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书法教学之我见
2017-05-11李丽芬
李丽芬
【摘要】中国书法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气质的象征,无论是其精湛的内容还是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书法家的人文情怀,都可作为我们后人的精神食粮。高中开设书法课,是传承这门传统艺术的最好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可使学生汲取这门艺术的养分,修养身心,形成美好的品德。
【关键词】语文 高中书法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既要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但高中要面对高考的压力,这压力让学校和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考点的训练上。正因如此,明知书法艺术好,明知现在的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高考作文成绩,可提到书法课,大家总会脸上露出难色,说没有时间,高考要紧啊。于是,书法课换成了学科复习课。事实上,开设书法课,与完成语文教学、落实考点并不抵触。相反的,书法课的开设,对学生只会百利而无一害。因为书法与汉字书写有关,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接触书法,就是接近创造这门艺术的先贤,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书法还能修养身心,形成美德;学习书法,还能提高学习成绩。
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一种独特艺术,也是运用美学和哲学观点促使汉字形态艺术化的一门学问。它是历代承继下来的一项古老而又优良的传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气质的象征。它不但能够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中国书法,与汉字的形成是密切关联的。事实上,从文字萌生时开始,就存在如何把字写得清晰、规范和美观的问题,也就相应地产生了朴素的书法意识。汉字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结构形态,不仅记载了文字进化和变革的历史过程,也是书法不断推陈出新的里程丰碑。书体始终伴随着字体的演进而在变化。因此,中学开设书法课,就是在与文字“亲密接触”,就是走进文化历史,就是在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做点实质性的贡献。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翻开史料可发现: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一百年间,中国就出现了刘祯、杨雄、陈遵、刘睦等书法家,这是文献上记载可靠、有名有姓的一批书法家;从两汉时期起重视书法教学,出现专精一体或兼擅数体的书法家,书法家的作品已经为习书者用作范本,并在公开场合展览;皇家和私家开始收藏书法作品;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的文章陆续而起,书法已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延续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在古代,不单有志于成为书法家的人练字,就是一般人也很注重研习书法。这与当时社会的取士制度有关。在古代,知识分子都必须练字,只要参加科举,都必须把字写好,否则你就休想有晋升的前途。据记载,早在隋朝,就设有书学博士,到了唐代,书法则更是“学而优则仕”。现今社会,电脑已经非常普及,据说很多大学里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用手写字了,连写张便条都是电脑打出来的。同时,有人最近也对中学做了个调查,发现经常用电脑打字的学生,错别字的出现率相对较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电脑太发达了,只要把拼音或五笔字型打对了,可以出来一串串的词语。电脑的纠错能力越强,学生就越不需要记住那么多的汉字字形,因此,学生实际接触汉字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一旦没了电脑的帮助,他的错字也就越来越多了。加上现在许多不规范的有意用错别字来误读以达到某种效应的广告等等,都导致了现在学生对汉字的日益生疏。
可是,我们的现实是,高中生你还得用手写字来完成高考。写字不好会怎样呢?曾参加语文高考评卷的老师都认为,高考字写得潦草,难于辨认,是不可能得高分的。过去是人工阅卷,字写得好,可以有印象分,以后的发展趋势可能是试卷全部是电脑扫描,之后直接转换成印刷字体,这就意味着没有印象分了,可是不是写字就可以马虎些了呢?高考评卷标准中明确规定,每个错字扣一分。经常用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扫描时,对辨别不清的字都会以错误代码出现。试想,一篇书写潦草的高考作文该会有多少个错误代码出现啊?这位考生会因此被扣掉多少分数?要知道,高考是残酷的,一分之差就有可能上不了重点分数线。这就说明,现在的考生更要把字写好。你说,开设书法课,让学生学得一手好字,不是可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吗?
