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7-05-10刘敏华
刘敏华
[摘要]劳动创造了人的雙手,手的发展创造了人的大脑。只有人的手和脑并用,才能高效的完成工作。小学生各方面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 课堂效率
前言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具体的知识,有利于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只有学生动手做过,才会记忆深刻。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意义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外,动手操作还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性,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了解并且记忆得更加深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各方面还不成熟,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思维逻辑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堂上很多概念的问题学生没办法理解,并且靠死记硬背也难记忆,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辅助知识的记忆。例如,在上到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一下概念知识,然后把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发到学生的手里并且让学生测量长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通过测量可以发现长方形的的特点是:对角线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等;正方形的特点是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相邻边互相垂直等特点。通过让在课堂上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概念知识,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把握时机,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要留心观察并且抓住时机,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多动脑,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中,教师在讲课堂练习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算的,也不知道计算得对不对。教师就可以把握好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9+6=?在这个加法的计算中如果学生对计算结果有疑问,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数小木棒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通过验证之后,学生发现根据老师这样计算时正确的,并且对加法的计算记忆更深刻了。又如在减法的运算中,12-8=?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减法的运算步骤在黑板展示给学生看:2减去8不够就需要向十位数借一位,最后得到结果是4.有的学生可能一时间没办法理解教师的计算方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数木棒来验证计算结果:拿出12根小木棒,然后取出来8根,让学生数一数还有几根,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得好:打铁要趁热。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训练,通过动手操作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以后,教师要让学生加强训练,把理论知识充分运动到动手操作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三年级1班和2班一共有60人,1班比2班多2个人,那么1班和2班各有多少人?在这个例子中,可以让学生先摆1班有30个小木棒,2班也摆30根小木棒,但是1班比2班多2个人,那么就从2班拿2跟小木棒到1班,l班变成了32根,2班变成28根,人数明显不是差2人。那么再从1班拿出1根小木棒给2班,那么此时1班变成了31根,2班变成了29根。经过验证,此时符合题目的意思,答案正确。教师一定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还需要多费心,多采取一些有用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动手也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不仅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而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有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数学课堂开出美丽的花朵,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