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与社区开展文化艺术共建的实践模式探讨

2017-05-10韩芳勤

速读·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社区

韩芳勤

摘要:高校与社区开展文化艺术共建是新时期社区建设一项有效举措,也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发展,是一项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工作,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实践背景,分析了共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了“链环式”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校;社区;文化艺术共建

在我国城镇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社区文化艺术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具有资源整合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进作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文化艺术资源相对集中,软硬件较之地方丰富,具有建设经验,如何有效地将二者资源整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国内外相关实践背景阐述

目前高校服务社会主题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各高校都有开展,形式上主要有高校服务社区体育改革,以辽宁锦州师专、云南昭通师专、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宿迁学院、河北大学等高校试验最早且形成了可推广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共建试验方面尝试的高校数量最多,全国高校基本都有参与,以扬州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西安医学院、厦门大学、河北工程技术高专、湖南科技技术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的最为行之有效;高校服务农村社区综合试验在以华北电力大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重点开展,已初步形成推广模式;高校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方面,全国多地高校着重开展,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开展较为正规;烟台大学等高校还特别注重开展对社区弱势群体关注,已形成先进经验。其他服务社区领域各高校开展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尤其是高校艺术资源服务社区项目,目前仅广西玉林师范在此方面有较为深入的实践,但该高校的实践重点是尝试通过服务社区实现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公益性服务概念不深。

国外高校类似的服务以美、加、日、德等西方发达國家最为完善。美国是世界范围内高校服务社区的标杆,以普渡大学1995年启动的一项以服务学习理念为依托的工程教育改革最为闻名,推广至全美,目前社区学院在此项的实践最具参考价值,其形成的“服务应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威斯康星大学范海斯语)已成为美式高校社区服务的宗旨,在此基础上,美国高校的良好运行机制与其“无边界大学”概念颇受模仿。加拿大、日本、欧盟国家高校首次概念影响实践尝试较多,具备丰富经验,可资利用。

二、可行性、有效性论证

1.可行性

高校的人力资源、文化氛围及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服务功能为高校与社区开展文化艺术共建可行性奠定了基石。一方面,一所学科类别较为齐全的高校,其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可以根据社区文化建设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智力支持。同时高校相对完备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也为共建活动创造了场地资源条件。另一方面,现代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活动日益成熟,学生们有着很好的社会实践基础和志愿服务能力。第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是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学校有着与社区共建,为社会服务的主动意愿。

2.有效性

高校文化艺术资源的社会化可以很好地补充城镇社区资源缺口,将硬件资源开放并向社区输出专业艺术人才,可以有效帮助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其长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向促进高校文化走出密闭空间,融入到地方文化中。可以说,高校资源社会化的过程就是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循环过程,可以有效促进两者的共同繁荣。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高校参与社区文化艺术建设的效果还与社区居民对高校的认同感相关。在双方进行共建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共同归属感可以得到培养,而此种归属感正是实现有效性的突出保证。这也给我们实践者以启示,高校与社区的文化艺术共建要着力模糊化边界概念,以利共同身份的认同。

三、实践方案的“链环式”实施策略

高校与社区开展文化艺术共建,要特别注重社区的“多样性”问题。此类问题在高校中较少涉及,因为高校的学生群体从年龄层次到兴趣爱好上有着较为明显的趋同性,但在社区中,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居民分成不同的年龄群体、不同的职业群体等,他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取向差异悬殊,因此需要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艺需求,再综合考虑社区文化艺术建设的阶段性要求,我们倡导建立一种“链环式”推进的实施策略:

1.建立个体志愿者与个体社区居民的联系

个体是社区和高校的最小单位,他们之间的联系灵活且易于调整,文化艺术共建可以此开始,涉及资源较少,方案易于操作,在此层面上开展文化艺术共建,可以促进高校文化实践个体与有文艺需求的居民进行对接与帮扶。例如:实践实施方案可以通过前期的社区海报宣传,为社区居民普及艺术知识,随后在有需求的社区居民家庭开展艺术类义务家教,从而为后期实践建立基础参与群体。

2.高校院系团组织与文化艺术社团进社区开展服务

实践中,高校院系团组织与文化艺术社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实践的主导角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各自的艺术专业领域与软硬件优势,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群体成员需求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开办画展,开设手工剪纸课程,担任老年健身舞蹈队教练,组织社区合唱队等专业任务。在实践期内,通过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文化艺术站的方式,把学生和社区居民全部动员起来,有效地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一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个体志愿者,而是组织志愿者的高校院系团组织与文化艺术社团,团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推进高校与社区的深度合作

在前期实践合作基础上,社区居民已与高校具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可进一步推进了高校与社区的深度合作。在实践中结合社区的文化艺术需求和居民生活习惯,共享资源,制定了长期的“共建路线图”,在共建时间、内容等方面与社区协调一致,然后再行分配任务至各团总支、文艺社团,从而确保共建的思路统一、实施有效、进展顺利。

四、结语

高校与社区开展文化艺术共建是新时期社区建设一项有效举措,也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发展,是一项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工作。虽然其还存在着双方人力协调沟通不足、学生参与审批程序行政化、活动开展经费保障困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但仍应看到共建实践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应进一步探索良性实践模式,有效利用高校资源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同时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目标。

猜你喜欢

高校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