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啊,拓荒者!》中的体现

2017-05-10蒋美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

蒋美浩

摘 要:薇拉·凯瑟(1837—1947)是世界闻名的女作家。1837年她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生,之后跟随父母来到中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并在那里度过人生。正如她后来回顾时所说,那里当时是欧洲人——斯拉夫人、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拉丁人混居之地,那里一片荒凉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这片荒凉的土地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但是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后,一个新的历史和传统正是在她的见证之下逐步形成了。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薇拉凯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104-03

薇拉·凯瑟(1837—1947)是20世纪前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她前期的思想主要是披露西部小城镇文化的落后和思想的狭窄。也正是因为与女作家沙拉·奥纳·裘维特的相识,带来了文学作品上的突破与成功。沙拉·奥纳·裘维特向薇拉·凯瑟建议创作时选择美国西部边疆生活作为素材,把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入到作品中去,如此一来作品才能生动真实,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凭借这一建议,在1994年凯瑟得到了美国文学艺术院的最高奖金,从此在美国文学史上有了“珍珠”的美誉。凯瑟对艺术创作非常虔诚,像这样一直在坚守自己的艺术良知的人也已经不多了。在《啊,拓荒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强隐忍的女强人形象亚历山德拉,其实人物原形就是薇拉·凯瑟自己。从小就跟随父母来到拉斯加州原始荒野,她完全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不畏艰苦,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的魄力征服了外部环境,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沃土。亚历山德拉倾尽毕生力气和热情,用双手创造出这片土地,她把热血和热泪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凭借着人格的魅力和自己不断的坚守与毅力,带领着家人在这片热土中不仅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且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真正地让自己得到了成长与进化[1]。

一、女性生态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佛朗索瓦·德·埃奥博尼是最早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的。1974年,她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中首次将女性观点与生态观点实现完美结合,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天然联系。”1878年,埃奥博尼曾在《生态女主义:革命或转变?》中对生态女性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及探讨,也明确提出不要忽略女性在生态主义革命中的潜力。其实生态主义的核心理念是:

(1)对于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必然的联系。

(2)理解这些联系的本质对于充分理解妇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压迫的重要性。

(3)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必须站在生态学的角度去观察。

(4)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包含女性主义的视角,其实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基础简而言之就是女性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男权中心制与女权之间的理论,其实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维护女性利益的共同体是对男权统治的哲学和社会文化的一种极大的挑战,生态女性主义在西方传播开来,这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以及环境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父权制”思想对女性的压迫,批判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同时主张自然对于女性的认同,寻求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女性生态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有其独特性,毋庸置疑在几千年前氏族社会刚刚建立的时候,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那时候的母系社会刚刚形成,人们没有计算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他们实行原始共产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其实这就是早期生态女性主义的现实生活,但是,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男子逐渐跃居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过去的男子从事狩猎,而女子从事采集和种植。在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环境下,当时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女子的采集和种植,女子的劳动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中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稳固的经济来源,所以女子在氏族中受到极高的尊敬。然而自从农耕和畜牧开始发展后,氏族中男性是最主要的劳动力,负责做家庭中的重活累活,维持家庭生计,女性因为生理特性所限,只能从事家庭轻活儿,这样对比而言男性劳动对家庭贡献更大,而女性劳动只是起到了辅助家庭的作用,女性地位低于男性[2]。这就是由最初的生态女性主义过渡到男权统治社会的变化。

二、《啊,拓荒者!》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啊,拓荒者!》的主人公是一位坚强隐忍的拓荒女——亚历山德拉,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为女性闯出一片天地。她在慢慢地热爱自然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都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去描写的,最后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带领家人创业成功,终于成为自然的代表者。

