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观察思维训练

2017-05-10吴楠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观察写作教学

【摘要】在语文写作教学思维训练中,观察思维训练亦很重要。以观察思维训练为着眼点,从层级观察思维训练、多角度观察思维训练、情境体验观察思维训练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尝试为写作教学思维训练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观察;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写作思维”一词越发得到了教育專家及一线教师的重视。写作,作为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一旦离开了思维本身,便成为无源之水。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尤为必要。本文主要针对写作教学的观察思维训练,从层级观察思维训练、多角度观察思维训练、情境体验观察思维训练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层级观察思维训练

观察相同的事物或景物,不同的人透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层级观察训练法主要强调在观察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层次和序列进行观察。透过观察,可以得到关于事物、景物的层次性特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脑海中所得到的关于事物、景物的层次性特征付诸笔端,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层级观察训练呢?很多大家的文学作品,在景物描写上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我们可以透过分析这些大家的文学作品,去学习如何观察景物,使得写出来的作品具有层次性。我们不妨先走进大家有关写景的文学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来观察并描写景物的,从而写出富有层次感的文章来。透过对写景文段的细致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层级观察训练的方法。

《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描写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课本上这段文字如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整体解读上,我们会看到,作者朱自清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荷韵与流水五方面描写荷,这便给读者一个完整的荷的形象,在语言上稍加修饰,便成了一篇美文。

而在具体描写上,由荷叶—荷花—荷香—荷韵—流水又符合我们的观感。试想一下,当我们漫步在荷塘边上,面对如此众多的荷,紧凑地挨在一起,首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荷的叶子,紧接着透过叶子会看到亭亭的荷花。这时候,似乎又闻到了缕缕荷香。这个时断时续,所嗅到的缕缕荷香又该怎么去描述呢?直接描写又未免有些乏味,表现不出来那样的感觉,不妨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而听得见,时而听不见,正像这荷香般,断断续续,如丝如缕。这便宛然增添了韵味性,让读者细细把玩和体会。

到了这里,我们又会发现:对荷叶、荷花的描写皆属于静态描写,对荷香的描写算作是动态的描写吧。可只写这些,又未免过于单一。荷塘里的荷花不能时刻都是静态的呀,静态的荷花如此,那动态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子呢?紧接着作者便对动态的荷花展开描写。微风吹过,荷叶与荷花有一刹那间的颤动,然后这颤动就像电波一般,霎时传过整个荷塘,形成一道道的波痕。最后作者以流水相衬,更显荷叶的风致。

通过对这个段落的分析,不难得出:在横向上,作者朱自清先生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荷韵与流水五方面描写荷,这便给读者一个完整的荷的形象;在纵向上又对每一个层次展开细致的描写。有静景,有动景。有远眺,也有近观。没有全方位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来这样的美文的。

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对这些写景较好的段落应该仔细分析,从中学习观察的着眼点,观察的层次性。

二、多角度观察思维训练

多角度观察思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审题立意上,一方面表现在观察景物的角度上。

我们首先看审题立意的观察和思考。中高考作文中,图画作文所占比重越发增大。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作文是一则漫画材料。作文要求如下: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漫画大体内容是这样的:两个孩子手持分数单。第一个孩子第一次得了100分,被赏了一个吻;第二次得了98分,却被赏了一个巴掌。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挨了一个巴掌;第二次考了61分,得了一个吻 。

我们可以将巴掌象征为惩罚,将吻象征为表扬。

单从第一个孩子来看,我们可以立意为: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责,不必追求完美,应当允许孩子存在一定的不足。从第二个孩子的遭遇来看,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对于孩子的进步,要予以肯定。

若将两个孩子的遭遇综合到一起看,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又会得出不一样的认识:

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严格的要求与严厉的责罚固然重要,但对于孩子的进步,还是要多鼓励多肯定,对孩子的小小失误也不能苛求完美。

从评价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对漫画中的两个孩子的评价主要凭借孩子的分数。分数考得高就被表扬,分数考得低就被批评。这是一种完完全全只看考试分数的唯分数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又会严重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漫画所讽刺和批评的对象可以是学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家长和社会。

细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则漫画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性。因而,作文表面上看是漫画型作文题,实则为社会现象评论型作文题,需要就事论事。同时,这个作文题又充满了思辨性,要求考生在一定程度上联系社会现实,全面地思考“分数”的意义,思考表扬与批评的运用,思考学生进步与退步的原因,思考如何科学地对待孩子的成长的问题。

