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思辨与本质复归
2017-05-11王友兴高笑天
王友兴+高笑天
摘要:“应试教育”是新课改以来基础教育的众矢之的,并形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在教育实践中由对“应试教育”批判产生的对应试问题的混乱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对正常应试活动的正确理解。究其原因,是由对不良应试训练命名不当和对“应试教育”内涵理解的错误造成的。“应试教育”应予以重新解读,回归其本质内涵。
关键词:应试教育;应试训练;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4005803
中国教育于1977年恢复高考。自此,很多人的人生与命运便与高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受此影响,高考的功利目的逐渐成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追逐的对象,“应试”也随着高考的功利目的的受重视程度提高而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训练内容,“应试教育”一词也由此而生。
21世纪初我国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应试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在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现实教育的一切弊端几乎都能与“应试教育”相联系,“应试教育”成了以教育理论界为主,社会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什么是“应试教育”?中国教育实际中存在有形的“应试教育”吗?人们在慷慨激昂的批判中并没有仔细地思考这样的问题。
一
什么是“应试教育”?搜索百度,对“应试教育”是这样解释的:“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类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样的解释概括了人们对“应试教育”的基本认知,也揭示了人们为什么将“应试教育”当成理论杀伐靶子的主要原因。但是,对“应试教育”这样的解释中隐含着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应试教育”是有着“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本质特点,那么,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怎能堂而皇之地存在于中国的教育观念体系或教育实际中,并且屡禁不止、屡批不倒,屡打不死呢?是这种悖逆社会与自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生命力过于顽强,还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教育力量过于孱弱无能,抑或是人们对“应试教育”认知与批判本身 “脱离了社会发展需要”和“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显然,这样的定义逻辑不通,与实际不符,无法自圆其说。再有,中国高校以及社会各界一直以来都是以考试为基本方式招收新生与选拔人才,为此,中小学教育中将“应付考试”作为一项培训内容,使学生在应试时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学识水平,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状况,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误可言。
对“应试教育”的负面定义,使人们将那种唯利是图的无良应试训练理解为一种教育活动取向,由此导致人们对“应试”这种教育过程中的正常活动产生了诸多误解,甚至是深恶痛绝,这也就难免引起人们的痛批。对“应试教育”的批判,除了使人们开始审视中小学教育中考试的正当性外,还带来了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探索上的混乱。为中小学生减负,要拿考试开刀;推行素质教育,也要拿考试开刀;搞教育教学创新,还要拿考试开刀;竟然还有基层教育行政机构明令禁止小学低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应试活动似乎成了教育的万恶之源。
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具有目的性,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的正当性、社会实践活动条件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合目的性、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实现的水平与状况等,最终要靠相应的评价来检验,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评价,就没有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教育评价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考试作为一种终结性教育评价方式,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因此,学生的应試活动无可厚非。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动辄拿中小学考试说事儿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对教育基本原理的无知。
“应试教育” 的负面内涵定义,导致人们对应试这种教育教学过程必要环节的认知错乱,以致造成在教育实践中“扯不断,理还乱”的尴尬。
在教育变革中,教育新经验、教育新名词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教育新经验的概括,对教育新名词的创造,必须根植于教育基本理论、基本规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敲与内涵的准确阐述,使新经验、新名词能正确反映、体现其合理内核或教育事实最本质的内涵,而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新颖奇特、博人眼球而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随意进行夸大性概括或编造新词。这方面的教训在新课改以来并不罕见,并冲击着人们对教育理论、新课改理念的正确理解,干扰着新课改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
中国教育实际中存在有形的具有上述负面内涵的“应试教育”吗?我们不妨将“应试教育”一词进行拆解分析。“应试教育”,它由“应试”与“教育”两部分构成。
“应试”,在学校教育中自古以来就是受教育者以应对各类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行为,它是应试者接受相关机构、组织或人员检验其相关智能发展水平的一种活动,其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应试活动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多方面价值。通过学生应试可以检验一所学校整体教学状况、学习风气、办学水平。学生应试对于教师教学来说,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课堂文化的重要评价活动过程;学生应试的结果是教师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是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应试活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是检验阶段性学习成绩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检验能力发展状况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方式。如果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内化的过程,那么学生应试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显过程;在应试过程中学生将内化的知识体系、学习中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表现于试题的解答之中,将学习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严谨与否、认真与否、思维活跃与否等投射在相应问题的阐述中;在应试活动中,学生还具体表现着诚实守信与否、实事求是与否、遵纪守法与否、尊重教师与否、严肃认真与否等人格品质。此外,人才的基本素养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应试活动加以体现,社会各个领域也经常通过应试活动选拔人才,同时应试能力也是人才基本素养之一。由此可见,应试活动在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素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应试活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
在现实社会中,片面追求升学律、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确实是以“应试”方式集中表现出来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活动也确实存在种种令人发指的不良现象,但绝对不能由此将现实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为应试活动,恰如病从口入的病根不能归结为饮食行为一样。
“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应该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学的概念,百度中解释为:“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在中国教育、教学观念体系或教育实际中确实存在 “应试教育”的话,“应试教育”应该包括: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引导下的应试行为目的教育、应试行为规范教育、应试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则教育、应试技能技巧培养、应试心理素质培养、应试结果反馈及有效反思的引导。然而,从现实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应试教育”并没有以有形的方式普遍存在。从历年来屡屡出现的中、高考中作弊现象来看,我国学校教育中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应试教育”。
