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17-05-10蓝书剑
蓝书剑
摘 要: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广泛深入,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更加迫切,能力需求也更加注重实际运用方面,这就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的需求等方面展开探讨,探究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122-03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以及伴随科技的迅速进步,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交流日益广泛。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英语的习得及使用,可帮助我们及时获得国际上最新的时事动态、科技进展、文化特色,英语也是推广本国文化与特色的有力工具,可以进一步增强国家影响力,更广泛地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及通识基本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工具性强调英语的实际用途,要求在高中英语基础上,进一步获得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素质。而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提高英语能力,如翻译等。人文性则指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属性,语用规则、习惯等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语言的习得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文化的熟知,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把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总的目标是:通过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并在文化理解的同时,能够恰当地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交际,通过课堂教学,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较流畅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
新形势下,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还应注重提升大学生生活与职场英语沟通能力与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升学及就业的竞争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对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办学目标定位以及各学科专业需求等,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与构建,明确以“强化英语实用能力,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能够满足“毕业、就业、升学”需求的全新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规划、能力指标与教学体系[1]。
二、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综观大学英语教学施行的成效,学生语言学习尚存下列问题与困难:
1学生对英语认知不足
大学学生大部分英语能力先天不足,学习期间使用英语原文教材的几率接近于零,英语学习缺乏日常使用机会,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英语却不知其所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缺失、意愿低落[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意愿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挑战。
2拖延参加英语能力测试的时间
目前60%左右的学生错过了大一、大二英语程度较好的时间,拖到大三乃至大四年级英语生疏了,才参加如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能力测试,因而导致其未能如期通过而增加毕业的难度,此种行为同时不能充分反映大学英语教学成效。如何让所有学生在英语能力最佳时期参加英语能力测验,是检验英语教学效果的挑战。
3缺乏精英训练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以大一与大二必修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主,大三与大四除部分专业开设英语课程以外,英语能力优秀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型語言专项辅导,使其能力更为卓越,因而缺乏特别杰出的英语表现,也较难凸显大学英语语言培训的特色。
4大班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英语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形式,班级人数100人以上非常普遍,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课堂交互很难进行,上课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H. Douglas Brown在Teaching by Principles一书中提到,高效的教学应该尽可能突破大班授课形式,而理想的班级人数是12人,最多不应超过30人[3]。
5文化知识匮乏
前文提到,语言本身具备文化属性,而仅仅学习语言是不行的,要想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顺利地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必须要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比如文化禁忌、常用俗语、习惯表达等,否则在交际中,会因为文化的差异性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出现误解、不愉快,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错误”现象。在真正的交际中,别人可能更能忍受你的语法或单词上的不恰当,而如果是因为文化禁忌不了解导致表达不当,影响反而更恶劣,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素质低。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就课本课文教授语法、单词等知识外,应注意文化方面知识的补充。
三、课程改革方案
大学英语课程将课程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阶段,各阶段能力指标如下:
一是基础英语课程。以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策略、明确语言学习工具性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包含听、说、读、写、译及文化层面的英文基础能力尤其是沟通能力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英语环境,以达到让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熟悉英语表达的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检测的学习指标,使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其学习方法,提升英语能力。
二是应用英语课程:①英语阅读;②英语听说;③英语翻译;④英语谈判与辩论;⑤英语电影与神话;⑥英文戏剧。本阶段课程属性为限制性选修课,面向大学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设。其目标是夯实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基础,并训练学生进入职场后所须具备的重要相关英语能力,培养其职场必备的英语实用技能,如英文简历撰写、面试、客户沟通与接待用语、电话接听等。
1课程设置
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大学按学分制体系安排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应完成16个学分的学习任务,其中12个学分为课堂学习学分,4个学分为自主学习学分。
