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字是如何打造的
——詹天佑

2017-05-11申屠兴山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詹天佑铁路线路

申屠兴山

(浙江省磐安中学,浙江金华322300)

“人”字是如何打造的
——詹天佑

申屠兴山

(浙江省磐安中学,浙江金华322300)

詹天佑,立德树人,育人本位

本课围绕主题“人字是如何打造的”展开探讨,从接地气的甲骨文的“人”字引入,以“人字形线路是如何打造的”开篇,再上升为“伟人詹天佑是如何打造的”,最后落脚点在“我们(师生)该如何打造人字”。全课以“人”字贯穿,把伟人放在时代中来讲述、评说,让学生从伟人身上感悟如何立人是教学灵魂。材料选取力求精简、多元,尽力给学生展示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避免说教。材料呈现方式尽可能采取左图右史式,努力做到论从史出,从而体现历史课的特色。整个设计抓住选修教材人物评说的特点,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重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实现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型。

导入:

师:同学们好!我来自浙江,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安阳一中的同学来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那么,请问这是一个什么字?(人)

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里的一个人。说到人物评说,对人的评价你们一般会先看什么?(外貌、外表)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看颜值,是吧?好的,那你们觉得我怎么样?(帅,会场笑声一片)

师:那这个人呢?他是谁?他最著名的设计是什么?(人字形铁路)今天,我们就走近伟人詹天佑,一起来探讨一下“人”字是如何打造的。

【设计意图】从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切入,使导入接地气又亲切自然;用甲骨文的“人”字过渡,在猜字谜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的教师自我调侃,使学生面对千余名听课教师的紧张一扫而空,同时马上衔接到詹天佑及人字形线路,进入本课正题。简短的引入紧紧围绕“人”字,凸显了本课的主题:“人”字是如何打造的。

一、“人”字形线路是如何打造的

师:我们就从刚才提到的著名的人字形线路说起,“人”字形线路是如何打造的呢?

师:这就是“人”字形铁路,是京张铁路中的一段,从这张图上看,你对京张铁路的直观感觉是什么?(要经过许多山脉,地势高低落差大,修建难度比较大)这么难修,为什么要修呢?我们来看一下詹天佑是怎样看的。

【设计意图】地图的使用,给学生直观的感觉,既培养学生看图的能力,又把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落到实处。

材料1:(建造京张铁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1905年)

师:修京张铁路的价值是什么?(公家获益、商旅方便、杜外人之觊觎)。我们都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要致富,先修路”。修建铁路的经济价值很好理解,那“杜外人之觊觎”是指什么?列强为什么要觊觎中国铁路?

材料2:铁路所至,即其兵力与移民之所至,而附近之矿产,亦为彼所有。故分得土地之多少,即以所得路线之多少为比例。

——少陵:《中国国民立国之根本大计》(1908)

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兵力所至、矿产开采、瓜分土地)也就是说,铁路对于列强来说,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价值,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那当时在觊觎京张铁路的主要是哪两个列强?(英、俄)结果怎样?(双方都认为应该由自己来修,争斗不休,后来达成协议互不插手,让中国人自己去修)真不管了吗?(不是,他们认为中国人不可能修成如此艰巨的京张铁路,坐等中国在技术、经费上求助于他们)是的,当时外国媒体上有的说“中国能够修这条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于世”,有的说“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五十年才能实现”。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想?当时中国修建铁路面临哪些困难?请同学们看这则材料:

材料3:在光绪三十年(1904)到宣统三年(1911)八年间,全中国共修建铁路约4963.7公里,其中由外国直接投资修筑与管理的约占21%;清政府向外国借款、用外籍工程师建造的铁路约占58%……

——经盛鸿:《詹天佑》

师:从材料中看,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列强修的多,中国自办的少。向外国借款,使用外籍工程师)这说明了什么?(列强对中国铁路的侵夺,也说明中国自办铁路困难)那中国自办铁路条件的不足都有哪些呢?(经费、人才)清末政治家盛宣怀曾说:

材料4:(兴建铁路),在泰西为易办,中国则有三难:一无______,必资洋债;一无______,必购洋货;一无______,必募洋匠。

——盛宣怀(1906年)

