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2017-05-11姚佳
姚佳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党中央与国务院站在宏观角度对推行素质教育做了全面部署,而其中便针对思政教学当中对学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全面号召发展好两课教学。而且思政教学过程中做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向现代化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基于此,就法律意识内涵、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具体途径等多角度展开探索,希望会对相关教育人员与学术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政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4004303
引言
最近几年,作为民族未来希望与栋梁的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却正遭遇着缺失、饥荒的困境,这也同时让很多教育人士感到忧心忡忡。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前行,人们也越来越期盼自己的国家能够建设成为经济强国、法治强国与军事强国。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整体建设情况。尤其在当前国家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同时拥有综合能力也并不单单只是说掌握好技术操作能力与科学知识就可以的,还需要包括道德素养、社会责任心与法律意识等,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也是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大学时期,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术方面的教育,法律意识培养同样重要,尤其是针对历史、政治这样的科目,更加需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任。
一、法律意识内涵
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为其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处于特殊历史环境下,对当前法律与现象感知与解读,心理评估与体验等生成多维意识现象[1]。其中包含有人们对于本质与作用观点,当前法律态度,适用法律评估,理解自身法律权责与义务,为法律看法与概述综合描绘。法律同时界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国家间关系,該关系简而言之便为权利与义务间关系,也作为法律意识的核心。法律是较为全面的,不单对人们拥有的权利予以了规定,对人们需要履行的义务也同样给予规定,而法律意识与此雷同,既有义务意识同样也有权利意识,但当前人们的义务意识还较为淡漠,很多公民更偏向重视自身权利有无获得,但当对他人权利构成侵犯的时候却认为并不要紧,甚至认为他人权益本身就该为自身权益让步,这些均为现如今社会当中法律意识缺失的现象呈现,这种意识形态也是不平等的。
此外,法律意识也指公民对法律的坚守与信仰。作为现代文明产物,法律意识出现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与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2]。也是由于公民存在法律意识的缘故,社会中的摩擦与矛盾才会大幅减少,大量不必要流失财力人力被节省了下来。所以,使社会公民养成成熟法律意识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从理论层面看,可以看到法律意识具有如下内涵:一是社会当中所有人及组织均受法律规则保护,是可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所有人与组织均不享有特权;二是权利与义务同步存在,有权利也就意味着需承担相应义务;三是法律意识停留于意识层面,归为社会意识领域,是存在约束力的,以此对个体与社会权利及义务加以维护。
二、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青少年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年龄层次上其为未成年人尾端或是成年人的开端,刚刚步入或马上要步入成年人之列,思维层面上,他们存在自身独有的特点。其一,他们的思维即将走向成熟,其二,他们同时却也存在青春不安想法以及躁动心境。虽经校内长时间的生活与学习,但内心却始终充满着对于世界的希冀与憧憬,他们也是期盼着从校门迈出,成功步入社会发展的。但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阶段,该阶段难免会有部分丑陋与阴暗现象存在,该现象却也常会使其感到惶恐不安,或是存疑中不可预期遭受伤害,因此,当前我们势必应当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对社会主义下法治国家构建体系予以不断完善,以此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合法公民所需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和主要继承者,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代表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所以也可以说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前行影响巨大,而且我们也应该十分重视大学思政教学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可以担当重任社会主义重任的四有新人[3]。目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渠道主要就是学校,因此大学政治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更多法律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我国法律有更深一步了解,明晰自身义务与权利,具有现代法律思想,也努力做好国家的主人翁,扮演好社会历史建设者角色,努力奋进,决心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法治社会构建奋斗终生。想要让青少年对法治社会更好的适应,在法治社会进程中可以茁壮成长,就势必要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加以培养,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学习将理论知识掌握好,在课堂外社会生活过程中对生活可以观察入微,结合所学法律知识能够对社会当中的法律现象进行处理,养成良好法律习惯与相应行为,降低大学生犯罪几率,同时大学生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转变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为国家社会主义下法治社会建设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2构建社会主义下的法治国家所需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意识驱使行为,法律意识作为依法治国体制下公民利益与财产权益维护的基础,是保证社会安定,维护社会基本权益的重要组成。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加以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本身的权益保障,同时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改革的重要构成,其对理性、成熟、法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对此也可以这样说,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其对社会主义下的法治国家发展及公民依法治国意识的深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却是国家依法治国和公民加强法治观念的前提。
国家在依法治国践行上明确了基本态度,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方略。对此,凸显法律公正性与实用性的重要组成之一,便是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与他人还有国家的合法权益,借助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推行,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更加确保了以上目标的顺利实现。任何一项法律的诞生都取决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其变革与发展同样需要迎合实际需求,具备良好的发展思维与发展理念[3]。因此,通过思政教学做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是确保社会主义下的法治国家发展与创新的关键,也是推动其深化改革的活力之源。综合而论,无论从社会主义下的法治国家建设外部需求还是内部需求来看,通过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加以培养都是国家发展改革的基础要素[4]。
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由于当前网络技术等迅速发展,高中生通过匿名方式便可以参与媒介传播过程,同时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很多情况下也会借助符号化的方式,当面交谈机会非常少。大学生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攀谈,每个人戴上耳机看着电脑,甚至认为和网友聊天都要比和同学、家长与老师聊天更好。长此以往,大学生便容易形成不好的习性,上网成瘾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甚至脾气性情也会变得糟糕。而通过在思政教学中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则能够明显促进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使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和守法,在法治社会下力争成为合格公民。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明确新课标主要内容为让学生具备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要有爱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革命传统与文化传统,具有法制观念,要有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要力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终生,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要有良好心理素质与强健体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成为有文化、懂纪律和有理想的好青年。新课改需要课堂不单为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的营地,还需要建立成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塑造的根据地。这就为大学教育提出一个明确要求,需要把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而政治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帮学生养成良好法律理念,促使学生得以全面健康发展。
