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阶段中国学教育的兴起与效果研究

2017-05-11赵萌

决策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国学学前教育

赵萌

【摘要】从享誉四海的孔子学院到国内遍地开花的国学班,从农村宣传墙的二十四孝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近年来,国学这一概念受到全球华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学前阶段中的国学教育已经在我国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不断涌现出来。本文通过具体调研,以当下学前阶段国学教育的兴起及目前所起到的效果来展开研究,以期能为发展学前阶段国学课程的机构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前教育;国学;道德教育;思维教育

一、国学对学前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国学的界定

国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一直备受学界争议,尚未达成共识。著名学者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而国学的另一种诠释则是国粹派邓实在 1906 年撰文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相对于学界,社会上对国学含义较为普遍的理解则是:一切传承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二)国学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现状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我国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阶段,国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相对较晚,但其势头却尤为强劲,这不仅有当下学前教育注重文化传承的原因,也有我国社会在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瘠现象出现之后所展开的反思。

在我国,愈发达的地区国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就愈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国学教育不仅较少,而且质量也较差,这说明国学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当下“国学热”也催生了大量学前教学机构国学班的开设,其主要集中在提升教学机构影响力与额外增收费用两个目的,而由于国学这一概念的相对模糊以及缺乏完善的管理审核机构,大量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国学班纷纷开设,而这种现象越是在不发达的地区越是明显。

(三)国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国学在学前教育阶段中较为常见的应用形式主要集中在教授传统礼仪的礼仪课程、讲授《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弟子规》等童蒙读物的国学课程以及在我国农历节日期间通过诗词歌赋与传说故事所组织的节日活动等。

礼仪课程是指把《弟子规》等礼仪典籍融入到学前教育中所产生的一种礼仪规范课程。以厦门市西林幼儿园为例,其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来教导幼儿对父母的基本礼仪,以“长者立,幼勿坐”“对饮食,勿挑拣”以及“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等来为幼儿的基础礼仪树立规范。

国学课程指的是学前教育机构国学班所开设的以讲解《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以及部分《论语》和《孟子》等经典篇章的课程。这类课程一般都会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并要求背诵,有时也会播放一些典故类的动画片进行辅助教学。以陕西西安曲江“吉的堡南湖一号”幼儿园国学课程为例,其通过教师对《三字经》的讲授、动画片的观看以及游戏活动三个部分来组成该学校的国学课程,具有一定成效,也深受喜爱。

二、国学对学前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国学对道德教育的促进

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人类的教育过程始终,而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我们一般认为是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分析得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公正阶段,幼儿处于无律和他律之间。学前儿童处于无律阶段(0~5岁)和他律阶段(5~7岁),无律阶段又称“前道德时期”,此阶段的幼儿处于“无规则”状态,不能对行为作出判断,不能分清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他律阶段又称为“现实主义道德”时期,他们认为规则是不能变的,人们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他们完全依据他人、权威对己行为进行约束。在我国,“道德缺失”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现象之一。正因如此,进一步推广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够起到加强道德教育与提升综合素质的国学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

国学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也是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蕴含着民族精神,也融合了道德知识与价值体系。国学在流传数千年后的今天对国人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中蕴含的道德精神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国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

通过学界的论证研究,幼儿对语言词汇的掌握过程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即通过已掌握与未掌握的语言词汇进行相互联系,从而达到学会新词汇的目的。在学前教育中,专设的国学课程一般都是以文言文为主的传统儒家经典读物为教材,而在对此类传统儒家经典讲授过程中,幼儿往往能通过古诗文背诵、倾听传说故事以及参与国学主题活动中掌握大量词汇。

国学在学前教育中,除了语言词汇对幼儿产生较为直观的影响以外,更注重的是其能将文字转换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例如国学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唐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诗中鲜明的鸟、树、雪、船等景物进行联想,非常便于幼儿记忆,并掌握该诗所用词汇。而在掌握词汇之后,也可以通过思考,更一步学会鸣、行、含、泊等词语的使用情境,并逐渐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国学对认知兴趣的促进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对外部事物产生兴趣,是每一个学前教育机构都在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无论是语言或者行为约束,对道德观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幼儿来讲都没有明显作用,只有通过不断激发幼儿对指定事物产生兴趣,才能起到知识灌输的作用。一直以来,兴趣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使用着,但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国学在激发幼儿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国学教学过程中,一些经典故事与相关民俗活动深受幼儿喜爱。

学前教育的国学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以文言文为主,教师在讲授其内容时不仅要解读文字的具体含义,还需要通过讲解其前因后果来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大量文言文的讲解只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而这些文言文大部分出自数千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故事,因此在故事的讲授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极易被调动起来,并形成良性循环。例如讲解“孟母三迁”时,教师一般会通过该典故的原本含义为主题,并与当下幼儿所经常接触的环境或事物进行改编,将其时空或人物进行现代化加工。如果讲授得当,一般会深受幼儿的喜爱,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幼儿在通过倾听故事满足了其对外部世界强烈好奇心的同时,也能够对其经典故事进行简单记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

学前教育的国学礼仪课与节日活动也深受幼儿的喜爱,这是因为国学礼仪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授,符合幼儿对于“游戏”的喜爱;而节日活动是为幼儿提供强烈参与感的机会,能使幼儿与该节日进行较为直观的联系,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其热情度都非常高。

参考文献:

[1]杨秋,冉江雪.《幼儿园诵读经典教

学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20

[2]柴华编译.《弟子规》[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儿

童的道德判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

报》.1906.9

(作者系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国学学前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