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铃草的研究进展

2017-05-11闻煜代欣桃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闻煜 代欣桃

[摘要]响铃草为云南白族民间常用药,主要含黄酮,生物碱、香豆素、有机酸、糖类苷类和甾醇等,笔者通过查阅有关响铃草的研究文献,综述了近年来对响铃草的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民间用药经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民族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白族药;响铃草;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用药经验

响铃草为豆科植物假地蓝Crotalaria.ferruginea Grah.或条叶猪屎豆C.linifolia L.f.的根或全草,异名狗响铃、马铃草、黄花野百合等,为云南白族民间常用药物之一。史载于明代《滇南本草》,本品味苦、微酸,性寒,具有养肝肾,止咳喘,利湿的功效。用于久咳痰血、耳鸣耳聋、头晕目眩、梦遗、慢性肾炎、膀胱炎、肾结石、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疔毒、惡疮、月经不调等。响铃草在云南白族、彝族等民族中用药历史悠久,使用效果较好。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响铃草,笔者现将近年来响铃草的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民间用药经验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生药学研究

1.1原植物形态 假地兰: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根长达60cm以上,分枝很多。全株密被长而扩展的绢毛。单叶互生,几无叶柄;托叶披针形,长4~6mm,反折。叶片长圆形、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6cm,宽1~3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狭或略呈楔形,两面均被毛,下面脉上尤密。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有花2-6朵;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长约1cm,5深裂,几达基部,被毛,裂片披针形;蝶形花冠,黄色,长约1cm;雄蕊10枚,单体,花药异型;子房线形,花柱内弯,柱头略偏。荚果长圆形,膨胀成膀胱状,长2.5~3cm。种子肾形,20~30颗。花、果期6~10月。

条叶猪屎豆:多年生直立草本,灌木状,高45~100cm。上部分枝,茎、枝和叶密被绢毛。叶为单叶,互生,几无柄;无托叶;叶片长圆形,倒披针形,稀有线形,长2~5cm,宽1~2cm,先端微不或钝,有细小的短尖头,基部圆钝,两面均被绢质短毛。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有多花;苞片和小苞片均为线形,长2~3mm,密被绢质短毛;花萼管短,长6~8mm,5深裂,裂片不等大,上面2裂片近合生;蝶形花冠,黄色,旗瓣近宽圆形,先端微凹;雄蕊10枚,单体,花丝不等长,花药异型;子房长圆形,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荚果四角菱形,熟时黑色,花柱宿存。种子8~10颗,肾形,直径约2mm。花、果期5~11月。

1.2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茎圆柱形,多弯曲,全体有黄棕色茸毛。带根者,根较长,圆条形,少分枝,须根细长,表面土黄色。叶片多卷曲,或已脱落,展开后呈椭圆形或卵形,黄绿色,有黄棕色茸毛。枝端常带有膨胀呈矩圆形的果实,长2.5~3cm,内有20~30颗种子,摇之有声,如响铃,或种子已散落。种子肾形,味微苦,具豆腥味。根呈长圆锥形,微弯曲,支根少,长10~30cm,中部直径约1cm。表面浅黄棕色,有纵皱纹,根头有数条残留茎基。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多,横切面呈类白色至浅黄棕色。气微,昧淡,嚼之微有豆腥味。

1.3显微鉴定 杨月娥等报道了响铃草的显微鉴定,其根的显微组织特征中木质部中导管呈放射状排列,形成层呈环状,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茎的组织特征中表皮外可见非腺毛,靠近表皮部分的皮层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的组织特征中表皮外可见非腺毛,主脉部位,韧皮部外侧与木质部外侧均有厚角组织。粉末主要特征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圆形、类圆形、椭圆形及碗形,层纹不明显,脐点人字状、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分粒组成;②纤维多成束,壁厚、木化,较长,大多不完整;③导管多为网纹和螺纹,非腺毛为单细胞,壁薄,随处可见;④表皮细胞多角形,气孔多为不定式。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⑤花粉粒少见,类圆形,外壁有刺状突起,萌发孔三个。