开设书法课不仅可以解决因字潦草而平白丢分的问题,它还能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美德。据调查显示,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发现,现代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现代学生缺乏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与个人的品德修养,具体表现在做事不认真、对人对事冷漠、心浮气躁、意志脆弱、语言粗俗、行为不文明、为人不谦虚、没有感恩意识、审美能力低下等。调查还发现,这样的学生的字往往也比较差。中国有句古话叫“字如其人”,说得有道理啊。人的修养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书法艺术承载的内容底蕴厚重,它本身具有冷静、内省的特点,学生学习書法,可以积累知识,提升文化品位,可以修养身心,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首先,从书法作品的内容上看,大多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片段。我们的先贤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的思想是不朽的,这些不朽的思想又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乃至只言片语对我们产生精神作用。有人说过:“一个民族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也藏在这些先贤的思想里吗?因此,当我们书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有可能与我们的先贤产生心灵的沟通,并借用他们的文字来阐述我们对人生的感悟。更何况,一幅称得上优秀的书法作品,它不仅具有明快、清新、典雅的气质,以及运笔流畅、结构舒展、格式得体、布局合宜、行列匀称、落款雅致等特色;既可表达书写者的思想境界,又能激发观赏者的内心共鸣,迸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临着这样的字帖,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被意蕴深刻的作品内容和书法家精到的书法作品折服。
其次,书法可以让人心“平”气“静”。书法除了可以提升文化品位,还可以使人变“静”,陶冶性情,磨炼意志。我们知道,古人开始练字多出于功利,就是为了考科举,但功利达到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终其一生研习书法呢?那是因为书法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有一种精神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灵气”。它来自山川、日月星辰之外,它可使人提升自己,使人体能与自然、宇宙、中国文化渊源相契合、相交融,即它可以使人悟性、悟道、反省、平和,它可以使人心“平”气“静”。所以中国又有一句话,叫“人如其字”,说的就是从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来。高中生练习书法,可以磨炼意志,去除浮躁心理,可以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审美能力。可以说,高中生写好字,是做好人的关键一步。正因书法有以上诸多优点,我们学生更应该主动去接触它、接受它、学好它。
既然学习书法有好处,我们就应开设课程,加以引导。那么,我们老师该如何开展具体的工作呢?我认为,我们老师在书写方面,自身要能写行书楷书,写得像样、清爽、正确。而在指导学生方面,则首先要做好下面的三项工作。
一、强调临摹字帖。临摹字帖可以说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法,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一般说,临帖可以分为对临、背临、意临几个阶段。初学的人肯定先要对临。对临可以让我们深入细致地理解范本的形貌体态。临帖的目的在于吸收,将字帖“占为己有”,故而背临很重要。学书进入意临阶段时,则需取古人之长为己所有,在不断临习古人字帖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二、字帖的选择。字帖的选择,一般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因为开头的一二本字帖选择的好坏,对后来学书的路子、成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字帖时,可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选择艺术水平高的字帖为范本;第二,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人的爱好各有不同,人的审美情趣也有差异,有人喜欢欧阳询的楷书,有人喜欢柳公权的楷书,有人喜欢颜真卿的楷书,这是常有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爱好,让其选择与自己性格相合的某家字帖来临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然,如果是要求统一的一家字帖,学生也没有怨言,那就更方便我们老师指导了。
三、持之以恒,掌握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开始学书要专精,选定一种字帖潜心研习,注重掌握基本书写方法,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可知难而退。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对临时,字有模有样,可一离开字帖,写出的字又回到从前的模样,很是苦恼。这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临的时间不长;二是还不能学以致用、食而化之。学书的人临书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东西。只有在反复的临习中掌握笔法,不断巩固、强化,才能做到离帖之后字也端庄有态,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当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教师碰到这种一下子就想练成书家的心急的学生,一定要鼓励他再坚持,告诉他不可急于求成。要知道,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没有质的飞跃。指导学生练字的过程中可能还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认为,楷书需要一笔一画地写,写了很久,字老是那个样子,还是写行书吧,看人家写行书,写得那么快,似乎马马虎虎地就写出来了,还挺好看。于是放下楷书,去寫行书。有些学生甚至找到了所谓的依据,说语文课本封面就印着王羲之的行书杰作《兰亭序》,这不是叫我们学生就应该去练习行书吗?其实,行书比楷书、隶书都难,变化那么多,写起来不能停顿,要在行笔中完成那么多笔锋的变化,很难。事实上,楷书写好了,行书自然也就会了。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么能写行书呢?“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都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因此,我们学生练书,还应从最基础的楷书练起,等楷书练好了,再练行书也不迟。
总之,书法能给人以乐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绘画,无声的音乐,异形的雕塑,静化的舞蹈”,令人欣赏不已,百看不厌,同时,学习它,还可以增进学生对这门艺术的了解,提高书写能力,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养分,养成美好品德。所以,我们应该开设书法课,重视书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