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教学评价方法让音乐教学更具活力

2017-05-10李秀芬

关键词:学习过程情感评价

李秀芬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音乐课程评价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标准性原则,那么,具体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上,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该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关键词:情感;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评价

长期以来,由于音乐学科不参加统考,大多数音乐教师以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平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事实上,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考试,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准确的测评,而且能会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特征。

一、音乐学习情感的评价

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具有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有的学生乐感不好,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一般,但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情感应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如歌曲《小纸船的梦》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为AB乐段,A段旋律平稳,在中音区,力度中弱,学生用平稳,柔和的声音表现小纸船随波飘荡的韵律。B段旋律走向高音区,力度较强,使感情变得比较激动,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寄寓了孩子美好的憧憬。结束句大小三度色彩的变化,使音乐显得柔和、朦胧。歌声载着孩子的梦想,飘向远方,飞向未来。再按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将歌词的意境融入于教学中。也可进行“识谱”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可用多媒体的教学,学生直观感知音乐的内涵,达到声情并茂,神形兼备,情感交融的教学境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现音乐情感,用自己的歌声、乐声、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憧憬,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最终目的。学会歌曲后,让学生上前来表演唱,根据“情感”这一核心,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情感评价,最后评出“优秀、良好、继续努力”三个等级。

二、音乐学习过程的评价

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这里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过程,从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总体上与城镇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上不是很到位。作为音乐老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进行评价,是激励、唤醒、鼓舞还是埋怨?我选择前者。在音乐课中,我观察多数学生注重的是愉悦性。没有兴趣,谈何喜好!我在苦苦反思,我的个性开朗活泼,有时也挺幽默,学生经常被逗得开怀大笑,但他们为何却没有一种对音乐课完全自我投入呢?更让人不解的是总卸不下戒备的面具。如《祖国祖国多美丽》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大胆地、自信地、有表情地表演了一段新疆舞蹈,学生为之尽情地鼓掌、喝彩、着实让我感动。况且他们对新疆“移颈”的舞蹈动作充满好奇,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评点《祖国祖国多美丽》,使学生了解到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祖国祖国多美丽》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特点,节奏欢快,载歌载舞,从而加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让学生不限形式地创编《祖国祖国多美丽》, 这一下教室里“乱”了起来,学生们有唱有跳,有的在教室里寻找一切能发出声响的东西:报纸、玻璃瓶、圆珠笔、易拉罐、凳子、桌子为《祖国祖国多美丽》伴奏。全班同学快乐地体验着,沉浸在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之中。

三、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

音乐知识与技能是指《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经过学习应达到的演唱、演奏、识谱视唱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普通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發,适应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普通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都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没有独立的分科,因此,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评价应根据小学音乐的教育特点,综合演唱、演奏、读谱视唱、音乐欣赏等内容进行,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考核。

比如:选取一段欣赏过的乐曲主题让学生视唱后说出乐曲或作曲家,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听辩:你能听出老师在钢琴上弹的单音、旋律、音程、音阶吗?

演唱:你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一首歌曲吗?

欣赏:你能说出乐曲的名字、情绪及作者吗?

视唱:四至八小节的简单旋律。

特长:在同学们面前自信地表演一项特长。

以上内容用一课时完成后,给每位学生发放成绩卡片:

同学们在拿到这张成绩卡片后,一定会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欣喜,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 多元评价

1、考试评价

众所周知,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指令性课程范式将音乐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因此考试也是统一的预定性的。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总是一首歌加一张试卷,考试由老师一人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而多数学生都只是平庸者或失败者,事实上,学生因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在音乐表现上不能样样都突出。有的擅长演奏,却不喜欢唱歌,有些喜爱唱歌,却不会舞蹈。一个人声带不好,学声乐就有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考试的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多元化、个性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是长时间的、逐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但平时对学生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尽可能通过观察、提问、阶段抽测,实施日常形成性

评价。

3、特长评价

特长评价,在开学初就确定一些项目:唱歌、演奏、舞蹈、作曲、表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到期末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测试,这种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艺的展示,也促进学生平时的努力,争取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使不同爱好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学生也乐于接受。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快乐参与”为主线,以“班级音乐会”为载体,学生的吹、拉、弹、唱等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把写心得体会融入音乐教学,每学期让学生交一篇学音乐的体会文章。学生上交的文章内容比较广泛,有的谈对音乐艺术的认识,有的谈音乐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有的谈自己为何喜欢上音乐课,有的谈音乐对校园生活的作用,有的谈自己喜欢的音乐等。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要以描述性、鼓励性语言为主,尊重学生纵向的发展,音乐等级要适度放宽,避免教师片面的主观评价。实际上,我每学期都为学生写一段音乐评语,这样做比

音乐等级的一个字“优”“良”要更具体、更亲切、更人性化。

五、研究的结果

通过几学期的音乐教学评价实践,取得以下成绩

1、我对四年级的两个班进行审美态度调查,学生喜爱音乐的人数成倍增长。

2、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淡化了学生的考试心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

3、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表现的能力。

4、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樂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扬长避短,满足表演欲,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总之,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们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了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为学生发展为本,从而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朱智贤著.

[3]《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4]《儿童音乐》期刊.

猜你喜欢

学习过程情感评价
情感
台上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