其实,在最初文中描写的亚历山德拉无论是在外表还是性格上都具备有一定的男性气息,这是由于在长期处在男性权力的文化中心,被男权制所同化的结果。凯瑟在她的小说里从一开始就对文中主人公的穿着展开了具体描写,通过衣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她写道“她穿着一件男人的长外套(看起来一点不难受,倒是很舒服的样子,好像本来就属于她的,她穿着像个军人)。”文中细致地对她的服装进行描述,这就说明她非常接受自己的男性氣息,甚至有些享受,表现出那个时期她的心理活动。在这一阶段里她继承了父亲的思想观念,说明她骨子里更期待自己的男性特质,那时候她对于这片土地和自然并没有那么热爱,她只是单纯地想利用它拥有财富。很少真正地去与家人共同参加家庭活动。与自己的母亲也并不热络,这从女性生态主义的层面上来说是一种有违常理的现象,一般的家庭都是母女联手,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敌对力量,然而亚历山德拉却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女性世界,而是更为倾向于男权主义,她致力于男性事业的再生产活动,对于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厌恶。与此同时,她还在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感情无法释放自己女性的柔和和天性[3]。

因为她内心男权制的意识,所以亚历山德拉在父亲眼里成为了最得力的帮手和最信任的人,这样的亚历山德拉因为父亲的授命在家里的地位与日俱增。“孩子们,”父亲乏力地说,“我要你们保住整块土地,让姐姐领着你们过。我生病以来经常跟她谈,我的愿望她都知道。我不愿意我的孩子之间发生争吵,只要有一个家,就得有一个头。亚历山德拉最大,而且我的愿望她都知道,她会尽量做好的。即使她会做错事,也不会像我犯过的错误那么多。”由此可见亚历山德拉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这样亚历山德拉前期的男权主义的倾向更为严重。

亚历山德拉认为她的朋友们都嫁给了一个个“粗暴的”统治者,她内心觉得女人是应该完全服从丈夫的,从这一点更能看出她对男性主义的倾向性。在这一阶段她是如此强烈想要征服土地,她在内心非常排斥自己的女性身份,对于生态女性的观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她追求着男性形象,是一个对自己女性身份不断贬值来以此宣泄自己内心渴望成为一个男性想法的一个矛盾者。

当生理特点不断明显已经让她无法忽视的时候,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并且慢慢地变得可以接受这样的自己。当她的身材变得丰满,肌肤越发细腻,她也无可避免地回归到女性生活最经常待的地方——厨房。女性主义认为厨房其实就是一个人应该最长待的地方,因为这里女人才可以解放天性——聊天、发挥自己自身价值的场所。可能是因为生理上的变化,让亚历山德拉慢慢地回归到女性的世界中来。在这里亚历山德拉开始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进而从女性身份的角度思考问题,她第一次产生了女性的情感需求,让自己慢慢地从男权主义中脱离出来。生态女性主义由此在亚历山德拉的身上慢慢体现。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探究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这一阶段,亚历山德拉对于土地和自然也有了慢慢的转变和认识,她开始不那么极端想要征服土地、征服这片热土,而是开始认同和感悟自然,亚历山德拉生活的地方被称为“辽阔的荒野”,以生态女性主义的眼光看是一种转变,她开始包容自然界的一切,用爱和付出完成了对这片土地不断地奉献。

她不再像一个征服者一样总是看中土地带给她的经济价值,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土地,现在在她的眼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并存的,她不再把它当作一个毫无感情可言一片荒凉的土地,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充满感情的生灵,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爱意和尊敬。小说中写到她在外出郊游时,回忆池塘中的野鸭,她的语气和表情充满了怜爱之情,展现了女性的温柔之美。这样的景物描写从侧面阐述了亚历山德拉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出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敬,她不再把自然当作一个“工具”,虽然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依然带有男权思想,依然有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东西在影响她,但她的内心已经不再完全地被男权主义所吞噬,而是一种被生态女性主义所影响的理论。

当亚历山德拉认识并融入女性身份以后,她开始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亲密的感情。小说结尾处卡尔对亚历山德拉说:“你属于这片土地,现在尤其如此。”就表达了亚历山德拉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多么幸运的田野!它终于敞开胸怀接受了像亚历山德拉那样的颗颗赤心,然后又把它们奉献给人间——在金黄的玉米里,在青春闪亮的眼睛里。”真正地能够体现亚历山德拉身上的生态女性主义,也从利用土地创造财富转变为从内心真正地热爱它。最后亚历山德拉说:“我们是这里的过客,而土地是长在的。真正地爱它、了解它的人才是它的主人——那也不过是短暂的。”

