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出“农村味”
2017-05-11陈子朝
陈子朝
一位特级教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谈到,真正的语文课一定要实现从“教语文”到“学语文”这一跨越,他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人的共鸣,同时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语文实践活动课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也一定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笔者认为应更好地立足于农村,区别于城区,创造出适合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特色,尽快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使之具有浓浓的“农村味”。
一、体验活动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出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小学仍普遍存在教师始终将学生关在教室上课的现象,学生很少能真正参与户外实践活动,也就体验不到活动的乐趣,更谈不上借助活动来深入理解文本,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学习上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尝试解决的办法。如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足球特色校,班中大多数学生对踢足球特感兴趣,其中有多名学生还加入学校足球队。于是笔者便紧抓这一契机,在进行题为《记一次射门》的习作指导前,笔者先让学生在家观看足球赛事,之后在课堂上交流观看心得,紧接着又在校园内组织一场班级足球比赛。在比赛中学生尽力模仿电视上的足球运动员踢球的样子。虽漏洞百出、笑料不断,但学生却在踢球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乐趣,也有了许多的感悟。比如懂得了踢球要有娴熟的技术,要注重团体协作,要有敢拼爱赢的精神,遇到突发事件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更要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笔者先把原本属于课堂教学的一堂习作课上成了实践活动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地进行习作指导,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有了丰富形象的素材,多数能做到言之有物,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习作的乐趣。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并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到乐趣。
二、转换师生角色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事实上,许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总是习惯于扮演权威者、长者、说教者的角色,于是在我们的课堂里仍存在着许多的教条。而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对教师存在敬畏戒备的心理。教师普遍处于学生、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的地位,学生始终围着教师转的传统教学方式,阻碍了师生的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而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农村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究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对学生更具亲和力、更具凝聚力、更具向心力呢?笔者上五年级上册《策划一次活动》这一堂实践活动课时,就进行了角色转换的尝试。活动前由教师布置任务,再由学生自己出谋划策,自己设计组织活动,真正的主导者是学生。而教师只是一名参与者、协调者,积极投入到学生所安排的活动当中,听从学生的指挥,主动配合,或上台表演,或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进行评价等。别看学生虽是农村娃,但组织起活动来一点都不含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精彩、有笑场、有伤感,但更多的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师生俨然已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然,师生角色的轉换,并不只是机械性地调换师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将教师的某一种角色与学生互换,让学生可以行使教师的某些职能,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有效运用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中,许多教师仍不善于运用评价手段,课堂上或缺少教师评价或评价模式单一,更谈不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问题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教师在实践活动课中应该怎样有效地运用评价机制呢?笔者教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养花》一课,早就在学期初就布置学生在家种一些花。等到了上《养花》这课时,让学生选择一盆自己最喜欢的花带到课堂。教师先指名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养的是哪些花,自己是如何养花,养花中又有哪些感受,并对养花是否成功等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其他学生评价其养花的经历和感受是否深刻,所养的花是否美艳,又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等,最后由笔者结合《养花》一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老舍和自己养花的辛苦与乐趣的异同,点明文章主旨,最后提出建议。这样的多元评价让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收获了快乐。在农村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只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尝试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开放性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评价的快乐,能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四、善用激励手段
心理学家利伯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农村小学的学生比较朴实,有的还缺乏自信,但他们的要求其实不高,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因此,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这一单元时,为了增加点趣味性和挑战性,笔者开展了一场吟诵表演的活动。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放不开,没有勇气上台,只有几名学生跃跃欲试。于是笔者紧抓机会让想上台的学生先表演,表演后不仅给以高度评价,而且还进行奖励,有奖品、有表扬、有记红旗、有加分……笔者还将上台学生的表演过程拍成视频,并通过班级QQ群传给家长观看。如此的一番激励使学生积极性顿时高涨,同时激起了他们的表演欲望,上台表演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表演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可以说,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朴实又稍缺乏自信的农村娃更需要激励。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任重而道远,仍需教师们进一步地去探索、实践以及创新,让它更具“农村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