1.4理化鉴定

1.4.1响铃草显生物碱沉淀反应 杨月娥等报道响铃草显生物碱沉淀反应,取响铃草粗粉1g,加入0.5%硫酸乙醇10mL,水浴加热回流10min,过滤,滤液供以下试验:①取滤液1mL,加碘化铋钾2滴,产生桔红色沉淀;②取滤液1mL,加碘化汞钾2滴,产生浅黄白色沉淀;③取滤液1mL,加磷钼酸2滴,产生黄绿色沉淀。

1.4.2异羟肟酸铁反应 杨月娥等报道响铃草显异羟肟酸铁反应,取样品粗粉10g,加95%乙醇100mL,水浴加热回流1h,稍冷后加入蒸馏水使其含醇量为70%,过滤,滤液用石油醚(60~90℃)100mL萃取两次,下层乙醇浓缩至约50mL,加95%乙醇50mL溶解过滤,滤液供如下试验:①取滤液滴于滤纸上,待干,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斑点显兰色荧光,加1%氢氧化钾后,斑点颜色变为黄绿色;②取滤液l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和10%氢氧化钾甲醇液3滴,摇匀,水浴加热至有气泡产生,冷却,加入5%盐酸调PH至3到4,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溶液显紫红色。

1.4.3薄层色谱鉴别 刘筱琴等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别响铃草中的染料木素,取响铃草粉末约1g加80%甲醇30mL,超声处理10min,过滤,将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乙醚震摇提取2次,每次10mL,弃去乙醚液,水液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中加热1h,取出,迅速冷却,用乙酸乙酯震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用水30mL洗涤,弃去水洗液,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取染料木素,用甲醇制成0.5mg/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甲酸乙酯-甲酸(10: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在105℃下加热数分钟,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结果表明,供试品色谱中,在与染料木素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化学成分研究

张旭等从响铃草中分离并鉴定出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催吐萝芙木叶醇、3-氧化-6-羟基紫罗兰醇、染料木素、对羟基苯甲酸、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7-0-B-D-葡萄糖苷、硬脂酸、二十八烷醇、B-谷甾醇、B-胡萝卜苷、豆甾醇、A5,22豆甾醇-3-O-B-D-吡喃葡萄糖苷。

李林珍等从从假地兰全草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B-谷甾醇、高山金链花素、染料木素、正四十二烷酸、正三十二烷酸、正三十一烷醇、(2S,3S,4R,12E,2'R)-2-(2-羟基-二十二碳酰胺基)二十碳-1,3,4-三羟基-12-烯、胡萝卜苷、白桦脂酸、3,5-dihy droxy-4-me-thoxy-2”,2”-dimethylpyrano-(5”,6”,6,7)-isoflavone、12-oleanene-3-B,22B,24-tri-ol(soyasapogenolB)、laburnetin[4,5,7-trihydroxy-6-(2-hydroxy-3-methyl-3-butenyl)isofla vone]。

黃酮类化合物是响铃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中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萘素是多数双子叶植物存在的黄酮苷元成分,通常是评价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唐倩等对响铃草药材中的总黄酮和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萘素三种黄酮苷元的含量进行了定量研究。

猪屎豆种子含猪屎豆碱(Mucronatine)、次猪屎豆碱(Mucronatinine)、光萼猪屎豆碱(Usaramine)、尼勒吉扔碱(Nilgirine)、猪屎青碱(Crotastriatine)等生物碱,尚含B-谷甾醇(B-Sit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牡荆素(Vitexin)、牡荆素木糖甙(Vitexin-o-xyloside)以及能凝集人A型和B型红细胞的植物凝集素。预试根含酚性成分,有机酸、糖、多糖、甙类及植物甾醇等。

3.药理作用

猪屎豆种子及叶含大量生物碱,可通过完整皮肤吸收,主要对肝脏表现毒性,但不出现贫血、血清总蛋白降低、血浆凝血酶元时间(大鼠)延长。开花期植物的叶喂饲山羊可引起中毒,干枯物则失去毒性。

假地蓝G.ferruginea Gran、小猪屎豆C.nana等的全草中均可分离得到野百合碱。野百合碱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野百合碱对人体肝癌细胞株BEL-7402、KB等细胞均有显著细胞毒作用。体内实验,野百合碱对S180、W256等多种瘤株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淋巴肉瘤腹水型TJl、S37、L615、淋巴细胞白血病L1210艾氏腹水癌、Lewis癌转移型黑色素瘤B16、地鼠浆细胞瘤和腺癌755等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

