难学并不是说不学,而是有所取舍地学,分地区来学,做到学有所用,要硬件软件一并学习,而且软件更重要,做到整体学习。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除了学习新加坡经济成功模式之外,也应该学习其发展理念,其制度的“优化设计”,其国民人格的培育,用朱镕基总理的话说“就是要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①2000年11月25号朱镕基回答记者提问。同时注重结合中国各地的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架构,建立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更好地依靠法律制度,依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依靠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可以有效解决好“发展和秩序”问题。再次,在进行制度建设和提高物质基础条件的同时,我们要明白,经济增长、基础建设、科技进步等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究其新加坡的社会风尚和国民人格的培育则需要漫长的路途。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改制度,更要改思想、改风尚,李光耀在新加坡树立、培育集体主义观念、家庭美德观念、儒家伦理价值观、勤俭自强的社会风气花了几代人的时间,都是从公民儿时教育开始一点一滴地培育。李光耀曾说新加坡成功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是50-70年代那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他们肯为家庭和社会牺牲,他们也有勤劳俭朴和履行义务的美德,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帮助我们成功”②摘自李光耀在1991年2月新加坡乡总会联合中华总商会主办的“向李光耀致敬新春晚宴会”中的演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发展奇迹,但是现阶段我们更应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人的成才观、净化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旋律等方面下功夫,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深化改革。

五、今后如何学习新加坡模式

新阶段中国对新加坡模式的学习重点是中国部分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在过去,部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很多采用了新加坡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深圳市试点并推广的聘用制公务员制度、公用工程的代建制模式。有些省份通过与新加坡合作实施了很多大型合作项目,带动了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比如苏州的中新工业园区、天津的新加坡生态城项目。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汽车挂牌摇号制度、城市文明公约制度、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等等,这些模式很多都嫁接到了很多中国大城市的政府管理和城市治理之中,这都是新加坡模式“中国化”的表现。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20世纪80年代刚打开国门相比,主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物质产生条件发生了变化,在再次理解和运用上都需要思考,怎样使得一种模式更好地适应自己新的条件与环境。就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计划单列市还是应该大胆学习新加坡模式。这里包含三个特殊性:第一,沿海地区城市;第二,国务院设立的计划单列市;第三,以出口导向型为经济发展主线的城市。这三个特殊性的统一,即地理区位优势、立法行政权限、经济发展基础三方面的统一。学习借鉴发展模式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地”就是这些城市与新加坡模式有相近的培育土壤。

通过对新加坡和中国部分城市基本概况的梳理就会发现(见表3),中国大部分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就经济实力而言距离新加坡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缩小,中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调整的进行、广阔的经济腹地使之具有后发优势。但是相对于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的城市服务水平、管理模式,现代城市治理技术的更新换代,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理念,对外的招商引资,政务管理的国际化程度等,新加坡依然走在了中国城市的前面。

表中列举的中国部分城市,很多都是中国的海运枢纽、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经过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经济增长驱动上出口比重大,基本已经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已有很大的提升,很多已经成为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知名度。其中很多都是经济特区或者计划单列市,具有在立法、行政、政府管理、经济政策等很多方面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利于灵活、自主地对新加坡模式加以借鉴与实施。有的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例如深圳,在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和活力、科技的创新能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距离新加坡仍有一定差距。这些城市就要把新加坡作为学习、模仿、超越的对象,逐步由学习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技术转向学习城市管理模式,再到学习城市发展理念,由浅到深地进行理解与探索,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运用,使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表3 新加坡与中国部分城市的概况统计①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各城市统计局数据

六、中国部分城市治理对于新加坡模式的应用

(一)精准性的经济发展政策

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国家,被誉为“企业之都”,但其经济总量可与我国广东省匹敌。新加坡经济起飞的关键点在于其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根据宏观经济情势的变化,不断及时、精准地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见表4)。新加坡政府信奉经济实用主义政策,十分注重吸纳国际资本,在纽约、巴黎、东京、香港等世界经济金融中心都设立了办事处,负责招商引资工作;经济发展局(EDB)有21个产业群,每个产业群负责规划、编制、统计、评估各个产业群每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EDB每季度都会公布投资环境及指南数据,其每一项经济产业政策都要得到专业咨询机构的评估认证。这种精细化的经济政策模式,保证了对经济的精准调控,也使得行政决策高效、迅速。经济的竞争是资本与人才的竞争,近年新加坡提出了“EDB全球家园企业家战略”,将着重点放到了国际企业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做到了较为成功的政策定位。

