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环境调查
2017-05-10杜世梅
杜世梅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
摘 要: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我校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客观环境较恶劣、主观环境不和谐两个方面。对调查结果和分析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客观环境
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地带,流动人口子女过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关系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掌握这些流动花朵的生活现状是做好其教育工作的基础。经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一、客观环境较恶劣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流动人口能够在当地买房的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采取租房居住。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在城市民工聚居区,以及分散的工厂角落等,常常十几或二十平方米的房里住着一家老小,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在我们走访的几个流动人口子女家庭中,我们发现住房白天是经营场所(棋牌室或杂货店),晚上就成了睡觉和休息的地方。在狭窄的房间中孩子很难有基本的学习空间,通常是凑合着找个角落完成作业,因此作业本上常常油迹斑斑。记得我们去王××家做家访,家里甚至没有多余的地方来摆凳子,几个人站在地上,转个身都难。看到这,我便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每天复习功课的情景,估计房间里仅有的一张桌子会兼顾起课桌和饭桌的双重作用。可想而知,在这种生活状况下,家长首先考虑的不是孩子的家庭教育、亲子的沟通,而是该如何养家糊口、付租金等实际问题。有的孩子家中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调查显示,70%的城市孩子表示“经常购买”课外书籍,而流动人口子女中只有2%这样回答;流动人口子女没有参加过任何兴趣班的比例占90%,而城市孩子只有20%没有参加,这又进一步造成他们与城市孩子交流时的“知识鸿沟”。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这无关贫富。即使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孩子们也可以找到乐子。年级较小的孩子在狭窄喧闹的小巷中嬉戏打闹,在门前的瓦砾废墟中玩“过家家”,年纪稍大的高年级孩子,则把娱乐场所锁定在网吧。流动人口子女的居住环境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在这种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沾染不好的社会习气。
二、主观环境不和谐
1.父母文化水平偏低
布劳、邓肯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指导和帮助程度,间接影响孩子的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就。文化教育水平高的父母较之水平低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无论从教育思想、方法、能力水平方面,还是从客观的教育物质、精神投入上都有很明显的优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流动人口子女父母双方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最高,受过高层次教育的较少,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几乎没有,且仍有一定比例的文盲或半文盲。据简单的数据统计,在我所带的一年级的这个班级,有60%的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文化水准在初中水平,有好几个家长竟属于小学阶段,填写信息,要班主任或者是自己的孩子代笔。试想这样文化水准的家长,能否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调查的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他们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多为当地人不愿干的脏、累、重的工作,比如卖菜、卖小商品、装修、收废品、保洁等一年到头为家庭生计操心,对子女的要求就是不闹事,成绩好。
2.家庭教育行为不科学
调查显示,流动家庭教育行为主要呈现出放任、专制、溺爱的特点,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基本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流动人口受到原来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在与子女发生分歧时,他们往往不是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而是采取粗暴的手段进行压制。有少数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较好,有些开办了工厂,或者自己就是包工头,本来可以将足够的经费投资到子女的教育上,然而,由于事业繁忙,很多家长从内心上感觉对孩子有歉疚,因此在物质上极大地满足他们,将对孩子的关爱变成了溺爱。无论哪种,对子女的教育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有些家长因为要为生计奔波,天天早出晚归,和孩子没有交流的机会;有的是只看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一差就发火;有的家长索性让老师全权代理……这些情况都说明家长教育态度和动机有失妥当。
一线教育的实际经验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老师的教育工作会事半功倍。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残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身为老师,我们及学校在不断地努力,努力用更多的沟通和具体行动来帮助流动家长理解、认知,甚至是感动,争取让这些流动的花儿们也能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呵护。
参考文献:
[1]朱靈媛.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学园,2014(14):199-200.
[2]万贤鑫,李逸君.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差异性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3(5):27,34.
注: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06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