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5-11张健宁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问题意识

【摘 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具有创造力的前提就是要有问题意识。本文结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作的尝试谈四点体会,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二、加强“双基”的学习,奠定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三、加强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训练,促进学生善问。四、培养学生适度的批判性。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善问;批判性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善思好问的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 。学生的“问题意识 ”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取决于一个适宜的课堂教学环境。一个宽松、和谐、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孕育天才的摇篮和沃土。长期以来,教师的“绝对权威 ”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学生对老师感到敬畏,甚至是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關系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学生一般怕提问或是不敢多问。另外,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鼓励,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甚至拥抱等。教师课堂上多站在学生之中,不要长时间站在讲台上,要经常把讲台让给学生,从形式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任何一次发言都要有肯定的话语或鼓励的表情,就算对于有些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摸摸他的头或轻拍他的肩,让他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自然就贴近了,心理距离、角色距离自然就缩短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自然就得以消除,学生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思维会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大胆的去问。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言者无畏”的意识。不管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幼稚的还是较有深度的,教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多鼓励不责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树立“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的意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一句话,就是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主动思考,放飞想象的翅膀,开启问题意识的闸门。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台湾师范大学的赵宁博士在美国大学当助教时,给20余名学生教授传播学,起初,面对美国学生狂轰滥炸的提问,他常常不知所措,后来他总结出屡试不爽的三招:第一招,有人提问时,他立刻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第二招,笑容满面地面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第三招,清清喉咙说:“由于时间有限,我来总结一下。第一,正如A君所讲这般这般……第二,正如B君所讲这般这般……第三嘛,C君的话我就不重复了……”我想赵宁博士此举的用意就是: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要承认并接纳他们不同的认知特点、思想观点、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而当我们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应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再请教别人,或上网查一查,看谁有本事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加强“双基”的学习,奠定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一个人对于现状敏感度的强弱只有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问题意识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其现实的土壤,而后不断地生长、发展。由此可见, “双基”的学习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淡薄。认知心理学研究清楚表明,一个人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能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形成产生问题、发现问题等的数学能力。因此,培养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培养问题意识也很重要。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总之,培养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双基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能占有大量的数学知识,空谈培养问题意识,无异于纸上谈兵。

三、加强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训练,促进学生善问

学生具备了主动提问的问题意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上,往往会出现提出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识的要害,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提问方式,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模仿教材中提出的问题:“14和21都是7的倍数,14和21的和是7的倍数吗?”自己也提出类似的问题:“ 7的三个或更多个倍数的和还是7的倍数码?9的几个倍数的和还是9的倍数吗?9的几个倍数的差还是9的倍数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你能发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再者,充分利用教材中“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自会潜移默化地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與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一般性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比较趋向于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这种垂直思维,这种问题往往只要就已知或既有的知识中选取或判断就可得出答案,求新求异的成分很少。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训练。特别突出问题中的一个巧字。例如,“六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能提出与众不同、为自己独有的能生发创意、引发创造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培养我们平常所说的善问、巧问的能力,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心态准备将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动力。

四、培养学生适度的批判性

虽然新课标一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等等。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入现成的答案中。迷信权威、崇尚书本,必然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科学精华。英国的进化生物学家皮特鲍勤说:“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个事实,科学理论是可供使用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假说。”“正确的思想是,科学研究依赖于存在着未解决的问题,依赖于承认目前的知识还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且研究在改变着我们对事物如何运行的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地把一些学术研究中存在着一定争鸣的假说教授给学生。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等,让他们对这些未定论的东西作一定的了解,让他们去思考甚至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树立“真理相对”的思想观念有重要作用。又如0是不是自然数,虽然我国与1993年规定了0是自然数,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但是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来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推翻前人的结论。培养学生适度的批判性,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能够强化问题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董秀英.问题意识培养诌议[J].生物学教学,2006,07:16-17.

[2]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43.

作者简介:

张健宁(1974.10~)女,广西南宁人,现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班主任。

猜你喜欢

批判性问题意识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