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氏三重人格理论视角下的《奥德利夫人的秘密》解读
2017-05-10任雪娇
任雪娇
摘 要:《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玛丽·伊丽莎白·布雷登(1835—1915)极具声望的惊悚小说。这部作品结构设计精巧紧凑,情节复杂精彩。主要讲述一名年轻女子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一步步被自己的阴谋陷入绝境的故事。作者运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对作品中女主人公奥德利夫人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最终揭示了奥德利夫人悲剧性结局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奥德利夫人;三重人格理论;悲剧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107-0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主要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本文试从心理结构学说,即侧重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进行研究。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前意识理论,将先前“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描述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组成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可等同于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尤指性冲动,按“快乐原则”行事。”[1]最上面一层是“超我”,它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被描述为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中间一层是“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上述“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尤其“超我”与 “本我”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但也只有“自我”以正确的方式调节好“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和谐统一时,人的人格才会趋于正常,否则将会导致毁灭性的悲剧。
一、“本我”——利欲熏心的海伦
海伦从小生活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不求上进、庸庸碌碌的退伍军人。海伦后来得知母亲是位精神疾病患者,她一直认为会从母亲那里遗传疯癫的基因,也一直认为从孩提时期起,感受的只是贫穷,别无其他。自幼开始的节衣缩食的生活使得海伦对物质生活的渴望超于常人,在此时期,海伦的本我起着主导作用,压制着超我,她内心深处渴望富足的生活,她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人,跻身上流社会一直是她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海伦选择了乔治,欲以此为跳板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此时,在海伦身上,本我经过妥协,最终选择了一种保守的生活方式。嫁给了乔治,尽管平淡,但可保衣食无忧,本我得到满足。可事与愿违,乔治的家庭拒绝接受海伦。后来,乔治决心去澳大利亚淘金。在这一点上,这队年轻的夫妇有着共同的追求,也即是本我在现实与理想生活(超我)之间的平衡,达成了一致的生活追求。可后来乔治的离开使海伦悲痛欲绝,为了重新拥有令人艳羡的物质生活,海伦将儿子托付给了父亲,自己开始做家庭教师,从而结识了奥德利爵士。在这一阶段,海伦的本我再次占了上风,追求物质生活再一次成为了她的生活目标。奥德利爵士被海伦的年轻貌美所吸引,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海伦后来自己也承认,她从未否认过自己受奥德利爵士的地位与财富的吸引,奥德利爵士也将海伦视为自己余生的情感寄托。在对待奥德利爵士的感情上,海伦很理智,她之所以有意愿与奥德利爵士结合,完全是处于物质条件的匹配,无关爱情,也自然达不到海伦心里的本我对于爱情的期许和情欲的满足。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盲目追求满足。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可言。海伦一心追求优质的物质生活,甚至在知道了乔治回国寻找她的时候可以为了继续享受眼前不愿割舍的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杀死乔治,证明了海伦内心深处对于物质的追求是狂热的、失去理智的。为了努力跻身上流社会,任何被她视为绊脚石的因素都要排除,海伦的目标明确——只为使自己成为有钱人而努力。在海伦身上,本我的力量尤其凸显,一直在主导她纯粹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脱离了正常的社会及家庭环境,欠缺了对于是非标准的衡量,最终也只会导致她人格的分裂,幸福的昙花一现。
二、“自我”——熟谙世事的海伦
海伦有智慧、热情和善良的一面。智慧的方面表现在,在道森先生家里做家庭教师时,当道森太太暗示海伦奥德利爵士对她有爱慕之意时,海伦把握住了机会,欣然接受了奥德利爵士的追求,忽略了年纪的代沟、骨肉的疏离、乔治的承诺,瞬间脱离了自己家庭女教师的身份。海伦心底里一直有着对幸福的渴求,对于幸福的定义是物质至上。她的自我在之前一直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支配她行为的主要是本我,经过了之前不幸婚姻,她不断地在现实面前调整,使自我可以达到之前的预期。但所有的付出归根结底都是牺牲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纯粹爱情的渴望,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悲剧性的,葬送了幸福。热情的方面表现在她对奥德利爵士的女儿艾丽西亚很好,教她为人处世,平时相互做伴,教艾丽西亚如何取悦于罗伯特;海伦无论去哪里,都会带去欢乐和生气,可以自如掌握身边的各种人际关系,这也是奥德利爵士引以为傲的地方。在与奥德利先生的婚姻中,海伦将自我最大化发挥到了极致,时刻保持自己的完美的得体的形象。在这个阶段,她的本我是处于隐性状态的,她的言行都是经过自我与本我相平衡相妥协的结果,所以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看见的奥德利夫人都是仔细周到、落落大方,在种种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中,自我是起到调节与纽带作用的——它既要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又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超我的规范准则,这在海伦与奥德利爵士的婚姻里得到了透彻的诠释。善良的方面表现在她的贴身侍女菲比身上,奥德利夫人在结婚后便把菲比一直留在身边,百般照顾。在卢克发现了奥德利夫人的秘密,并以此相要挟一次次骗取钱财时,奥德利夫人仍十分宽容,给予菲比支持,使菲比得以和卢克结为夫妻。后来在卢克原形毕露,菲比陷入绝境之际,奥德利夫人重新把菲比接回了身边,甚至在故事结尾,在奥德利夫人自己也陷入绝境的时候,她还是提前为菲比打点好了以后的生活。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进行调节,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奥德利夫人很聪明,她知道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话,更加懂得隐藏自己的心事,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维护自己付出百倍努力得来的幸福。所以她一直在与罗伯特周旋,用尽手段去应付。
三、“超我”——活在镜花水月里的海伦
