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探索
2017-05-11叶枚举
叶枚举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对其了解不多,缺失必要的“文化意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课文的教学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
一、定基调。渗透“文化意识”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入文本,潜心会文,从而渗透“文化意识”。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笔者先是通过课件播放一些昔日圆明园的风光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充分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看完后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于是,笔者让学生走进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昔日圆明园辉煌的语句,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这样的句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樣的美景令学生叹为观止,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深深地体会到圆明园的辉煌历史文化。当学生沉浸在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时,笔者突然话锋一转:“令人痛惜的是,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让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烧得一干二净。”这时,笔者又利用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到极具文化内涵的圆明园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瞬间化为灰烬,脸上的笑容骤然间凝固,甚至有的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无不对英法联军产生了痛恨之情,对圆明园的毁灭心痛至极。当笔者让学生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时,学生怒由心生,纷纷慷慨陈词。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不够深刻。于是,笔者又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边朗读边画出描写圆明园毁灭的句子,细致品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什么。可以说,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油然而生对优秀民族文化被毁灭的痛惜之情,“文化意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二、扣主线。推进“文化意识”
中国的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如京剧、藏戏、川剧、南音等都有各自的艺术样式。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文化的渗透,让中国的艺术文化代代相传,从而丰厚语文教学。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藏戏》一课,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藏戏的文化魅力。根据教学重点,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主线:首先,从中国的国粹——京剧入手,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国粹曼妙,从而引出比京剧还早400多年的“藏文化”——藏戏:其次,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藏戏的魅力,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走进藏戏,并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作者是怎样写出其民俗特点的:再次,拓展延伸,感受本地传统剧种——南音的魅力,并在课堂上轻声哼唱几句南音,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从问“戏”走向叹“藏文化”之流失,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紧扣“民俗文化”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既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增进了对藏戏的民俗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对当地的“南音”艺术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有效地推进“文化意识”。
三、用对比。呈现“文化意识”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呈现这方面的“文化意识”,让节日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田。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采取国内外节日对比的形式,展开教学。上课伊始,笔者先从学生熟悉的外国节日——圣诞节入手,让他们想一想这一天人们在做什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圣诞节可以分享、感受快乐。接着,笔者出示开斋节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穆斯林的磨炼意志和远离罪恶。最后,又出示了巴西狂欢节上的桑巴舞图片。告诉学生这些节日体现了各地的文化,体现了自国的“文化意识”。当学生对外国节日文化惊叹不已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传统节日,其内涵更加深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很快就说出了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一些传统节日,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时,笔者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人们是怎样度过的,有哪些习俗,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对比教学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感受更深,“文化意识”自然呈现在学生心中了。
四、归本位。拓展“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丰厚的内涵——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是一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先从孟郊的《游子吟》入手,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孝道文化,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笔者让学生走进课文,找出能体现母爱的句子,并加以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到母爱,从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以及“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但这还远远不够,针对如今独生子女多,而且不懂感恩的情况,笔者又布置了一道拓展练习,让学生回家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让学生在做事中拓展传统“孝”文化之美德,让“文化意识”深入学生心中。笔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为学生创造机会,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知识到生活技能,拓展延伸,循序渐进,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让他们在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探究新知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真正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随着视野的开阔,西方文化意识正不断向我们浸透,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却慢慢被淡化,“文化意识”在渐渐缺失。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呈现“文化意识”,推进“文化意识”,拓展“文化意识”,从而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