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2017-05-10王祥熙

速读·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小学榜样德育教育

王祥熙

摘要: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德”,关键在“育”,德育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德”与“育”的有机结合,实则“德”亦是“道”,“育”亦是“器”。只有“道”、“器”结合,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德育教育育人的目的,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榜样的力量无疑为利“器”。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途径;榜样

古今中外,教育对人的培养是人类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等哲人就开始了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在他的“助产术”层层追问之下,使人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柏拉图则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塑造“理想国”的一样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音乐对人有非常大的作用,通过音乐的感化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进化。在我国古代,孔子认为教育应师法圣贤,目的是塑造“仁人”。为了塑造“仁人”,在我国古代形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等流派之争,他们争论主要焦点在外在的学习与内在的修为加强人的德性。

在今天来看,教育的途径、手段是多元,而且只有多种途径相结合才能培养全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被摆在首要位置,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笔者认为,强化榜样的力量,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德”和德育的内涵

“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其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尽管“德”有时间、地域、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内涵不同。但它所反映的一定是这个或那个历史时期特定产物,是这个或者那个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所认可的准绳,也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低底线。

德育教育是一个社会教育的中流砥柱,它反应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层度的重要部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施教者应该有“德”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者具有符合时代“德性”,使之成为这个时代有用的人。在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德育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立志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一切。如何让受教者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施教者本身必须一个身体力行的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他是一切社会的生产要素的总和”。也就是说,我们施教者、受教者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是一张白纸,总是要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那么,如何屏蔽心中邪念、贪欲呢?笔者认为学习榜样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哈尔滨最美教师张莉莉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给我们树立了作为施教者应有的师德——在灾难到来之时勇于保护自己的学生,而不是做“范跑跑”一样的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和重要的,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同样重要。在生死抉择的瞬间,毅然与死神展开搏斗,视死如归的勇气,它体现“德”的镌刻与神圣,体现“德”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大爱。

盲人女教师刘芳失明十载,孜孜不倦从事自己心爱的职业,她干出比一般正常教师还突出的业绩。是什么能让刘芳老师如此坚强呢,笔者认为是她心中有“德”。首先,“德”是珍爱生命的应有之义,而且有“德”的人比其他人更懂生命神圣,因此,她失明的状况下没有放弃自己,这为她继续奉献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其次,坚忍不拔也是“德”的重要内涵,在刘芳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她在逆境中前行重要力量,试想缺少这种品质的人能走多远……最后,乐观是“德”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刘芳老师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阳光、乐观、勇敢的面对挫折。

因此,我们德育教育的中首先要思考自己做得怎么样,面对榜样这面镜子,这座灯塔自己做得怎样?孔子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我们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东西是有榜样的作用,如对学生一句暖暖的问候、鼓励的微笑、拾起地上一张废纸如是等等。

综上,不管是张莉莉老师在生死抉择的瞬间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还是刘芳老师百折不饶勇敢面对挫折,虽然她自己看不见,但她的心却无比的干净明亮。他们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她们的学生、同行以及社会树立了榜样、典范。我们说榜样是灯塔,它照亮一颗颗浮尘的灯塔。

三、利用榜样让受教者获“德”

榜样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了“模仿说”,他说“模仿出于人的天性,就像孩子一出生就会吮吸母乳一样源于人的本能”。孔子有过类似的主张,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仁人就必须学习圣贤,师法上古。无论是“模仿”还是师法上古,说到底就是需要有一个模仿的对象,离开这对象便无从着手。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榜样的作用,收集生活中榜样人物、事件,使受教者有一个模仿的对象。

在教学活动中,施教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围绕目的选取合适的榜样对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进行“孝”的主题教育时,首先可以利用“最美孝心少年”的事例,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让学生了解不同个例的共性——孝。这些感人至深的事例可以激发孩子的共鸣,然后诱导孩子打开心扉,叙说父母、长辈对自己的辛苦付出與无微不至的爱。最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打算,你将用什么样的来反哺父母,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孝的教育。

榜样是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有了这种对象,施之以合适的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榜样的选择必须注重生活实际,符合时代特点。选择合适的榜样对象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认真把握“德”的时代内涵,脱离时代特点的榜样不可取。二是注意德育的民族内涵。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对“德”内涵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三是注意德育地域差异,由于地域不同,受民族风俗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对“德”规范的差异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具有符合时代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任。加强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己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培养出符合时代特点又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社会的召唤,加强榜样教育,树立榜样的力量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中小学榜样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