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7-05-11王明波
王明波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反映。思维属于认识过程,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故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一、注重动手动脑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捷径
小学正经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其中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课堂教学要积极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多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多动脑,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操作,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生今后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会回答“是”或“不是”,或模仿教师和课本的叙述回答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后,提问:“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片刻,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在直线上取两点,现在的图形是直线,是射线,还是线段?……”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最后教师通过小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加深了理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三、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对于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的人才,所以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历史赋予小学数学教学的责任。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也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应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讲相差关系应用题时,通过分析解题思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思维的逻辑、层次、步骤、方法表达出来。例如:红花有10朵,黄花有8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让学生读题找到条件和问题后,关键在于通过说理,理解解题思路。学生可以这样叙述:“红花多,红花是较大数;黄花少,黄花是较小数。大数是由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8朵,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从10朵红花中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8朵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通过这样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一个圆既可以看成一个圆盘,也可以看成一轮红日,还可以看成一面锣、一口钟……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尾,有的令人开怀大笑,有的让人掩卷深思……就在这五彩缤纷的大胆想象中,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五、引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单一、标准的答案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在学习了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之后,我设计了比较1/7、2/13、4/29的大小的习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将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即1/7≈0.143,2/13≈0.154,4/29≈0.138,因为0.154>0.143>0.138,所以2/13>1/7>4/29;或将其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即1/7=377/2639,2/13=406/2639,4/29=364/2639,因为409/2639>377/2639>364/2639,所以2/13>1/7>4/29。同学们经过思考,分别用前两种方法解答出来了,这时教师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于是同学们紧锁眉头,不一会儿,有的同学眼睛一亮,拿笔算起来,一位同学举手说:“1/7=4/28,2/13=4/26,4/29=4/29,因为4/26>4/28>4/29,所以2/13>1/7>4/29。”最后经过比较,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最为简便,口算就能出来。可见,教学中只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利用渗透,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自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美国贝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联系的过程,而渗透正是新旧知识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有利机会,有意识地、自然地、经常不断地进行渗透,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某些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学习某些新知识时,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易懂,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只要渗透得当,就能顺利地进行知识间的迁移,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习方法,增长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各种思维同时得到训练,只要教师肯下苦心,学生的思维训练绝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