不管是生态女性主义还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都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种产物,是受社会影响所致的,是女性主义思潮进入社会阶段的一个文学领域,从理论创新到具体分析的深入化,都体现了女性生态主义的二元交叉。随着女性主义本身的发展及其与生态批评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啊,拓荒者!》一书中通过亚历山德拉这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体现出女性主义与生态自然相结合的平衡状态。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男性霸权对女性的统治的一致性,是生态女性主义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的一种争议。毋容置疑,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男性统治早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社会中很多女性对于自身有太多的否定和不自信,以至于赋予男性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狀态。

从某些方面来说,男性的确在某些方面比女性更有优势,但是男性生性粗犷桀骜的性格中有时候却对于自然生态有一定的威胁,尤其是在这个自然资源枯竭的生态系统中必须要有一种能够与他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一种平衡的生命织网。要想建立一个能够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女性生态主义引入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研究范畴,得到了更多学者的认可,也涌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意味着生态女性主义会拥有更深更广阔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生态女性主义与男权主义绝对不是一种相对立的观点,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相互依存、相对独立,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键就在于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的一种态度,是征服驾驭自然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这也是争论男权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之间关系的一个焦点。

在小说的结尾,亚历山德拉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她真正地已经认同了自己女性的身份,她甚至已经彻底爱上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女性独有的特点包容和爱已经完全地凌驾于她的思想之上,她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于生态自然的一种认同感,而不再像以前一样认为土地是一个可以被征服的对象。最后,亚历山德拉领悟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关系,开始重新认识女性,重新认识自然,开始有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

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美国发生了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这两种运动融合在一起就是生态女性主义孕育的土壤。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女性和自然两者间的内在关系。由于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女性受到相比男性更重的压迫。所以,生态女性主义旨在维护女性权利,为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反抗,要求女性团结起来,用实际行动反对社会的不公,同时要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反对破坏自然,提倡人和自然和谐共处,认为只有人与自然相处得更好才能改善女性所遭受的社会不幸,而生态自然环境问题也会得到彻底解决。

所以,在最后阶段,亚历山德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感悟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女性身份去思考和自然的关系,彻底放弃了以往的男权主义思想,形成了生态“自我”,她的一系列思想转变形成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因此她最终决定要追寻自己内心的想法,并最终收获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成为生态女性主义典范。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亚历山德拉为主要的人物原型,并通过她身上的特点和表现来展现女性生态主义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在20世纪后期的环保主义兴起之后,许多女性主义者受其气氛影响依然注意到女性与自然界的关系。女性与自然在传统上的联结和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具有相似性。她们将女性主义的斗争与反自然的歧视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认为只有打破固有传统的父权制的二元思想,才能使女性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解放,同时也解放了自然,这两个运动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女性所阐述的观点是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这与父权制存在根本上的不同。

生态女性主义并非是反对父权制,而是将生态平衡与维护女性权益相结合,从而让两者在生态自然中有一个平衡的量化基础,由此来达到拯救自然、解放自然的目的。

在这样的思想下便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希望在解救和反对女性被压迫的同时也解救自然危机。生态女性主义在集中思考人类曾经试图想要控制自然,对于神秘的大自然没有一点敬畏之心,然而这样的观点其实和妇女在文化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父权制的等级制度和征服一切的决心,已经对自然和妇女造成了伤害。只有自然被“女性化”、女性被“自然化”生态女性主义才能在人们心中起到警示作用。如果说男人是统治一切的君主,那么他所控制的就不仅仅只是自然,而是与自然相结合的女性,解放女性即就是解放自然,二者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这是需要构建基本的社会经济,重塑人们已然形成的价值观,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重建将作为工业社会基础的价值觀。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人们喊起低碳环保的口号时,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有环保主义者都相信,人类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应该有一份敬畏之心,人类应尊重自然,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只有与生态女性主义相结合,才能通过拒绝成为他者—“它”、自在的、自然的,妇女不仅将自己摆脱繁重的劳动和社会构建的养育职责,女性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

参考文献:

[1]周铭.从男性个人主义到女性环境主义的嬗变——威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外国文学,2006,(3):52—58.

[2]刘婷婷.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长城,2011,(6):150—151.

[3]汪文君.三代拓荒女性身份的追寻与认同——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海外英语,2015,(3):190—192.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