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
2017-05-11刘阳马明兰
刘阳+马明兰
摘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和深造的重要途径。针对民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结合武昌理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分别从学校、学院和系部三个层面,在学生科研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素质学分制实施、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法、落实“一制三化”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完善“科研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
关键词:民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试点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狭义是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广义是指除了能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外,还应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即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应当仅仅是具體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参与者,还应是科研过程的组织策划者和指挥协调者。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压力加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被众多高校所认识。武昌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以具有成功素质的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近年来以“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湖北省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为支撑,以“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抓手,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同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一、民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也是落实国家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人才基础。
(一)学生科研能力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基础
武昌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以具有成功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技术生产和科学研究等实践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满足行业要求。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影响着学校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地位和声誉,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学校层面来说,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科研能力,既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科研能力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探索性的工作,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活动,大学生科研活动是提升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本科生毕业后一般有继续深造和就业两种途径,如果继续深造,其初步科研能力的形成,将为其进一步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使其成才、成功。另外,据调查表明,学生就业是四种能力最受关注: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挫折能力、创新意识和组织策划、协调沟通能力。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上述能力。因此,从学生层面来说,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科研能力都对大学生成功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其强弱决定了个人的成就高低。
二、民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要方面。民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校相关政策和机制不健全
民办高校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其相对于公办高校,其科研实力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备,并受观念及自身条件所限,本科生科研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实验室建设的实质性投入不够,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民办高校对学生科研成果的奖励和激励措施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民办高校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学时相对较少,并出于成本考虑,对实验室开放以及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试图以阶段性的教学完成科研能力培养这一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师指导不到位
民办高校由于其特殊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某些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上课之余要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还有一定的科研工作,有些教师要处理一些行政事务,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科研,导致科研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效果受影响。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方向不明确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招收的生源质量较低,科研素质总体偏低,特别是有些学生在网络游戏的诱惑下,对学习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搞科研是浪费时间,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还有一些学生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的方向十分茫然,又不愿认真查阅文献资料,所以往往选题没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另外,有些学生对科研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需要在指导教师的督促下才进行资料查阅、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等科研活动,不能按照科学研究的流程主动完成某项课题,过分依赖于指导教师,遇到问题缺乏探索精神。
三、民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方面: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近年来,我校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关的科研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保证和推动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
1.设立了本科生科研项目
学校设立了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师与学生合作申请的科学研究项目,并按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分别给予不同的资助经费,同时对按时结题、成果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并计入创新素质学分。
同时,为了使学生科研落到实处,促进教师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校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任教,并不遗余力培养自有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研修,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加大科研考核权重,提高教师基本工资,使教师在保证收入的前提下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科研。
2.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强调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主要措施包括:
(1)减少专业必修学时。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实验、实践学时,使实践学时的比例达到50%以上,并要求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2)增设“名家讲坛”必修课。即聘请本校或校外知名教授、专家及在本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企业家等作为主讲人,就专业、行业的热点问题、学术前沿问题和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阐述观点及研究进展进行专题讨论和学术报告。这种活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前沿性,是对学生进行学术思想引导、营造学术氛围、拓宽科研思维、拓展学科视野和指导学生深入思考专业领域问题和社会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3.改革考评方式,实行素质学分制
素质学分制与学分制的区别在于素质学分制从专业素质、通识素质和创新素质对学生进行三维评价,并体现出对学生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这“五大素质体系”的综合评价,而不仅仅是从知识素质进行评价;并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创意中心、创作中心(即“四创中心”)等平台,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4.定期举办“成功素质展示节”
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以 “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创新素质和特长素质突出”为宗旨,通过实物展示、动态展示、专场展示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方面的成果进行全面展示。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已经逐步成为我校学生彰显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学院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在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和倾斜下,我院作为16个“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之一,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个性特长突出的创新人才。
1.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1)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开发内化教学武昌理工学院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之一,旨在从“灌输传承知识”向“开发内化素质”转变,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释疑解惑—精讲提升”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内化为五大素质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我院全面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以及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讨论、作业、测验等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情况,不以考试分数直接认定成绩,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是否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质,重在考核是否真正学懂、真正掌握,用“会用”评价学生成绩,根据学生“会用”的程度,进行综合评分。
(2)实施“一制三化”培养模式。“一制三化”是试点学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一制”是指“导师制”,“三化”是指“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我院对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行导师配备制,与学生共同制定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鼓励他们早进实验室、早进导师团队、早进课题组,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督导、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特别是名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学院不断完善已经实施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尤其是增加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以及理论实践同步等教学方法的融入,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夯实专业基础。同时,聘请海外专家定期讲学,使“名家讲坛”落到实处。
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
學院拥有“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和“湖北省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工程技术中心”,中心内既有高校又有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学院致力于校企联合、校校联合、院所联合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协同单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急需的优秀人才;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拓展适应试点学院改革、建设、发展需要的新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进行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一体的联合实习实训培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实行“双师型”教师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系部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专业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工科学生的基本知识及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课题的理论学习来掌握,但科研能力的提高必修通过研究活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熟练运用研究技巧。
1.实施“科研导师制”,加强教师指导力度
落实“一制三化”培养模式,实施“科研导师制”。各系部要求专业老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公布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通过双向选择,每位教师吸纳4-6名学生进入自己的实验室、课题组和科研团队,引导其选择合适的科研训练计划和科研项目,并发挥好“导师”的作用,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指导他们改正错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协作精神以及正确对待挫、战胜困难的态度。导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学习、实验和生活方面的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以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学生的行为。
2.明确目标,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
学科专业竞赛是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的学科竞赛有利于强化课堂知识和实验技能,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其成才。“挑战杯”、“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生物实验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是展示科研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舞台。另外,引导学生做好规划,让学生理解科研能力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特别是鼓励优秀高年级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教师科研团队,认真指导学生申报省级和国际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及校级科研课题,可以从查阅文献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分析实验数据、撰写标书等各方面能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为其后续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促进其成功。
四、武昌理工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成效与建议
(一)阶段性成果——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制药工程专业自2009年创办伊始就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2014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和“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在全系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近10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近20篇;多名学生在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比赛中斩获佳绩;研究生录取率逐年上升,2015-2016年达到45%以上,其中50%被“985”、“211”高校录取;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为湖北和周边地区输送了大批具有成功素质的优秀技术人才。
(二)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与建议
1.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基础,我校在建立学生科研制度的同时应进一步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强引导、管理和监督,使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使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明确、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2.稳定队伍,提高水平
科研能力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方面,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指导水平。民办高校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能投入科研和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自身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的提高。学校应从学生、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政策和待遇留住人才,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访学、深造,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同时对指导教师给予科研工作量的认定以冲抵其教学工作量,并对优秀指导教师在进修和评先时予以优先考虑,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通过“传帮带”培养和提高中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迅速增加指导教师数量。
3.积极引导,扩大参与面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学生的事情,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目前制药专业参与科研的学生人数约为40%,还不足学生整体的一半,因此,学院和系部要认真对待,正确引导,调动广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覆盖面。低年级学生可以从大一下学期就进入实验室,虽然专业课程还未学习,但可以先熟悉专业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管理模式和一些简单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實验流程,在高年级学生和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研素养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逐步建立由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组成的科研梯队,切实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薇.关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药学教育, 2004(2).
[2] 沈大伟.关于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9(3).
[3] 姜常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
[4] 曹洪洋.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5] 李媛,梁华正.普通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5).
[6] 钟少华.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5).
[7] 张瑞.导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 2013(5).
(本文审稿 杨 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