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突围“心安”的课堂
2017-05-11张燕
张燕
【摘要】纵观现代的教育,我们看到这样的情状:学生逐步成了“记的机器人”,思维的表达越来越少,应有的“潜能”潜得更深,学习方式只有考试和作业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异化”,学生在校的愉悦感逐步下降呢?如何突围这存在的、看似平静的教学状态,却让学生幸福感不断下降的“心安”的课堂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学论教 个性课堂 情商
一节课中,教师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脑中充满着大量知识;家长和教师享受着学生的成绩给自己带来的“我的努力总算没白费”的喜悦。可聪明的你能感觉到我们只是在享受着“孩子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只给孩子很少发展的心安教育”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他们未来需要什么?“为孩子发展提供宽广视野的,具有更高品质的,在探究的学习中能挖掘学生潜能且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瞻教育。”我想,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方向。
一、让“以学论教”在主动探究中走向前瞻课堂
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學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在“塔尖”的学习方式——“听讲”,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授课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这种教与学方式的结果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复制,可往往事倍功半,我们会抱怨“恨铁不成钢”,学生却还是“涛声依旧”。因为我们的眼中只有“知识”,没有“学生”,才会让学生变成了死的“教科书”。因此,“以学论教”迫在眉睫。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会解决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与帮助才会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完全学透彻,需要后期知识的补充和说明。作为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要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发现、多探究,此时“学到心里”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其次,要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方式,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学习金字塔”显示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在重难点的突破口方面敢于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探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善于引导小组合作,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指导思辨,表达思想,分享感悟。更好的是把学生变成“老师”,让教学变成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要敢于让位,让学生大胆地讲,一些生成资源会源源不断地走进课堂,学生才会不断地找到自己的缺失,自我感悟后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老师们只有舍得自我讲解的时间,才会换回学生成长的空间。
二、创“个性课堂”。在挖掘潜能中走向前瞻课堂
平时的教学我们更多思考的是“我如何上完这节课”,可是我们忽略了听众,听众是否接受了,更何况我们的听众是“需要培养的花朵”,他们还要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形呢!课堂的多彩,会影响“花朵的种类、样子、颜色”等,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构筑自己的“个性课堂”。
其一,教师用好课中的黄金时间,即学生注意力集中期、思维活跃期、矛盾问题出现时等等。这些时间段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张龙老师在上《怀念母亲》这一课时,在开课时就直接引入课题,之后在学生读完这篇日记性的题材文章之后,就找出一些包含作者深深情感的句子并进行巧妙地整合。学生从一开始就投入到这节课的“聚焦点”上,才会有学生最后精彩的“习作展示”。他充分利用好学生“投入点”最强的时间段,再加上精妙的设计,才使课堂中心更突出。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个人独学、两人对学、四人群学、师生碰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断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和“激发点”,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公,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其二,在“让学”中形成独有的微观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把文本专家的思维活动先变成教师的思维活动,再变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之后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教师会暴露自己“最原始的思维状态”,把学生充分地“托”起来,提出的问题给学生“留白”的时间,师生进行充分思维碰撞,产生谐振,从而达到心里共鸣,学生的潜能才会不断被发现,学生才会亲近你、信赖你,从而影响整个团体。
三、激学生情商,在开阔视野与提高品味中走向前瞻课堂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在校的正事就是学书本。其实不然,因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教育本质是在“培养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学校生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让其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们相互促进、相互包容、相互协作,使有特长的学生有展示的空间。如在教室的一角开辟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表现,作为一种引领,带动全班的学生走进不同的领域,每一位学生涉猎了更多的东西,愉悦感会不断地增强。给学生的机会越多,他们越有自信,越觉得自己在班级中不可或缺,他们就在毅力、交往、自觉、独立等方面成长得越快。
综上所述,心安的教育让我们按部就班,活在教师自己的世界里;心安的教育让学生只能贴在地面步行。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更愿意看到学生们的未来。因此,我们要从循规蹈矩的模式中走出来,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