海伦其实从未真正成为奥德利夫人,不仅仅是因为她用卑劣的手段摆脱了乔治,也因为她一直扭曲地活在奥德利庄园,尽管享有尊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但过去的身份却总是遭人诟病,成为抹不去的印记。她一直活在纠结的状态中:把儿子留给父亲,却常拿出藏在梳妆盒里的孩子的小鞋子不断回忆;乔治回来后,她如坐针毡,连奥德利爵士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惶恐不安与痛苦折磨。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超我”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海伦常处于欲望与现实情感的纠结中感到痛苦的原因——她心底里有着作为母亲却对孩子未尽责任的愧疚,但在和物质生活相取舍时,眼里却又只能装得下金钱;她对乔治仍然念旧情,但与她费心争取来的新生活相取舍时却欲将乔治这块绊脚石一脚蹬开;在罗伯特开始想要揭露海伦的阴谋之后,海伦终日坐立不安,明明知道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又放不下眼前的安逸。回想之前的种种,亦有悔意,透过上述可以看出是超我在起着主导作用。“超我”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按照“至善原则”活动,“本我”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欲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本我与超我既对立又能统一于自我而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自我是会改变的。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下,超我的内容会有不同,因此本我与超我的统一——自我就是一个变动的内容,这也进一步解释了海伦的挣扎状态。对于海伦最后状态的解读,可以认为她是癫狂的,但也是清醒的:癫狂的她处心积虑要谋杀罗伯特以保全所有,可那一把火非但没有达成所愿,还彻底葬送了幸福,当罗伯特将海伦带到奥德利爵士面前,让她自己坦白时,海伦是清醒的,她把自己在苦难遭遇中的领悟与所想所愿理智地做了交代,这时,比起疯癫,海伦更可怕的是她的神智清醒——她一直在以一种疯狂的状态去争取自己设定好的理想生活,疯狂的外表之下掩盖的是对于物质的极度渴求。其实,海伦骨子里也是有善恶是非标准的,如:她经常帮助贫困者,一直温柔顺从贤惠地做奥德利庄园的女主人;在失手将乔治推落井后,即有悔意,靠酒精让自己暂时解脱;主动找到罗伯特告诉他说他会成为奥德利庄园的主人,她和奥德利爵士不会有孩子去威胁他的地位,她只想和奥德利爵士维持现有。这些都是她的美好愿望,尽管中间掺杂了一些不合情理的手段,但某种程度而言,都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幸福,可不幸的是这种幸福在最初就如沙上盖楼般易坍塌,注定不能长久。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她所想要的幸福,实质上是当时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想要独立自主的畸形产物,斗争的不彻底就难以改变进退维艰的两难境地,斗争过头却又迷失了自己。
四、结束语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常处于互相矛盾、斗争的状态,尤其“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奥德利夫人的行为也验证了这一点,她原始的欲望是要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摆脱幼年的贫苦,这种阴影一直伴随着她,深刻地影响着她的生活。后来在乔治回国之后,她内心的善恶标准即超我又使自己恐惧担心,怕受到良心的谴责,又怕乔治会破坏她的生活,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超我”在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达到平衡状态时,人才会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一旦三者关系失衡,人就会变得疯癫。海伦在开始为了摆脱童年的阴影努力嫁入殷实之家,后又因本我的蠢蠢欲动而开始了再次想要翻身跻身名流社会的举动;从最开始的众人眼中的无可挑剔的女子到后来阴谋被揭露后的丧心病狂、失去理智,接近疯癫,正是三重人格严重失衡的结果。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对于海伦的解读是——海伦的三重人格一直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她的本我始终处于自我与超我之上,在她身上起着主导作用,自我作为纽带和沟通的桥梁,没有调节好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和当时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局面,既无法获得乔治的原谅,又无法继续在奥德利庄园生活下去,不被任何一个生活圈所接受,成为了边缘人,也就意味着将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文中,奥德利夫人向大家讲述了父亲曾经告诉她她会从母亲那里遗传精神疾病,实际上,这是她的“超我”在几经平衡关系后寻找的突破口,借此来揭示自己异于常人的行为表现;只是海伦的超我也是有偏差的,她的超我亦是父权制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的产物,是不健全的,以此为道德准则的指导也只会离主流社会越来越远。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也提到了精神分析对精神病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正是由于与潜意识心理过程相联系,才会对逻辑和现实产生一种抵抗,这种妄想来源于愿望。”[2]这里所说的“愿望”即“本我”,也就是奥德利夫人一直渴求的海市蜃楼般的幸福,以及为了捍卫自己所谓的幸福所做的错误举动。其实最后的一切落空之后,除去了所有的光环,海伦只是海伦,是她自己,也本应该只是她自己,只是在追逐物质的道路上,她丧失了自我,在父亲那里,她不是合格的女兒;在丈夫那里,她不是合格的妻子;在孩子那里,她不是合格的母亲。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海伦恰恰被疏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外,内在失去了自我,外在被社会所不容。正是由于没有协调好“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关系,才最终导致了奥德利夫人悲剧性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3—354.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263.
Abstract:Mary Elizabeth Braddon (1835—1915) is one of the British famous sensational writers, and Lady Audleys Secret can be regarded as her representative thriller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genious structure and sophisticated plots. It mainly tells us a story about a woman who is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in order to get what she wants, she gets into a helpless impasse by her conspiracy. This paper tries to employ Freuds theory of three layer personality to analyze the heroine Mrs. Audley in order to finally expose her tragic fate.
Key words:Mrs.Audley; three layer personality; tragic fate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