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
2017-05-10黄一钦
黄一钦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关键词: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策略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学情境 (teaching scenarios; teaching situation manifestation; education situation)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1.情境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单单的习得书本上的知识,知识在模仿,这些知识被用来解决只限于试卷上的问题和课本作业。然而,创设有效地课堂教学情境会使得课本上的内容更加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更能及其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更加能联系背景,联系生活,真正做到有意义的学习。
2.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谓的“情境”都是已经被预设好的,目的性都一样, 然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
3.情境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都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没有热情,没有想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会激发好奇心,有了学习的动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在新课导入阶段创设情境
(1)直观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受着许多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影响。揭露这些条件与感知效果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对于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对教学工作有着重大意义。[2]在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十个核心概念,其中“几何直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直观教学正确地运用感知规律,能有效地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通过直观教学,学生能很快掌握学习知识,
(2)游戏情境
数学课程本身是一名文比较乏味的课程,大多数都是几何、数字等,对于学生来讲,很烦躁,很无聊,因此就该创设比较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激情。学生在良好的游戏情境中,习得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故事情境
有人说:“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良久不忘。这些小故事,有知识性、趣味性、把学生吸引进去,借助故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4)生活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知识在身边,产生熟悉感,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4]”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出示图片:小明每天上学有三条路,走哪条路最近呢?学生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中间哪条路最短。教师发文: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操作,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奥秘。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初步思考,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5)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对问题有兴趣,才会有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小学课堂中,很多时候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两头都栽的植树问题[4]”时,我先讲解手指中的“空”也就是“间隔数”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出现情况有三种:①100÷5+1=21(棵)②100÷5+2=22(棵)③100÷5-1=19(棵)得出共识: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学生进行猜想,接着学生画图列表格,进行简单的验证,发现两端都要栽的规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比间隔数多1。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学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后面的新课扫除障碍。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把问题抛给学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
2.在课中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从而使产生认知冲突,把孩子们引入自主的探究体验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主动的进行知识意义的获得,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即从具体走向思维。
3.在练习提高、小结中也该设置情境
每节课小结的时候,也应该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这样更能增加整节课的内容。学生经历过这些,更会期待接下来的每一节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会感到会枯燥,很乏味。
总之,充满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课堂,是充满生命色彩的课堂。教学应重视创设情景,适时积极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在情景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究,在情境中学的知识,并且应用知识去体验数学的神奇。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就象调味品,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摸索、研究。它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薛颖.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J].小学数学教育,2007(4)[J]
[3]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4]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書.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