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2017-05-10褚清华
褚清华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某高校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发现,“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时,存在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背离、学生学习过程缺乏监督与辅导,认真学习并真实获得课程成绩的比例低,网络课程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在线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8.079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类的广泛使用,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掀起一阵阵浪潮。将“互联网+”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个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做了很多创新和探索。网络在线课程是目前国内理工科高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借助网络在线课程,高校、学生都可以获得传统教育模式下难以实现的目标。对高校而言,可以克服教师数量有限、专业方向固定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可以获得更多的课程资源和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等。
理工科高校网络在线课程在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时的具体效果如何,教育理论界进行了很多探讨,但往往更多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覆盖面、浏览量等维度去分析,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有限。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为本文分析的出发点。
为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实际调查了桂林某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生选课、学习、获得成绩的全过程。调查采取等比、随机抽样。具体根据在校本科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确定抽样框,再进入特定年级、专业的男女生宿舍,在每个宿舍中随机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详細询问上个学期该学生网络在线课程的选课和学习情况。考虑到大一学生尚未选课,实际进入分析过程删除了大一样本。经过实地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764份,其中大二到大四三个年级分别获得261、296、207个有效样本。
1.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习现状及问题
(1)从学生选课情况看,学生选课内容相对集中,从兴趣爱好角度选课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表1列示了各年级学生网络类人文素质教育在线课程的选课情况。数据显示,各年级选课所属模块比较一致、选课最多的三个模块分别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社会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技术”。如果再具体细分至专业,各个年级、文理科选课也同样集中在上述三个模块。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内容相对一致。
从学生针对网络人文素质类课程的选课出发点来看,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课的比例虽然相对较高,达到45.16%(见表2),说明学生选课的主动性和目标性较好,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来主动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但值得重视的是,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仅仅是出于修够相应的课程学分才选课。如果不是从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目的,不是基于兴趣爱好,这样的课程学习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从学生学习过程看,学生主要在宿舍完成网络在线课程,但自主学习的比例有待提高,在具体学习课程视频时学习态度有待改进。
从学习地点看,超过90%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主要地点为宿舍。在电脑普及率高的学生宿舍,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具体到各个年级,二年级的略低,三年级在宿舍完成网络课程的占比超过98%。四年级学生部分开始外出实习和求职,这个比例略有下降。
从学生完成的方式看,自主完成网络课程在线的比例与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约20%的学生不是自主、独立完成网络在线课程学习(见表3)。二年级学生自主完成网络在线课程的比例不足80%,三年级学生略有提升,四年级学生又趋于下降。
进一步分析完成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状态(见表4),可以发现学生整体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态度堪忧。在观看网络课程的在线视频时,全程认真学习的比例较低,三个年级这个占比分别只有21.86%、20%和31.21%。更多的学生观看网络课程在线视频只是“插花”,甚至还有约20%的学生只是形式上完成网络在线课程的学习时间,基本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3)从获得成绩的方式看,通过认真学习课程获得考试成绩的占比低,大多数同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从选课、学习过程不难推断学生对待网络在线课程的实际态度,这种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以学生网络课程的考试方式看(见表4),认真学习网络课程并自主完成考试题目的学生占比严重偏低,平均不足3%。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搜索、专业软件等手段来寻找考试答案,完成在线课程考试。可以想象,通过这类方式学习网络课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疑问。
2.提升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效果的思考
互联网及新的教学模式兴起,为理工科高校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增加教育手段、改善教育质量提供了很多机会。以网络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情况看,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症结,才能真正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必须做到新模式素质提升与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精准考核相结合、学生自主性与老师积极干预相结合等多个方面的统筹考虑。
(1)新模式素质提升与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就是从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出发,寻找学生急需提升的人文素质短板,整体上制定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路线图,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保证学生的人文素质短板、兴趣爱好得到相应课程资源的有效支撑。在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过程中,学生的需求或者兴趣爱好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设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往往在标准化、体系化上特性突出,但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需求不同,过于统一化会限制学生在选择相应课程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进一步限制学习效果,与初衷背离。同时,在互联网+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时,很多理工科高校又过于强调网络课程等新型教育模式和手段,忽视或者说是淡化了传统人文素质课堂教育、优秀教师与课程的积极作用,结果既伤害了部分人文素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又使得部分习惯课堂教育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调查数据显示,一定比例的学生在选择人文素质教育类网络课程时并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积极反馈,结果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过程不积极,学习成绩获得也偏离正常方向。
(2)线上教育与线下辅导相结合,就是将网络在线教育与线下的传统教育方式统筹使用。在线教育增加学生选择自主权不等于放任自流。实践证明,线上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特点,分别适合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人群。本次调查也发现,纯粹由学生自主学习,很多课程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學习,传统教育方式中的课堂教授、面对面辅导等方式在弥补上述缺陷时十分有效。因此,“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时,应该在新教育方式中穿插传统教育方式,比如安排人文素质教育导师,面对面汇报、沟通课程学习内容,解答困惑等,最大化提升学习效果。尤为重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涵养。这些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对教育过程的管控要求更加复杂,寄希望于单一的教育模式改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往往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3)自主学习与精准考核相结合。“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更加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性,包括选择学习哪些知识、以怎样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等,甚至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效果的考核都是在缺乏监督和管控中完成。这使得部分自控力稍差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出现课程学习形式化、考核只是单纯为了获得必要的学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堪忧。针对网络在线课程,必须创新考核模式,比如对学习的内容以读书会、学习沙龙等形式,以学生讲授已学习的网络在线课程内容作为评价内容,老师打分和同学们相互打分相结合,客观真实评价学生们的学校效果。甚至可以选择一些课程,通过随机抽样,针对一部分学生、一部分课程采取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来加强结果考核。这些考核方式的创新,目的是促进学生切实重视和加强对网络在线课程的学习,避免形式化。
(4)学生自主性与老师积极干预相结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新的教育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现实环境下,如何避免部分学生“搭便车”以获取学分,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不可或缺。从学生选课开始,可以安排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帮助评价学生人文知识结构和水平现状,有针对性推荐相应课程及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在自主查找答案的同时由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自控力差的同学,学生导师可以重点关注,以谈心等方式督促认真学习;在考核过程中,导师可以针对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同一化造成学生之间的抄袭、直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答案等不良情形,安排重新命题和重新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