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阜蒙县耕地轮作可行性办法
2017-05-10杨阳
杨阳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1]。然而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多重挑战,我国用全球8%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但同时化肥消耗量占全球35%,粮食生产带来的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2-3]。阜蒙县是辽宁省的产粮大县,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在长期的农业种植过程中,由于农作物品单一,连续多年种植,导致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基于此,阜蒙县最近几年积极探索耕地轮作和休耕制度,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阜蒙县耕地轮作可行性办法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 阜蒙县 耕地轮作 可行性办法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59-01
由于近年玉米亩均效益相对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连续重茬种植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出现农作病虫害加剧、产量低而不稳、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虽然出于对土壤条件、作物生理习性等多方面考虑,部分农民会自发地进行耕地轮作,但轮作面积十分有限。为切实改善重茬种植这一不利局面,“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站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施了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等一批重点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进耕地轮作,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杂粮、薯类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
1 阜蒙县耕地轮作可行性办法分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农牧交错区,总面积62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8万亩,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受农民耕作习惯、单产、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我县农作物种植结构趋于稳定,形成了以玉米、花生为主,兼有杂粮、豆类、薯类、裸地蔬菜、苜蓿、青贮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的农业生产格局,其中玉米、花生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300万亩、130万亩左右。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为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农业结构调整试点县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着力提高耕地轮作面积。目前我县已完成耕地轮作60万亩,其中组织引导21万亩,农民自发39万亩。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1.1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合理轮作例如,2013年7月创办的“庆年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走上了土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和耕地轮作,为全村各项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该农场种植特色农作物1.7万亩(其中汉麻7000亩、花生3000亩、葵花3000亩、豇小绿豆谷子2000亩、地瓜1000亩、烤烟1000亩),玉米4500亩、设施农业3500亩、果树1000亩。另有3000亩林地、种植林下苦参。同时,庆年家庭农场还建有薯类加工厂,生产土豆粉、地瓜粉。各类农作物预计可实现产值7700万元。
1.2 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
通过给予特色作物种植补助,支持农民在原玉米种植地块,发展大豆、薯类、花生、杂粮、汉麻等特色种植,进而实现轮作。按照“谁轮作谁受益”的原则,以每年每亩150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支持生产主体开展轮作试点。允许试点地区在平均补助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试点乡镇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对农户实施轮作效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实行保基本、重实效的补助发放制度。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承担轮作任务的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给予必要补助,稳定轮作试点种植收入。
1.3 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产业项目发展规模化特色作物种植[4]。同时,推进粮改饲试点,以养带种,支持养殖户开展苜蓿、青贮玉米、豆类作物种植。依托鲁花、维远等域内大型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大豆、向日葵、油用牡丹等油料作物种植,实现大豆、向日葵、油用牡丹与玉米轮作。依托全县畜牧大县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肉驴等规模化养殖,支持规模养殖户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实现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与玉米轮作。
2 保障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明确实施单位,细化具体措施。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农发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水利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畜牧局、农机局、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建立耕地轮作试点协调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轮作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我县试点工作。
2.2 强化指导服务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把耕地轮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作物制定耕地轮作技术模式和具体方案,做到科学轮作。要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落实好轮作的关键技术,组织参与试点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现场观摩,相互交流,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根据轮作需要及早落实替代种植作物种子,做好机具改装配套。
2.3 加强督促检查
要建立县统筹、乡监管、村落实的轮作監督机制,建立档案、精准试点。试点任务要及时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耕地轮作试点开展督促检查,重点检查任务和资金落实情况。利用遥感技术对试点情况进行监测,重点加强土地利用情况动态监测。对未落实轮作任务的农户,要及时收回补助;对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杨祥田,周翠,李建辉,李伟龙,林俊. 不同轮作方式下大棚草莓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2)
[2] 孙健,杨新琴. 农作制度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J]. 浙江农业科学. 2006(04)
[3] 熊云明,黄国勤,王淑彬,刘隆旺. 稻田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04)
[4] 杜永林,杨洪建. 江苏作物免少耕栽培技术发展探讨[J]. 耕作与栽培.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