新生进校后按照入学英语能力测试(English Placement Test)成绩及计入高考成绩的英语成绩,将其分为三个等级进行学习:大学英语C班(基础英语)、大学英语B班(进阶英语)、大学英语A班(中级英语),包括大一下学期增设的高级英语在内统称《大学英语》,开课时间为4个学期,第一学期开课12个教学周,周学时为3(课堂学时)+1(自主学习学时)=4。分级标准将按一定比率加以界定:英文能力前10%者进入中级英语班、其后60%者进入进阶英语班,其余30%的学生将进入基础英语班。原则上A班数量为10,B班数量为60,C班20;高级英语课程班级规模上限为50人。
学生每学期必须且只能修读一个级别的英语课程,选课应按级别顺序进行,选择修读某级课程的条件是已修读了其低一级的课程或已通过了低一级的水平测试。选课时间为每学期第十七至十八教学周。学生在分配到指定级别后,原则上不得在该学期内调动到其他级别学习。英语期末水平测试不及格者须在毕业前习得该级别英语课程学分方可毕业。重修生不需重新参加英语能力测试,直接在原级别重修课程。
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下学期,增开高级英语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在以上课程中选修2个学分。 大四以上的重修生以在基础通识英语班学习为原则。
大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思维、眼界等都有了长足发展,文化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可针对性地增加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与艺术等方面内容的鉴赏与欣赏课程,并提供各种课下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对于所学习课文的理解,基于文化层面,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文学修养。因此,开展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报刊选读、英美诗歌欣赏以及英文电影视听实践相关内容的教学。
2自主学习
每周“+1”自主学习学时分为两种形式:在线自主学习平台与课堂专项技能辅导。其中课堂专项技能辅导课程包括: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cademic Writing & Public Speech,授课时间为每学期第3—10教学周,周课时为2。专项技能课程针对那些在英语翻译、写作与口语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开设,为大学培养和储备适用于不同的需具备英语实用能力的人才,如每年度举办的海南省英语演讲、写作、阅读、翻译比赛等,班级规模以25人以内为宜。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学习按学生的学习时间、参与状态及任务完成情况来综合计算学分[4]。
3第二课堂
(1)建立英语学生助教辅导制度。培训英语专业优秀学生为英语补救辅导助教,达到教学相长、跨学科互相学习的效果。
(2)举办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活动,如朗读、写作、话剧、歌唱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拔具有专长的优秀英语人才。
(3)提供海外交换生机会。与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合作鼓励学生赴结盟海外大学短期交换学习,按学生海外大学就读期间成绩单计算其大学英语成绩,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扩大国际视野。
4教学资源与组织
为监控教学质量,各级教学应统一课程内容要求,采用统一教材、进度、命题及测试方法。为便于协调与管理,各级教学各设一名负责人,并由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担任总协调人。
增聘外籍教师在应用英语阶段课程实施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意愿,增加学生与英语母语人士沟通的机会,建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在现在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为各层次的基础英语与应用英语课程配备2—4本英语原版教材,如Inerchange, Readers Choice, New Cutting Edge等。
5教学评估
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可采用过程性评估(30%—50%)和终结性评估(70%—50%)相结合的方法。每学期通过课堂活动记录、课外学习任务、学习记录及作业(含书面作业)、学生学习自评及互评,对学习过程实行监控和评估。终结性评估主要为学校单独命题的期末考试,考试形式根据课程等级决定。以上所有评估的综合结果决定学生能否获取该课程的学分,学生总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制登记。 基础英语课程总评成绩比例为优秀10%、良好及中等65%、及格与不及格25%;进阶英语成绩比例为优秀15%、良好及中等65%、及格与不及格20%;中级英语成绩比例为优秀20%、良好及中等65%、及格与不及格15%;高级英语成绩比例为优秀25%、良好及中等65%、及格与不及格10%。
四、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采用第一课堂与课外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第二课堂)相互结合的语言教学模式与手段。
1方式与目标
(1)大學英语教学部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按照分层次的基本要求,拟定不同级别的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教学与考试的主要参考依据。
(2)教师通过英语听、读等语言输入为主的教学研究团队及以说、写、译等语言输出为主的教学研究小组,专门化地研究不同形式的语言教学规律。
(3)实施一周共4小时坐班制,常态化地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互相听课、教学集体观摩、课外指导等活动,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瓶颈、提升教学效率。邀请英语教学方面校内外专家学者,针对相关议题,提供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强化教师专业技能。
2自主学习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手册包括:自主学习视频资源库、自主学习训练、自主学习答疑等;教师指导手册包括:如何制作视频资源库、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考评、自主学习的教师要求等。
建构多媒体语言教室,利用清华在线等平台开设网络视频教学课程。研发或购置听、说、读、写自学软件、自学课程与英语能力检测软件。开发或引进自学护照记点系统,并纳入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成绩中来计算。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育在高等教育体制中地位特殊,本身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既是交流交际的必备工具,又可提升人文素养,尤其在当今世界化大潮发展趋势之下,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国大学生英语教学目前存在费时低效、重考试轻实际应用等问题[5],亟须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并结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计算机技术,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突破空间、时间的局限,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袁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刍议[J].武警学院学报,2001,(12).
[3]梁真惠,杨玲.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探讨[J].昌吉学院学报,2009,(3).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Brown H.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ESL, 2000.
[6]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2).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