通过对这个作文材料的分析,我们的观察思路大体如下:先独立观察漫画的各个部分,分析立意:接着在将整体统一观察,确定新立意;然后注重对画面细节的观察,尤其是漫画中的文字,思考漫画主要反映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对这个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在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因为近年来的作文话题大多来自生活,思考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转化措施。不得不说,在整个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观察要细致,要注意思維的思辨性特征。这个写作的大体思路在其他漫画中,也可以借鉴。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观察景物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座山峰,站在不同的角度,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也不同。同样地,同一处景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也不同。

不同的气候天气条件下,景物的状态不同。同样是一座小山峰,在艳阳高照的天气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雨后,绿地逼你的眼;在雪后,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

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景物的状态也不一样。正午时,阳光艳照,多了些许生机盎然;傍晚,黄昏时分,多了些许暗淡和寂寥。

不同的心境下,眼中的景物也不一样。高兴时,眼中所观察到的景物也是快乐的,悲伤时,眼中的景物也会披上一层哀伤的思绪。

因而想要描写一个景物,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观察,总结出景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变现出来的不同样子。将这些综合到一起,才应该是景物自身完整的样子。

观察一个景物,又不能只是描摹景物自身。例如:若观察松柏,除了观察松柏的枝干、叶子,得出松柏的总体特征外,还要观察它所处的环境,它的用途,还要通过松柏的特征联想到人的一些高贵品质。若是要描写荒原,不能只观察荒原的样子,还要思考荒原之所以成为荒原的原因,观察得足够深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加深刻。

三、情境体验观察思维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前提是对所写之物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写景作文,不妨在恰当的时间带着学生到学校的周边去写生。学生深处于大自然中,远离喧嚣,可以全身心地放松自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此刻形成真切的情感体验。这种方式巧妙地避免了在教室写作的各种束缚。

一般而言,在体验式观察中,首先对所体验的环境会有一个总的概括;接着便可以分别观察这个大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思考它们的联结;继而观察各个部分的突出特征。我们可以动用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官体验,全方位去真切感受。但体验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又会稍纵即逝,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描写得生动形象了。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要及时做记录。

当学生身处在树林之中的空地上,会形成对这个地方的第一感觉。由于学生对不同景物的捕捉,又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产生了感受,会形成自身独特的体验。这样,他们的观察体验会集中在一种或者几种景物上,对选取的这些景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总结出来他们的主要特征,为写作提供一手精准的素材。

在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时,教师还可采取情景体验与再现的方法。教师可以在事先没有通知学生的情况下,私下找班级几名学生配合表演。让学生在穿戴、表情、手里拿的东西等方面做个打扮。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速走一圈,走后,问班级同学这个学生的各方面特征: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如学生服饰的搭配,面部的表情,衣服的扣子,手持画板上的人像,人像的面部表情,等等。在学生走马观花式的观察里,对越是细节的东西,观察越不精细。教师问完问题之后,再让这个同学走一圈。这一次,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同学会观察得更细致、更具体,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取得显著的提高。

在训练学生观察思维时,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首先,观察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其次,观察要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最终,观察要能够看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本质特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老师要事先布置写作题目。部分老师喜欢留当堂作文:上课伊始,布置写作题目,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习作,下课后,统一交上来。这样一来,确实可以考验学生真实的写作情况,提升学生的写作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写作内容是一种景物,或者一个人,即便这个景物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得到,这个人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在事先没有告知写作题目的情况下,他们的观察都是无意识的,大略不细致的。因为脑海中有关的资料极其有限,又及其模糊,表现在写作中就是大而空,往往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整体看来,逻辑思维混乱。

教师在布置写作题目后,还要布置写作的要求。若是写景或写人的文章,在内容上应该布置写作范围等,在写作手法上应该布置运用几种描写方法等。面对同一个题目,缺失了写作要求,很可能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写作大同小异。都写母亲。在低学年段,介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对母亲的描写可以局限在粗线条的勾画;在中高年级,可以加大难度,针对一个细节,展开描写。例如:母亲的手。透过母亲的手而塑造出母亲的形象;在高年级,可以再加深难度,在刻画母亲形象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这样学生会更全面,更细致地观察,进而完成写作。这样一来,尽管是同一个写作题目,因为设置了不同的写作要求,写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吴楠,女,1992年生,辽宁宽甸人,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观察写作教学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