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7-05-10姚德怀

速读·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气球个数情境

姚德怀

美国著名科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題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问题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问题的设计,掌握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应不同于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它不是对数学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能靠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解决,它是数学知识的升华,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3米,一个身高1.5米,一点也不懂游泳的小孩,如果掉在这个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

这个问题就不是例题的简单模仿,不能光凭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要对平均数的概念要有深刻的理解。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去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水深1.3米”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是单纯的计算无法解决的,只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大气”些,这样才能给不同的学生留有充分思考、想象的余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设计问题,要重视情境运用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设计问题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自然生成,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例。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32开的白纸,让同学们用直尺量出这张纸的长和宽。(学生很快量出,并能正确回答)然后问:请大家量出这张纸的厚度。(学生量来量去量不出来,由此展开探究。)

这个问题设计就重视了学生情境的运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呈现一个问题,并与数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可以几张或十几张或几十张纸叠在一起来量,然后求出一张纸的厚度,自然而然地引出归一问题。

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恰当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串联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思维。

三、设计问题,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如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年、月、日”的闰年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小明的爸爸今年(2012年)过第10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爸爸今年几岁?”当学生回答10岁时,再问:“可能吗”引导学生思考。矛盾产生,导入新课。

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益,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问之后的反馈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后,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继续追问,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促进学生对其答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四、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

设计问题应典型,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全面触及知识的纵横,使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大大精缩,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例如三年级教学“倍的认识”,认识了倍的概念之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按照4个红气球、2个绿气球、1个黄气球的顺序摆下去。

分几层提问:

第一层:红气球的个数是绿气球个数的()倍,绿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个数的()倍;红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个数的()倍。(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倍数知识找到倍数。)

第二层:已经准备了8个绿气球,学校还应准备多少个红气球和多少个黄气球?(促进学生灵活的运用倍数知识,进一步探究,比较灵活地根据倍数关系解答问题。)

第三层:第26个气球的颜色是什么?第98个呢?(让学生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答。)

第四层:现学校按上面的顺序共摆了45个气球,红、绿、黄气球各有几个?(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灵活地解答问题。)

一个大问题分层次的展开提出四个小问题,多个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并使已有的知识得到沟通,精缩了训练内容,适应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便于记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五、设计问题,要有实效性

课堂上,教师所提问题的措辞应精练,目标指向应明确具体而集中,因为问题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关系着学生思维方向的定位,将影响师生双方交流的流畅程度,影响学生能否回答问题及其回答所达到的高度水平。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用加法计算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学生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指向不明确,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师发问的用意,也就不知道到底从哪个角度去回答,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才能引发学生对“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探究。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要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干脆利落,问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除了应注意以上几个方面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巩固,不应一味求难,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应以及会遇到的困难,正确处理“宽泛”与“具体”、“次要”与“核心”、“师问”与“生问”的关系,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让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气球个数情境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找气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