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训练着力点提升“语用”教学的实效性
2017-05-11陈金枝
陈金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个定位非常鲜明地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中,课堂训练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准语言训练点,巧妙挖掘训练“泉眼”,把力用在刀刃上,力求练在关键点上,练出精彩,练出效果。
一、揣摩妙语。习得遣词造句的方法
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语言为基石,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对精妙的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反复揣摩,体会词语内含的意义,感受文本背后的精彩,品出课文的味道。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独具匠心,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神韵的能力;习得遣词造句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意识。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句话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雪中送炭”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再把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课文中的“雪”和“炭”分别指的是什么。在明白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可用“雪中送炭”来形容,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体验“雪中送炭”这一成语。整个训练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的本义,而且明白了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还领会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
二、赏读经典。丰富语言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精美的佳作,其语言表达的精当,语境描述的美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中,对文本中优美的句子、描写生动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的增值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读出形。从而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例如,《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学时,首先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学生在静心赏读中就会被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所感动,被文本中优美的语言所感染。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结果,有的同学喜欢课文中描写时光来去匆匆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有的同学喜欢课文中描写时间稍纵即逝的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然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品读、对比读、轮读、赛读、齐读等。学生用心灵去赏读美文,入情入境,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在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在读中领悟到了文中独特表达方法的妙处,培养了语感。
三、体昧意境。走进文本语言的“内蕴层”
文章不是无情物,缺乏情感体验,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冲动。因此,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教师不但要巧妙捕捉时机,抓住精彩段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仔细体味,感知文本内涵,还要适时创设情境,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感受文本描绘的意境,真正从文本的“语表层”走进“内蕴层”。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写道:“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多么優美的语言!多么丰富的想象!作者采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他跟山中的“朋友”亲切地打招呼的情景,表达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教学时,可充分发掘语段中的这个趣味点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意。教师可一边动情地范读,一边与学生打招呼、握手,引领学生走进语段描绘的意境,领悟文本中独具特色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模拟语段的情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二人称尝试与山中的其他“朋友”打打招呼。这样的情境体验,促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内蕴层”,与此同时,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学习兴趣高涨,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四、仿写范本。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善于挖掘教材,找准文本鲜明的特征或精彩的文段,捕捉文章中写作技巧的精妙点,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并适时安排随文练笔,及时运用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仿写中形成语言技能,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写作过渡。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些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小嘎子自信与好胜的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这是课文在语言方面最值得品味和学习之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重点句子,涵泳揣摩,体会文章通过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特色。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进行观察,抓住人物有特点的举动、言谈,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仿写。这样的随文练笔,使得“语用”的内涵变得丰富、厚实,实现了从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本,找准语言训练点,创设语言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有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