以追求升學率为唯一目标的无良应试行为训练确实存在。但这种应试行为训练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内涵,成了纯粹的为考试而考试的训练。它没有教育应有本质特征,没有教育应有的素质要素的培养,没有道德行为规范,没有为学生后续发展考虑,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取高分。这种应试行为训练也不存在教育概念所阐述的各要素内容。这种应试训练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不能称其为教育,满打满算只能算是一种单一目的的机械训练罢了。可以说将这种无良的应试训练与教育挂钩,是对教育的歪曲与玷污。
三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新产生的教育名词,其内涵的牵强附会,误导了人们的认知,致使素质教育过程忽略了应有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缺陷,以致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完善及全面素质发展。要消除这种混乱,以取缔已被广泛使用的词汇的方式是不现实的,只有按教育的基本原理赋予它应有的内涵,回归其本质,才能矫正人们的误解与曲解,进而改变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知,并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渗透、实施正确的“应试教育”,使“应试教育”这一教育名词的发明产生正面效应。
“应试教育”中的应试行为目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说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自我实现、服务社会,那么应试活动则是检验学习目的达成状态的检验,这种检验过程本身又体现着应试者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形成正确的发展性应试行为目的观、应试行为表现的荣辱观,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应试的成败,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应试教育”中的应试行为规范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与发展,影响着学生以什么样心态对待自我,影响着学生以什么样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影响着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体现自己的人格品质。
“应试教育”中相关法律、法规、规则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应试行为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法、违纪、违规的不良后果,这不仅对学生应试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规范、约束作用,而且对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及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试教育”中应试技能技巧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应试活动过程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达的过程。学生应试技能技巧的形成,不仅使学生在应试中能够充分准确外显自我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对学生未来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新能力解决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试技能技巧的发挥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个性才能,是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的基本依据。此外,应试中充分外显应试者的才能与素质,也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脱颖而出,为社会人才的选拔提供客观依据。
“应试教育”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人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社会实践的成败。学生应试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成功的期待、失败的恐惧、功利的渴望、监考的影响、环境氛围的影响等等,对学生的情绪有着较强的刺激效应,导致学生心理紧张、恐惧,甚至形成心理抑制,致使学生在应试中发挥失常。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应试过程中的心理紧张和恐惧,使他们应试时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个体学习能力,真实表达个体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心理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良好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是学生成功应试的心理条件,也是在学生各项活动中以及未来工作岗位上、个人生活中,在面临紧张、困难、危险情境时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理性、正确地处理好所面临问题的心理条件。
“应试教育”中正确对待结果反馈并有效反思的引导,既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的培养,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发展过程的不断优化、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四
对应试活动本质的理解,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以功利目的为支撑的无良考试训练命名为 “应试教育”,并赋予牵强附会的内涵,一方面导致人们对应试活动的消极负面的认知,使考试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不正当行为。这不仅违背教育基本原理,而且造成教育秩序的混乱。有些地方以各种借口取消中小学应有的考试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因无良考试训练被赋予教育内涵,使人们误以为教育过程中的应试活动引导就是那种无良的应试训练,导致人们对学校教育应试活动整体误解与曲解,以致形成对学校教育的不公正评价。
对“应试教育”内涵的错误解读也影响了对学校教育中应进行的正常应试教育的关注、渗透与实施,这也是无良应试训练在教育领域顽固存在的原因之一。
“应试教育”回归它的应有内涵,它与素质教育之间不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且相辅相成,密切联系。通过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考试评价中能以正确态度对待考试活动,以符合道德准则的考试行为履行学生的义务,助长良好的学习风气,促成全面人格的发展;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考试结果反馈促进自我学习反思,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所有这些不仅使素质教育的结果、效果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检验,而且作为人格素养的一部分会辐射到学生各个方面的个性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开展,必将促进素質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强化素质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在考试中完全、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成绩与水平,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能力的外显,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名不能将自身素质外显的学生,会是一名发展完善的人才。
回归“应试教育”的本质内涵,正确认知应试教育的本来意义,对澄清应试问题在教育中产生的混乱、矫正应试过程中师生不良作为、正确引导师生的应试态度、规范学生的应试行为,在应试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Abstract: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s the target of criticis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trasts sharply with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mistaken cognition of the examination caused by criticism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ffects peopl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normal examinationoriented activities. The root reason is the inappropriate naming of examinationoriented training and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hould be reinterpreted and we should return to its nature.
Key words: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examinationoriented tr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