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自掏腰包建社区书屋和文化胡同
2017-05-11网信山东
网信山东
全家合力建文化胡同
83岁的昌德松是一名退休教师,10多年前,他和老伴都退休在家,由于周边中小学比较集中,从2001年开始,老两口就创办了文化庭院和文化胡同,在粉刷后的墙上书写古今诗词、格言名句,绘制壁画等。许多学生每天经过胡同时,都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文化庭院长期对外开放,接待过数千名学生、家长。
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和女儿也是教育工作者,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好,孙女一直成绩优异,现从事法语翻译;外孙女学习刻苦,连续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昌德松家人一直都很支持老人的公益事业,儿女们利用节假日,帮助老人办起文化胡同。老人常说,全家人的支持让我很高兴,尤其是老伴儿张英,经常和他一起打理更新胡同内容,粉刷文化墙时,老伴帮他把稳凳子,递笔和颜料。在高处写字累得手臂抽筋,老伴儿就给他按摩、推拿。在实验中学教书的女儿帮助父亲在网上搜集宣传材料,完成一些校对文字、拍照、印刷等工作。在青岛第三中学教学的儿子,利用节假日时间,帮助父亲整理所需书籍、材料等。2012年,昌德松家庭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
胡同充满文化味儿
我们来到位于莱西市建华街的文化胡同,—进胡同,就看到几位老人正兴致勃勃地站在文化墙面前观看,嘴中还念念有词。上前观看,这是一块阐释中国梦的展板,上面用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梦的定义、目标、指定群体、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许多问题。
“我每天都过来转一转,散散步顺便学习学习!”73岁的张乐福乐呵呵地说,“别看我一把年纪了,脑袋一点都不糊涂,国家大事知道的不比年轻人少,不信你考考我,胡同里都有!”
继续向前,很多不同类别的板块映入眼帘:画风生动的保护环境连环画,用隶书书写的《居民安全防护守则》,还有“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就是成功”这样振奋人心的名言警句。
这些精彩杰作都出自83岁高龄老人昌德松之手。他创办文化胡同至今已经近20年,胡同里的内容,他会依据居民文化需要定期进行更新。“没有更新就成了‘死的東西了,居民们看腻了,也就得不到什么进步了。”昌德松说。
2008年,借助北京奥运会契机,昌德松将胡同打造成“奥运胡同”,向广大居民普及奥运知识,宣传奥运精神。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世博会,吕德松自费购买颜料,并查阅大量资料,办起了“世博长廊”宣传上海世博会,2014年,昌德松老人又把“中国梦”搬上了墙。
自掏两万办起免费书屋
“除了文化胡同外,几年前还办起了一个家庭小书屋,免费供周边的学生借阅。”昌德松介绍说,5年前,老人和儿友商量,想把自己的一些藏书拿出来,再拿出部分退休金购买一些图书,在家里办一个爱心书屋,让学生们免费学习。老人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老伴和儿女的赞同,大家不仅支持,还拿出资金帮助。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昌德松的家庭书屋正式办了起来。—开始,老人将自己上千册藏书整理出来,摆在一间小屋里,谁来都可以借阅。慢慢地,老人觉得现有藏书根本不够,就自掏腰包购买新书,几年间花去两万元退休金,免费供小区居民和学生借读。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摆满了历史、文学和少儿等各类书籍,每天都有居民和学生前来借阅,借读的“会员”也超过了两千。有的居民和学生受老人的影响,常常将自家的图书送到书屋,和大家一起分享,书屋目前已有藏书3000多册。为了方便社区居民阅读,昌德松还特意在小区设立了—个“流动报刊图书服务站”。这里的图书和报刊,每天都会更新,小区居民可随手借阅无需打招呼,看完后都会送回原处。几年来,前来借阅的居民、学生已无法统计,却一本书也没有丢过。为了加大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力度,书屋还准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合订本,发给社区家长代表。每当双休日忙不过来时,昌德松的老伴和儿女就一起帮着整理、归纳、办理借书、搬运宣传板等工作。
入选“最美家庭”获点赞
“2015年2月全国妇联启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后,昌德松一家的事迹感动了众人。”莱西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昌德松老人一家热心公益事业,在莱西市民中被传为佳话。这次在全国最美家庭寻找活动中,全国共有300户家庭入选候选家庭,昌德松一家作为青岛唯一的最美家庭代表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