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乡建筑特色为载体,构建诗意的美术教学
2017-05-10李光平
李光平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中心学校)
摘 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家乡古建筑特色资源,为美术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构建诗意的美术教学。
关键词:古建筑;造型;精致;韵律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的家乡三河,现已是国家级5A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虽居皖中,但独有江南水乡的特色,镇内粉墙、青瓦、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好一幅水墨画。家乡经常有美术院校的学生来写生,家乡这份特有的资源也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好场所,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份滋养品。
一、以家乡古建筑造型为依托,构建美术教学的造型之美
造型艺术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的家乡,便有“古桥、古民居、古庙会、古圩、古楼、古河、古城墙、古街”等“八古”,其中古桥和古民居更是遍布全镇。三河的桥形态各异、独具匠心。三条河上,大大小小横跨12座桥,独孔、双孔、多孔,圆孔、方孔、椭圆,亭桥、廊桥、拱桥,木桥、石桥、水泥桥。穿城而过的小南河上百米一桥,桥桥不同,可谓造型多样。笔者在进行美术课教学时,特别注重对家乡这些古建筑造型资源的挖掘,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为美术教学服务,让学生从眼前的实物入手,从熟悉的地方下手,物在学生眼前,感知方便,印入脑中,学习便无压力。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剪剪撕撕贴贴画画”一课中,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运用课堂上学过的操作方法,做一幅“桥”的剪贴画,这个作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于家乡有桥,学生不光天天都看到,更是时时从脚下踏过,心中有物,做起来就不是很难,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得还是不错的。加上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作品内容较丰富,形状雷同的不多,这说明虽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大家还是有追求美的想法,讲究造型的变化。综观平时教学,笔者基本上还是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形”“漂亮的建筑”“雄伟的塔”“家乡的古塔”“巧用对称形”“美术中的比例”等课时,尽管学生平时都生活在镇中,对家乡的景物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还是提前安排学生带着目的进一步去观察特定的建筑物,熟悉该建筑物的特征细节,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多次练习,学生对物体造型的把握能力提高了不少,心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美术素材。
二、以家乡古建筑群体为依托,构建美术教学的精致之美
家乡的古建筑群体太多,上文所说有“八古”,单就“古民居”这一类,就能让我们充分领略到艺术的精致之美,那些小瓦、马头墙错落有致,回廊,花格窗,徽派木雕,石雕,砖雕,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无论是木雕、石雕、砖雕,件件做工精致,令人感叹!学生看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自是赞赏不已,无疑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提高了对美术作品实用性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时,往往正是抓住了艺术对学生心理的震撼力来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雕塑之美”“发现老房子的美”“装饰柱”等课时采取了组织学生到相关建筑物跟前现场观看、老师讲解等有关方法,让学生熟知相关物件,了解来历、做工、式样、材料、用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思考、体会,去体验美术艺术作品的精致之美,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体会创造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上进精神。
三、以家乡古建筑风格为依托,构建美术教学的韵律之美
众所周知,徽派建筑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这对于我们的美术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一幅好的美术作品需要的正是风格独特,讲究韵味,富有意境,而这些东西教师要想让学生明白,单靠老师的一张嘴讲是做不到的,学生难以体会到。而现在有了现成的作品摆放在那里,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去慢慢地认知、体会、理解,可以从身边的亲人、周边邻里甚或导游那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比老师单调地讲解灌输成功几率不知要高多少倍。笔者在教学“建筑艺术的美”“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等课时,即是让学生从了解家乡的建筑风格入手,引领学生感受家乡建筑风格之美,从而体验建筑艺术韵律美、意境美、黑白搭配的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祖国。
总之,家乡的古建筑资源对于我们的美术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份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去挖掘,更要认真地从中吸取营养,发扬光大,无愧于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濮桂英.浅谈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