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017-05-10周建勋
周建勋
摘要: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观念和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孩子们学业上的竞争压力、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教师强加给的负担,造成了他们心理变形或扭曲,出现了一起起不该发生的、令人痛心的违法犯罪以及人身伤害事故。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笔者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以期给中小学生创造一个更好成长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心理教育;新活力;困境;解决办法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面对的困难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怀北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集小学、初中为一体,在多年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剖析发生在我校学生中的一个个案例,我深切的体会到中小学阶段是人类成长首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价值观会在老师和家长的影响下初步形成,对以后的人生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对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严重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都及不上一个健康的心理,否则这个人必定是一个失败的人,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何谈核心素养!所以全社会必需都要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视为中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塑造中小学生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完善他们的人格缺陷,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在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当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困难
受中国国情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今绝大多数少年儿童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家庭条件的改善,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孩子们身心存在诸多问题。
(1)中小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中小学生在成长之初,人格的发展并不健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很多的事情不能做到正确的分辨其好坏是非,他们不能正确的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诱惑,容易误入歧途,给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极易作出一些不正常的行為,倘若对他们的这些弱点处理的不恰当,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其中包括了产生心理障碍,品德出现问题,甚至是患上多动症。
(2)中小学生的认知不成熟。中小学生的社会见识毕竟不成熟,对于一些事情的认识是片面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倘若不存在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错误的片面认知,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潜在的隐患,在未来发展上,会对他们的人生选择造成重要的影响。
由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阻碍,倘若想要正确的处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要正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旧的教育教学制度下,不能很好的处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入新的活力,突破心理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二、如何突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困难
面对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尽快的想出解决的办法,克服目前需要面对的障碍,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全面的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1.加快编写适合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材体系
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一部分学校基本上没有拥有一套真正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教材,很多学校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种各样,基本由学校自主订购,而没有经过中央或当地教育部门审定,其教材内容并不能真正适用于学生。另一方面,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经济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因此,必须加快落实相关教材体系编写工作。这种教材体系的编写应注意两点:第一,根据小学和中学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从小学到中学教材内容的区别和衔接。按照一般规律,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趋于稳定,但其意志力较差,在思考问题时仍需要及时的指引,更需要别人积极的评价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中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也有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具象转为抽象,情绪情感由强烈与温和并存转向延缓,人格中的自我意识极大增强,出现了自治需求。中小学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变化都应该在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特点“对症下药”,根据变化调节过渡。第二,编写适合不同地区中小学学生的教材体系,注意各个地区学生的普遍特征。这一点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中小学学生和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城市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地区,且多为独生子女,所以他们普遍体现出过分关注自我,自负骄傲,但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的特征;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父母多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因此学生绝大多数都为留守儿童。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且不善与人沟通等等。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在第一点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不同地区学生的教材。一切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真正落实一套有效的心理将康教育教材体系。
2.建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来都有一份详尽完整的评估体系,但心理健康教育却始终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评估导向体系,这使得我们在尚未摆脱应试教育传统的情况下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学校虽然也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表,但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因为要参评优质学校临时填写的评价数据。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建立一个恰当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导向体系。那么如何使这个体系恰当有效呢?第一,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在学生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中的地位。既然心理健康对于中小学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此重要,那么抛开其他评价因素的现有地位,心理健康教育都应当成为学生素质评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份素质教育评价量表,将各个评价指标及内容罗列出来,适当减少学生成绩指标所占比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的比重。第二,可以建立一套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这样做更能够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第三,要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真正落到实处,更需要将其普遍化,常规化。现在的中小学之所以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很大原因是由于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一些类似于应试教育的硬性指标还没有落实。所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就顺其自然,放任学生的心理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教育部门首先应当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再制定一系列的工作内容,评价体系及奖惩制度等。使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进行。
3.学校应该加大师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事业对于我国国民来说是一件新型的事业,我国对于心理事业的重视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我国从事心理事业的教师并不是很多,为了更好的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局需要加紧的培训出一批优秀的教师来从事心理行业的教学,培训处优秀的师资力量,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教师加强与小学生的交流,加强培养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4.教师应该确实的走入学生的心理,积极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的处理问题
在中小学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学校,与教师的接触时间是最长的,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与他们进行交流,用他们可以了解的语言与之交流,了解其的内心世界,将关爱带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学生可以在充满正确价值观的世界中健康的成长。
5.各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可以开发和挖掘,老师要准确抓住这些教育点,与学生产生“共情”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育创新意识,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
6.学校应该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學生的心理状况不能时时刻刻的反应到家长和教师的面前,故此,教师和家长不能及时的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了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得教师像一个朋友一样与孩子们交流,解决他们目前出现的状况,耐心的启发学生的人格,消除他们还尚未成形的人格障碍,帮助他们能够在正常的、健康的环境下成长,获得健全的人格。
三、结束语
近年来,经常听闻一些青少年因心理障碍而作出犯罪行为的事件,令人痛心,痛定思痛,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而学生在人格健全的发展上本就存在着缺陷,容易在人格上出现偏差,导致小学生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我国教育业需要对未成年也就是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发展健全的人格,获取知识,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刘维良 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2]<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实用心理辅导丛书> 吴增强 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陈家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34.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郑日昌.刘视湘.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