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之为镜 返照自身
2017-05-11夏业梅
夏业梅
“清代作家赵翼曾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又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套用赵翼的名句,可以说今日北美的汉学界是‘学院代有学人出,各领风骚三十年了。”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镜——晚近北美汉学论文选译》序言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孙康宜如是说。1996年,乐黛云编选的《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一书出版,2016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镜——晚近北美汉学论文选译》出版,恰巧时隔三十年。
《墨子·非攻》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人”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中西方学术的互相借鉴是当下各专业研究不可或缺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来说,身居域外的汉学家以不同于中国本土研究者的视角观照中国古典文学,他们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都值得中国本土研究者借鉴与学习。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镜》收录了十五篇论文,论文的作者有宇文所安、孙康宜、艾朗诺、蔡涵墨、苏源熙、田晓菲、凌筱峤、孙承娟、林葆玲等九位汉学家,有汉学耆宿、汉学中坚,亦有汉学新锐,这些论文发表于北美三大汉学期刊《哈佛亚洲学报》《中国文学》《美国东方学会学报》,而且发表时间多在2000年以后,最晚的论文是2015年刚刚发表的,可以说该书体现了美国几代汉学研究者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最新研究。
宇文所安的两篇论文被收入本书中。《唐代的手抄本遺产:以文学为例》考察了唐代手抄本在北宋初年的状态以及我们现在拥有的关于唐代的知识,作者认为由于手抄本的散佚及选择,我们所理解的“唐代”已非唐代的本真面目,而被取决于时代趣味的片面抄录所过滤了。《唐人眼中的杜甫:以〈唐诗类选〉为例》考察了经典作者如何成为经典,具体到杜甫成为经典作家的过程,在9世纪杜甫被明确地认为是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当时人们欣赏的杜甫和我们今天喜爱的杜甫完全不同。
孙康宜学术评论四篇,评论对象皆为汉学家的专著,对每部专著,孙教授均一一指出其价值与不足。在其评论中我们对这四部书可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可以借鉴到孙教授的批评方法。
艾朗诺《〈游仙窟〉注者考源》具体分析了《游仙窟》的注文,认为注释不是华人所作,当为外国作者,且注文中存有不足之处。蔡涵墨的《1079年的诗歌与政治:苏轼乌台诗案新论》和《乌台诗案的审讯:宋代法律施行之个案》,皆是对苏东坡乌台诗案的研究。前者从乌台诗案的版本、法律、政治、文学及历史背景等层面剖析乌台诗案,认为苏轼严格地实践原始儒家以诗为谏的理念,这起文字狱是官僚党争的结果。后者集中从法律及文本层面分析乌台诗案,兼及了与现代英美司法体系的比较,考察了宋代法律的审讯过程。
苏源熙的《〈诗经〉中的复沓、韵律和互换》,通过对《诗经》中诗歌的韵律分析,探讨了韵律与主题、意象、叙述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评价上古诗歌和艺术时,不可缺乏对模式的关注;《署名时代:〈红楼梦〉如何最终找到一个作者的》,提到1922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将曹雪芹确定为《红楼梦》作者,在此之前《红楼梦》的阅读更多地是关注文本,认为《红楼梦》作者的确定有其必然性,20世纪的读者需要作者这样一个人物。
其他几篇论文也各有新意,其中的方法和结论能为我们本土的研究提供启发。
十五篇论文之后的附录部分为《哈佛亚洲学报》《中国文学》所刊中国研究的论文目录的译文,为国内古典文学研究者参考域外汉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样一部书,既有著名汉学家的论文,又有近些年的汉学研究论文目录,我们国人不正可“以之为镜,返照自身”吗?借鉴域外汉学研究,用更加丰富多面的研究方法,更加立体地审视我国古典文学,让研究更加深入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