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生态家庭”看校园欺凌

2017-05-10郑云杰

关键词:原生态长大校园

郑云杰

摘要:每每“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我们在指责教师管理失职,学校教育不作为的同时,是否想过欺凌者背后的家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家庭生长什么样的孩子。尤其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原生态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就是子女还没有走进婚姻的家庭。原生态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态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关键词:原生态家庭;校园欺凌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我们在指责教师管理失职,学校教育不作为的同时,是否想过欺凌者背后的家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每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我很好奇的是欺凌者有怎样的家庭?他们有怎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会成长出“欺凌者”?什么样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教养出“欺凌者”?

前些时候看到两篇文章“这些高考学霸告诉你: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竟然这样大”和“一张家庭教育表,价值连城”。看后深有感触,有感而发: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思考一下“原生态家庭”对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深层次的意义?

一、“原生态家庭”与人的成长关系解读

什么是原生态家庭?基本上,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 原生态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就是子女还没有走进婚姻的家庭。

原生态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在家庭中培养的管理情绪的能力和交往价值观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态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态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态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研究者对北大110名经济学双学位本科生调查发现,有73%的人认为对他们一生影响最重要的人是:父母。 这说明了父母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认知能力、价值观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在孩子身上,决定孩子的行为和发展方向。父母自身的局限性,甚至也容易限制住孩子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此道理。

二、“欺凌者群体”多存在家庭需要的缺失

需要是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反映了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他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有机体才可能得以健康成长,如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爱的需求,如果父母的亲子之爱没有使儿童得到满足,就会对儿童的个性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上受到阻碍,变得孤僻、不善交际等。

在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身上缺失了哪些需要才导致他们处在不平衡的状态呢?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一些特殊学生,他们几乎都是成绩不好,家庭环境也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背后几乎都是“问题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随迁借读、非父母监护、父母异地工作等等,的确是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问题父母。学生从问题父母那里不能满足的需要:陪伴互动的需要、尊重肯定的需要、赞美鼓励的需要、家庭学习指导的需要、心理倾诉的需要、生活照顾的需要等等。同时这些学生在班级中一般都是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班级集体的认同,归属感缺乏,他们往往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缺少被肯定和鼓励的需要。于是这些学生就从家庭和班级以外的地方寻找自己的需要。他们因为相互安慰、相互倾诉、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欣赏而相互影响,因为相互满足需要而相互亲近,这样在校内外有相同需要的学生便渐渐地走到了一起,这些“同病相怜”的人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欺凌者群体”。这一类学生在实施欺凌他人的过程中,满足了被他人关注,发泄不满、证明能力、优越于他人的需要。“欺凌者群体”就是通过这样极端的破坏他人的方式平衡自己成长的各种需要。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家庭生长什么样的孩子。尤其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三、“欺凌者群体”的原生态家庭特点分析

有研究发现“欺凌者”一般有:报复型、模仿追随型、投机取利型、自我实现型、防卫过渡型,那么每一种类型的欺凌者背后一定存在着其原生态家庭的相应特点。

1.报复型:与他人有冲突,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往往他的原生态家庭中,父母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多数以直接的、强势的、不宽容、情绪化、不换位、不礼让、不友善、偏激的,甚至暴力的方式。

2.模仿追随型: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保护自己,而產生欺侮同学的行为。这一类孩子的原生态家庭中,父母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多数以模仿的、表演的、张扬的、虚伪的、势力、世俗的等方式。

3.投机取利型: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这些孩子的原生态家庭中,父母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多数以不尊重、不平等、利己的、利益的、不付出、不劳动、物质的、享乐的、占有的,甚至是欺骗和不法强取等方式。

4.自我实现型:为了与众不同,实现自我满足,吸引大家的关注和目光。这些孩子的原生态家庭中,父母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多数以忽视他人、关注自己、表演表现、喜欢讨好、自私自利、爱出风头、在人之上等价值观。

5.防卫过渡型: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这些孩子的原生态家庭中,父母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多数以自卫的、不吃亏的、不损失的、怀疑他人、不信任的、提防他人、霸道的、敏感的等等。

我们时常从父母口中听到坏孩子的标签,殊不知,事实上父母们才是孩子“坏”习惯的始作俑者。孩童就像镜子,往往映照出父母本身的问题、或亲子之间关系的问题、或父母之间夫妻关系的问题,甚至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不够好的孩子,只有不够好的父母。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逞强好斗;

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在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在压制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极富逆反;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攻击逆反。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在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

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关心他人。

结束语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建议,将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学和婚前阶段。她表示,家庭教育是社会风气的基础,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对于幼教、家政、教育等相关专业设立必修课,其他所有专业则选修。

“如果用树的形象打比喻,那么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学生的成长是果。根深才能干壮,干壮才能枝繁,枝繁才能叶茂,叶茂才有果实。”这是今年两会中政协委员中的“网红”曹德旺的观点。教育、家庭成为了热点议题,曹德旺提出议案:“希望国家能立法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家长应该‘持证上岗”。他认为,只有家长受到科学的培训,才能提高子女家庭教育的质量。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请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关注孩子,关注自己,关注家庭教育的质量,这是保证我们与孩子生命质量的源泉!

猜你喜欢

原生态长大校园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快快长大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