师:这几空应该填什么?一无款,必资洋债;一无人,必募洋匠。这两个方面刚才我们已有分析,也就是缺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一无______,必购洋货”是指什么呢?(无货、无料)什么货呢?(机器设备、造铁路所需的钢铁等)为什么会缺乏?近代中国没有工业吗?(有,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比较薄弱)另外我觉得还有一难,教材第121页【历史纵横】提到的两件事说明了什么?(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落伍)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可知,在当时要修建铁路面临着诸多困难。可见这是一个落后的时代,于铁路事业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因为它事关民族振兴、国家荣辱。

【设计意图】四则材料的使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两个核心素养的落实贯穿其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引,环环相扣,既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有序又不时发生思想碰撞,师生在问题分析中感知时代背景和京张铁路修建的重大意义。史料的解读与分析,把人物放在时代中来理解,凸显了历史课的特色,也为学生感受詹天佑的伟大做铺垫。

师:詹天佑在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布夫人的信中说:

材料5:如果我失败了,那就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而且是所有的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人的不幸。

——詹天佑:《致美国诺索布夫人》

师:京张铁路的修建,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这条铁路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铁路事业的命运,还关系到中国近代化的命运。你说,这条铁路要不要修?该不该修成?(要修,必须修成)光有激情的口号、美好的理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证明:中国人,行!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感知詹天佑的担当精神。同时又隐含地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既要仰望天空,也必须脚踏实地。

师:说者容易行者难啊!京张铁路最困难的就是关沟段,我们来看一下:南北相距约20千米,但高低落差近550米。大家去过八达岭吗?(没有)抱歉,我也没有。看来,今天我们只能纸上谈兵了。

我找了一张八达岭的实景图,重点看地形,这里适合修铁路吗?(不适合,修起来会很困难)是的,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为了找到一条理想的线路,詹天佑进行了反复勘测。

这是原设想路线(下图中线路①),因为这里本来就有一条官道,材料运输较为方便,但有两大难题:1800米的隧道、33‰的坡度。隧道长度尽管比原英国人测的3000米已经缩短许多,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还是一大难题。若用机器开凿,只需一年,但有限的经费买不起相应的设备;若是人工开凿,至少三年,但清政府规定的京张铁路的工期总共就五年。33‰的坡度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按照1999年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在地形条件最差的三等线路上,使用牵引力最大的电力机车,区间线路的最大限制坡度不得超过25‰,即使是“加力牵引”,也不得超过30‰。而詹天佑所要设计的京张铁路,是在此技术管理规程下达的90多年前,那时就是蒸汽机车也刚在国内出现不久,其牵引力与现代机车不能相比。33‰的坡度也就意味着火车是不能直接爬上去的。

于是詹天佑又勘测了第二条线路(上图中线路②),经黄土岭,往小张家口出山,坡度是降低了不少,但发现要绕道近10千米,沿途又多属斜坡,开挖的土石方量仍然很大。而且原本没有官道,材料运输不便,修成后的经济效益也不好。

还是不理想,再勘测。在这里进行勘测,可真是一件苦差事。詹天佑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极为强烈的西风不住地迎面吹来,因而工作进展很慢。狂风扬起满天黄沙,咫尺莫辨,视线被阻,不得不停止工作。风停之后又有小雨……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给大家说个故事: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当他下来时,全身湿透,嘴唇也冻青了。

经过反复的勘测、比较,最后设计了著名的“人”字形铁路(上图中线路③)。

随即播放人字形线路视频。

师:这样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至28‰,隧道也由原测的1800米缩短为1091米,而且工程费用还可节省10万两白银,施工的强度和难度也相对降低了。以后见之明来看,坡度还是太大,限制了火车的运载量。但就当时条件而言,不仅要考虑降低坡度、缩短隧道,又要节省经费、考虑工期,还要考虑地形条件。人字形线路可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从实际出发、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巧妙利用地形、因地制宜的杰作。人字形铁路的修筑,成为京张铁路的一个创举,在当时的国际铁路界也是属于最先进的线路设计。

【设计意图】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熏染,科学数据的引入、左图右史的材料呈现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教师讲述的说服力,同时进一步突出了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历史学科特色。故事的讲述是基于人物评说的课堂教学需求的,易于使学生在细节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将价值观的教育有机渗透其中,化人于无形。