三、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明晰正确的教学目标
目的为行动向导,唯有明晰课堂教学目标,方能施展自如,制定行而有效的行动规划。现如今,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同时也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公共理论的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内容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这两大项,但是该课程法律部分和其他法学教材还存在明显差异,这部教材内容非常复杂但是叙述却十分简单,通常泛泛而谈的多,但是真正列述具体法条的却少而又少。诚然,设置该课程的目标绝非对学生机械灌输专业性的知识,重点在于对学生法律精神的传达,对学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法律信仰。所以我们不应当强制性将太过专业的法律知识通过思政教学“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反,我们需要明白如下的道理:国家设置这门课程的原因,不是想要多培养出几个法律学者,是想要推动国家法治社会的构建,作为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少要有基础法律意识以及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可以对国家方针政策予以正确解读同时自觉促进推行,积极参与国家法治建设过程。所以,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将其视作思政教学基础课,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当属于政治课程与基础课程之列,而并非专业法律课程,其中法律部分教学目标也不是简单传播法律知识,而主要是应对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培养[5]。对法律知识的传授作为途径,而主要目标即在于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不受限在传播法律知识上面,而是需要把教育重心放在信仰教育与守法精神培养方面。所以,法律知识记忆教学是错误的,必须将其转变成法律素质培养教学,这才是素质教育下各高校的重要使命。
2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受传统教学资源观的影响,教学资源仅局限于黑板加粉笔,或者一本教材等上面,该认识也无疑不是把教学资源框定在一种单一、封闭状态,对课程目标达成构成很大阻碍。当前,伴随新课标的全面下达,人们也越发注意到教学资源内涵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甚至是无所不有。广义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综合,其中包含所有物质、科技、自然、社会及人文因素。狭义教学资源仅指的是开展教学的直接因素,比如各类能被用在推动教和学活动过程内容。教学资源是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保障,对教学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科学加以利用,对教学系统正常运行可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大学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与调动起来,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当作主线,并让学生所要具备智力、思维与能力等也得到全方位发展,这是大学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为了进一步丰富并整合教学资源,思政教学就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学校、社会、家庭与各类媒体当中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并以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思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依托,使学生增强体验感。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对学生生动展现各类历史人文资料等,而以往事实也证明采用这种方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结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让师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
我党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冒险、创新精神,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复合型人才,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富有法律意识的大学生,采取恰当科学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按照国家教育部所传达的精神,积极转变思维,同时代看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已经变成将法律基础教学工作做好的一大主要因素。漫长时间以来,因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与教师的水平较低等原因,而致使以往大学法制课程都是主要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大有人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极低。所以,改變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非常有必要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式与启发式并重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有效把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型教育体系[6]。要重视因材施教方针的贯彻,做好分层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法律意识的个体差别,思政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要围绕学生不同个性开展教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自学法律知识,在学习内容等方面应相对给其自由,让他们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学生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才能更好地加以弥补。另外,在课堂中还应选择生动具体、存在典型意义的法律案例,通过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对于其中的法学原理也就会记忆更为深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们进入到了商品经济时期,尤其是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学科高度分化,学生培养的科学性也越发受到教育人士与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当前关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却在逐渐淡化,而且这种情况同时出现在很多国家当中。新时期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问题,已经跃然纸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1994年清华朱令事件至2013年复旦投毒案件,微博等新媒体上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这一桩桩真实事件,也无疑预示着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务必要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将德育教育、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等各学科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这已是相关教育人员的当务之急,也在这里希望本文阐述的有关内容能与相关教育人员共勉。
参考文献:
[1]魏敏.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2):225—226.
[2]马瑞.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122.
[3]徐丽枝.略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8—81.
[4]金华.“大思政”教学中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19—120.
[5]凌雯雯.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4—15.
[6]褚凤.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0(9):75—76.
(責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