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孙三代谱写沂蒙红嫂传奇

2017-05-11姚建王丹青

幸福家庭 2017年3期
关键词:红嫂托儿所跟党走

姚建+王丹青

“全家人听说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这个殊荣后都很激动,我的母亲已经104岁了,无法亲自到北京,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妈妈自己在北京的见闻,和老人家分享这一喜悦。”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的张淑贞家庭榜上有名,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采访时,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这样说。

张淑贞是百岁沂蒙红嫂,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也是沂蒙新红嫂于爱梅的母亲。抗日战争时期,她和婆婆王换于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担任两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发动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在张淑贞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特殊的照片,是老人与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等人的合影。“他们幼年时期曾经在我奶奶和妈妈创办的‘战时托儿所生活过,以前他们回来看望奶奶,都叫她‘妈妈。”于爱梅说。

据于爱梅回忆,奶奶王换于是他们家第一个“坚定跟党走”的人。1938年,50岁的王换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去世时,老人已是101岁高龄,县里还为她修建了纪念馆。

小时候,于爱梅就常听母亲给她讲述过去的故事。“陈若克1959年来到我家,与我奶奶母女相称。1941年11月日寇来扫荡时,陈若克已经有了8个月的身孕,奶奶想让她藏起来,但她坚决不同意。”在随部队突围时,陈若克因行动不便被捕,在狱中,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放日军刺死。

“一个月以后,陈若克烈士和女儿的遗体被秘密运出,奶奶看到已经血肉模糊的陈若克母女痛不欲生,如丧亲女,硬是变卖了家里的三亩半地,为她们母女置办了寿衣、棺木,将她们葬在了自家的菜地里。”

在于爱梅看来,正是在奶奶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下,母亲张淑贞也为革命后代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抗日战争时期,奶奶与母亲一起开办了“战时托儿所”,亲手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长达三年之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淑贞为了照看好“战时托儿所”里的革命后代,把刚出生的于爱梅的姐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却把自己的奶水喂给了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张淑贞告诉女儿,那个时候就算自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就这样,“战时托儿所”的38个孩子一个都没少,张淑贞和于爱梅的婶子却有4个孩子因营养不良夭折。

后来,张淑贞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在于爱梅的父辈中,有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党员,有4人参军参战,1名烈士。在这之后,张淑贞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入党时立下的誓言,只要身体允许,她就忙着做军鞋、纳鞋垫,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在于爱梅看来,母亲就是这样,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朴实传承着永远跟党走的家风,用善良诠释着一名红嫂的平凡和伟大。

受到奶奶和母亲的影响,2004年离开工作岗位的于爱梅也走上了拥军爱党的红嫂之路,她从母亲手里接过“红嫂的针”,成为一岩新时期红嫂。

在于爱梅的倡导下,“沂蒙红嫂协会”成立。于爱梅还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老红嫂,为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做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

“从2011年开始,我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做起了义务讲解员,义务做报告1000多场,向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讲述我奶奶、我母亲的故事。”于爱梅说,“我希望向大家传递一个红嫂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奶奶和母亲‘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精神感染和影响更多人。”

猜你喜欢

红嫂托儿所跟党走
乡村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忙托儿所(1949—1957)
高举队旗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
MRN幼儿园&托儿所
节日里的托儿所
毛泽东指导苏区开办托儿所
永远跟党走
学习十八大 永远跟党走
“红嫂”故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