师:仅有优越的线路设计是不够的,只有按时完成施工并使施工质量严格地达到设计水平,才是真正地完成京张铁路的修建。詹天佑将总工程师办事处移设到南口——建筑工地的最前沿,立下决心,不打通四条最艰难的隧道,不完成关沟段工程,就绝不回北京。他日夜在工地一线奔波忙碌,关心到工程建设的每个细节,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采用了直井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他甚至亲自参加繁重艰苦的劳动。历经四年艰苦奋战,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比政府要求提前一年多,较预算节省356774两,修筑成本只有其他铁路的40%~50%。

师: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看待京张铁路的呢?我找到这一年的《东方杂志》第11期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

材料6:余之旅行京张铁道也,有两大目的焉:……其一则以吾国筹办铁道多年……咸借款他族,或取材异域,卒至主权丧失,祸迫眉睫。京张则独由我国筹办,工程师全用华人,为自办铁路之嚆矢,不可不一睹其成绩。

——彭泽、汪国垣:《京张铁道之旅行谭》

师:他为什么要去京张铁路旅行?(京张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款、勘测、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自豪)

师:在京张铁路的通车典礼上,各界代表相继发言,热情颂扬了京张铁路建成的重大意义,广东省代表朱淇的讲话颇具代表性,代表了国人的心声。

材料7:如詹君者,可谓能与中国人吐气矣。……夫铁路工程既可以中国人独力筑之,将来一切矿物机器制造等事,皆可以中国人自为之矣。

师:他提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一切矿物机器制造等事皆可以中国人自己做了,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也就是说增强了民族自信,是吗?(是)美国工程师也说詹天佑堪称为中国工程之父。他的成就足能使他的同人受到启迪而增强意志和树立自信心。

师:京张铁路的成功修建也引起了西方工程界的极大关注,这一年詹天佑入选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是中国工程师入选该会第一人。不久,他又入选为英国皇家工商技艺学会会员。

詹天佑在没有使用洋债、洋匠的情况下成功修建的京张铁路,以铁的事实有力地回应了列强对中国人的歧视、轻视、蔑视,为个人,也为中国赢得了尊严与荣誉。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的比较和时人的评述来看京张铁路成功修建的意义,更具真实性、说服力,材料的选择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代表性。意义的分析把国家层面和个人角度相结合,隐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和个人业绩的关系,为后面探讨“人”字是如何打造的做伏笔。

师:在那样的时代,为什么会选择詹天佑来修呢?他又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呢?我们再来说说“人”字是如何打造的?

二、“人”字是如何打造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詹天佑的简历。(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填写下页简历表。)

师:他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好,高中毕业时全班第一全校第二)用今天的话说不是学神,至少也是学霸。大学时他的成绩也不错,尤其是数学,这是他获得的奖章(略)。

16年广东81南海茶商家庭祖,籍安徽。求生出学1782年第一批赴美留学1,7年88考入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科。18~88 8118“年由路而海待,”业。19年成功建84造滦河大桥。事业10~99 9510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11年支91持保路运动。11年抱病出99任技术部委员竭,力维护中国铁路主权。同年因,病去世。

师:1881~1888这段时间我称之为“待业”,不一定准确,我想表达的是这是他学非所用时期。看了他的传记之后,他的这段经历我还是蛮感动的。带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的报国热情回国,却遭到如此冷遇,可以想象詹天佑当时有多么的委屈、沮丧、失望、愤懑,但他没有灰心、没有浮躁,而是立即投入新项目的学习中。同时一直关注着铁路工程建设事业,尤其是密切关注世界上科技发明的最新成就。1887年,他注意到当时欧美国家在铁路中已开始推广使用一种新式的车钩——Janney coupler,这个怎么读?(学生正确发音)谢谢你又教了我一个知识。后来修建京张铁路旧式链子车钩出问题的时候,他马上把它引进来,并在全国铁路中推广。这体现了什么?(不言放弃的个性)

师: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你猜猜,詹天佑会怎么翻译?(詹尼车钩)是的,当时有不少铁路技术书刊将此挂钩译成“詹氏挂钩”,后来以讹传讹,在社会流传中说成是詹天佑发明的车钩。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译音混淆与流传失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上有许多人出自民族自豪感与对詹天佑的敬仰而广为宣传。但这不符合事实。1906詹天佑在给商部的说贴中说得很清楚:车钩其式如两手相勾,触机自能开合,译音姜坭车钩。后来詹天佑在亲自编纂《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时,将“姜坭车钩”译名正式定为“郑氏车钩”。值得注意的是,詹天佑两次翻译此自动挂钩名称时,均有意避开了“詹”字译音,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诚实正直、谦虚、不掠人成果)