(二)大数据化的政务服务理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加坡政府率先开始了电子政务模式的运用。新加坡中央政府在世界主要的经济金融中心都派驻了办事处,及时高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在城市治理中,实现了对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大数据分析,高效、精准地实现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数据化管理,积极提高其政务服务水平的科学有效性。例如新加坡采用的统一数据门户网站使大众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品要求和服务。通过对data.gov.sg的应用[14],截止2014年2月10日,门户网站上开放了68个部门8733个数据集,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整合。这种城市管理技术方式的创新运用,极大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通过政府开放数据,促进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带动了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如表5)。通过政府数据的免费使用来带动创新,培育了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创造出一些有助于社会管理和创业创新的方法,这应该得到中国城市的注意。

表4 不同时期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政策①来源于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网站

表5 新加坡数据分析行业代表案例概览②来源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统计数据

(三)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

在政府管理理念上,注重政府行政组成部门的管理服务机制的优化设计与协同配合,降低行政能耗,提供专业化、职业化、高效化的公共服务,使之满足新时期经济建设、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要求。在执政建设上,改革公务人员的选拔机制和职能设置,加大对聘用制的探索和公务人员的国际化、专业化、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国际人才的引进,提供高效、专业的政务服务;创新社区自治管理的新模式,促进各阶层城市居民的和谐共融,注重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和谐共居,促进城市居民的融合和共享发展。在城市治理上,引进其或者国外先进的城市建设和公共管理经验,注重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管理模式,注重城市的国际化视野。在公共秩序上,注重“道德制裁”和“法律制裁”相结合,加大对于社会公德的宣传、培育、约束,形成高素质的市民阶层,形成法治严明的社会公众秩序。

(四)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理念

新加坡十分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资源、城市记忆,注重培育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城市形象,注重从小事做起,培育出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对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信奉和对

西方文化的融合,其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城市文化,良好的城市文化培育出高素质的市民阶层,形成独特、美誉的城市名片。一方面使得新加坡形成了高素质的市民社会、良好的城市秩序、团结奋进的城市精神,共同秉持的社会价值观,维护了政府稳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形成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种精神财富,高素质的城市市民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这就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反过来也会提高其国际知名度、认可度和吸引力,大大促进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其影响力。利用软实力,促进硬实力,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城市治理者来思考与学习。

[1]王晓枫.李光耀如何成就今天的新加坡[N].新京报:即时新闻(北京),2015-03-23.

[2]傅高义.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M].2011:123.

[3]郭定平.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6):46.

[4]李光耀.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9.

[5]吕元礼.重新思考新加坡模式[J].财经,2013(10).

[6]林达·Y·C·L im,朱庆伟.新加坡经济的成就[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5(7):6-10.

[7]易承志.新加坡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运行实践与启示[J].天府新论,2014(2):109.

[8]朱明国.新加坡为什么能做到廉洁高效[J].决策探索,2010(23):73.

[9]陈九霖.新加坡模式不可复制[J].领导文萃,2013(5):33.

[10]丁咚.“新加坡模式”与“中国治理”[EB/OL].(2014-08-09).http://www.xici.net/d206238553.htm

[11]郑永年.中国将继续学习新加坡[N].凤凰周刊(北京),2014-05-21.

[12]吴乐进.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启示与借鉴[J].学术论丛,2009(52):46-47.

[13]王振亚,冉亚铃.新加坡政治发展模式的制度特征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8(2):22.

[14]申会水.新加坡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浅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10):18-23.

D616

A

北京市教工委2016年北京市高校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课题组基金支持(201606TZ21)子项目

高俊梅(196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刘伟(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治理与现代化。

猜你喜欢

新加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