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管见

2017-05-11许守炼

教育界·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评价

许守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习,注重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提问方式注定要随之变化。而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教授者、答疑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那么我们怎样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症结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之一。切实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传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势在必行。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使得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从而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课堂无效提问现象。具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症结有:

(一)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缺乏方向性

高中历史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提不起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往往提出一些缺乏深度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而学生则以简单的“是”“对”“行”作答,这样的提问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失去了课堂提问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课堂提问随意,对问题缺乏准备

部分历史教师在上课之前,缺乏必要的备课准备,导致课堂教学時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随意设问,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得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从而导致了问题的质量下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给学生思考时间短

在应试教育下,很多教师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在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极其短暂,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对问题思考、探索的时间;或者有的教师在看到学生没有反应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时间急忙找另一位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会大大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四)课堂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使学生产生恐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教师对上课不注意听讲或者心不在焉的学生突然提问,使得学生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表现出目瞪口呆,根本不知所云。教师的这种做法明显带有惩罚的意图,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了课堂提问教学的目的。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根据上面叙述的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端,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笔者认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将问题根据认知水平的高低分为三类:①较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知识方面的问题;②中等认知水平的问题——理解和运用方面的问题;③高等认知水平的问题——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也必须遵循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个原则。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创造性、探索性,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而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解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鸦片战争》这节课的内容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①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②中国的落后表现在哪些方面?英国的先进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③导致中国落后而英国先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问题难易的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提问,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大部分的学生参与了历史课堂的教学互动,大大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课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充分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上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没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就将问题的答案限定了,在课堂上把预设好的结果灌输给学生,一个问题具有唯一的答案,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讨交流、独立思考,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难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摆脱课本的束缚和对课本的依赖,调动自己的思维,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并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这节课的内容时,就先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吸引了同学们对远古历史的兴趣。趁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之时,我提出了今天上课的内容: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那么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出了问题,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三)课后——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地评价与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应该及时妥善地处理,这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重要补充。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评价应当是中肯的、真实的,采取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学生能够接受的,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评价时要突破传统的“结果评价”的模式,有的同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出正确的回答,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批评。教师应该首先肯定这个同学的思路,因为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肯定的基础上,教师再慢慢地对学

四、构建教学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发挥评价所具有的激励、引导、鼓舞和反馈的功能。其次,我们要通过分层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增加激励分,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只要有进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这无疑给学生的体育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最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和创新精神做评价。强调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幅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弱学生的特殊情况,全面强化导向教育、体验、反馈、鉴别、规范、深化和激励的综合功能,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在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都充满信心。

五、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学校原来有16张乒乓球桌,前段时间上級又拨下了一批新的球桌,球桌已比较充足,但是球拍数量还不足,在进行徒手练习或者双打技术练习时,还未满足人手一只球拍,还有一部分学生未能进行正常的持拍练习。乒乓球的数量也远远不足,半个学期过后,乒乓球的数量仅剩余200多个,可以进行相应补充。目前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多球的教学。乒乓球场地的地面凹凸不平,学生练习时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乒乓球桌摆放的场地比较密集,学生练习时经常互相干扰。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探索、研究教学教法,实现开放性、多元化,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有效性评价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