师:请注意,滦河大桥在什么情况下修建?(英、日、德工程师相继失败)有什么贡献?(中西结合,运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是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使詹天佑在铁路事业上初显身手,他的才干与成绩,第一次得到了国际工程界的承认,1894年他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成为中国工程师入该会的第一人。

师:此后詹天佑又做出了哪些贡献?(修建京张铁路、支持保路运动、争取中东铁路权益)1919年詹天佑因病去世,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奉献了一生。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填写简历落实教材知识点,了解詹天佑一生的主要贡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概括的方法。在“待业”阶段补充了两则故事,使学生对詹天佑有更全面的认知,指导学生该如何面对困境、面对挫折。

师:从这份简历看,詹天佑的一生主要是与铁路事业息息相关,他不仅修筑铁路还积极维护路权,以其卓著的成就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一个人业绩的取得你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社会环境和个人两方面考虑)那从这份简历中,你体会到了哪些因素?

生:我认为是个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比如他的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在滦河大桥、京张铁路的修建中就有体现。

生:我觉得还有沉稳坚毅、不言放弃的个性,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我想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那样的时代激发了他为改变祖国命运而努力,包括他的学习成绩优异我想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洋务运动又给他提供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使得詹天佑能接触到当时先进的科技,看到西方国家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的落后,一方面是激励他,另一方面是他得以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有后来的成就。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的爱国精神,这是支撑点。比如他大学专业的选择,就体现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又如在重重困难之下来承建京张铁路,还有后来的支持保路运动、争取中东铁路的权益等,都能说明。

生:我再补充一点,那就是他学习成绩很好,学习的能力很强。我觉得这也是事业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没有专业知识做基础,事业之路也很难走远。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性地回顾前面探讨的内容,学会从时代和个人两个角度分析、评说人物的方法,同时在说的过程中将本课的学习感悟、伟人詹天佑对学生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内化。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在那样的时代,国家的命运牵动着他、激励着他,当时的条件是落后的、艰难的,但也给了他一些有利的际遇与推动,如洋务运动的幼童出国留学。另外,扎实的专业知识,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师:在那个时代,像詹天佑这样的人不不止一个,爱国的方式也不止一种。比如:孙中山(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陈独秀(举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致力于思想解放)、荣氏家族(实业救国)。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却有着相同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愿望。正如詹天佑所说:

材料8: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设计意图】由一个人上升到一批人、一代人,突出了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进一步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也隐喻地告诉学生人生道路本就有多种选择,只要方向正确,条条大路通罗马。

师:时间关系,伟人詹天佑我们就先说到这儿,推荐几本书给大家看(略),相信你会对詹天佑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最后一个问题,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詹天佑对你影响最深的是哪一点?

一列同学轮流表述:爱国精神、担当精神、诚信品质、学习优秀、创新精神、不畏艰难、严谨细致、坚持不懈

【设计意图】推荐书目给学生课外看使课堂学习得以延伸,让学生谈影响最深的一点是对本课感悟的进一步升华与内化。

师:今天我们的探讨虽还不够深入,但有几点体会是深刻的,那就是詹天佑的爱国情怀、高尚品格和卓越才能。我的理解是:“人”字一撇一捺。就“人”而言,一撇是品德,一捺为才能;立人应以德为先,才与能作支撑。就“人生”而言,一撇是顺境,一捺为逆境;顺境时乘风破浪,逆境时绝不沉沦。詹天佑就是这样做的,他正是以其赤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才能,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其一生的时间写就了一个大写的人。

祝愿各位都能打造自己的出彩“人”生。

谢谢!

【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分享感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性、互动性,从而脱离说教的嫌疑,使学生更易接受和内化。说是“我的理解”,其实是巧妙的课堂小结和升华,不露痕迹地再次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并以“人”字的独到解读引导学生如何立人、如何打造出彩人生。

G63

B

0457-6241(2017)01-0036-06

申屠兴山,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磐安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李婷轩】

2016-11-14

猜你喜欢

詹天佑铁路线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詹天佑修建铁路的故事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安装中的应用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