野百合碱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在肝内代谢为相应具有很强烷化能力的双稠吡咯啶衍生物有关,可选择性地烷化细胞DNA分子上的特定区,从而阻止细胞DNA合成进入有丝分裂区,引起染色体畸变或断裂,抑制DNA复制与转录,干扰细胞生物氧化和蛋白质合成等。

据报道,B-谷甾醇对小鼠腺癌715、Lewis肺癌和大鼠Walker癌256具有活性,临床用于治疗宫颈癌、皮肤癌及皮肤溃疡均取得较好效果。

周英等采用打孔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对响铃草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抑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响铃草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和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藤黄微球菌、绿脓杆菌以及黄霉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响铃草对耳鸣、耳聋、遗精、慢性肾炎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4.民族用药经验

白族:用全草。夏、秋采收,扎捆晒干,或切断晒干备用。清热通淋,止咳平喘,消痈肿毒,解蛇毒。治膀胱炎、尿道炎、肾炎、久咳血丝、扁桃腺炎、淋巴腺炎、疔疮、蛇毒伤。

彝族:用全草。治肺热咳嗽、小儿疝气。

阿昌族:用全草。微苦,平。用于肝肾不足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肾炎,肾结石。用量15~30g,水煎服。

布依族:用根。用于气虚耳鸣,虚弱气堕,神经衰弱。

傣族:用全草。微苦,平。用于肝肾不足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肾炎,肾结石。用量15-30g,水煎服。

哈尼族:用全草。甘,温。利水,清热,平喘,止咳。用于膀胱炎,尿道炎症,肾盂肾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肾炎或胆道阻塞。

壮族:用全草。用于腰痛,小儿软骨病,骨折。用量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

5.选方

①久咳,痰中带血:响铃草20g,茜草15g,胆南星3g,水煎服。

②扁桃腺炎、淋巴腺炎:响铃草20g、鱼腥草15g、赤芍15g,水煎服。

③肺热咳嗽:响铃草15g、紫丹参10g、金银花10g,水煎服。

④疔疮、虫毒、蛇咬伤:响铃草鲜品适量捣敷。并水煎内服。

⑤气虚耳鸣:响铃草50g,猪耳朵一对。加食盐炖服。

⑥肾炎,胆道阻塞:响铃草12g,水煎服。

⑦虚弱气堕:响铃草25g,阴地蕨15g,南沙参50g,蓝布正25g,与瘦肉共煮,服肉及汤,经常服用。

⑧小儿疝气:响铃草15g,水杨梅10g,水煎服,滴酒为引。

⑨胃疼:响铃草根30g,水煎服。

⑩神经衰弱:响铃草25g,夜寒苏25g,水八角莲12g,羊耳菊25g,双肾草15g,与子鸡或瘦猪肉共炖,服肉及汤,常服。

11.膀胱炎、尿道炎、肾炎:响铃草20g,痢止蒿根15g,土黄芪根15g,车前草15g,猪鬃草15g,黄芩10g,水煎服。或单用响铃草30~50g,水煎服,连续数日。

12.膀胱炎、尿道炎:狗响铃10g,马蹄草10g,车前草10g,水煎服。

13.肾盂肾炎:响铃草15g,煎水,取煎液加米白酒煮服。

14.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小响铃草30g,笔杆草15g,车前子10g,小木通15g,虎杖15g,过路黄15g,鸡内金10g,海金沙15g,滑石30g,石韦15g,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三次。

15.小便不通:响铃草全草10~15g,水煎服。

16.小便不利:响铃草6g,水煎服,每日2~3次。

6.小结与展望

响铃草为云南白族民间常用药之一,据统计1991年收载的“白族药”有151种,但已开发的仅只有用于治疗骨病、神经性头痛、内外伤出血的紫金龙片一种。从收载的白族药与开发利用的数量相比,开发利用的量太少,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白族医药文献成了民族医药教育和科研战线的紧迫任务,这需要广大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枇杷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板栗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壮药积雪草主要化学成分及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玛咖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