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

2017-05-10张平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思政课高校

张平泉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和希望,可见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所以加强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的建构要注重生态文明理论和价值观的引领,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思政课内容体系和表达方式上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生态文明形势与政策教育、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教育等模块。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养;高校;思政课;内容结构;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051-03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和希望,他们必然成为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最主要群体。而作为承载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然是引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

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的建构要注重生态文明理论和价值观的引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知识的框架,促进学生生态认知的扩展、生态德性的养成和生态信仰的体悟。我们要通过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和文明素养,使其具备理想情怀、道德法律观念和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涉及哲学、理化、生物、地理、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对教育实施者(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构建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要以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和环保技术等学科为基础和支撑,使这些学科的知识体系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各有特点和侧重,因此如何从思政课的视角把这些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表达方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思政课内容体系和表达方式上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生态文明形势与政策教育、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教育等模块。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课要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适时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这是当前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举措。

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以强烈的前瞻意识关注和研究了在当时并不严峻的生态问题,唯物主义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生态危机实质的揭露、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等,旨在倡导关注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教育可结合目前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进行,在这些课程的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对当今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上升到哲学思考层面,谋求思想和观念的伟大变革,应成为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相结合思考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理解和处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注意到,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其根源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把环境问题看作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现象,而是认为,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因为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阶段,劳动过程都是“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单纯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会为转移,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1]。

2资本和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危机应该包括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这种“物质交换”在资本的参与下,呈现出一些重要特征,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断定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实质与资本逐利性的本质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宏观调控,减少资本带来的短视性、泡沫性和反生态性,逐渐摒弃工业文明背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关怀自然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个内容,可结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融入到相关内容中进行介绍。

3生態文明与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文明发展的形态和特征,人类文明将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也称“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当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类的生产力空前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丰富。借助于强大的科技力量,大数据、云计算、大工程、大企业一下冒出来了,人类的足迹遍及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不断向太空延伸。到了20世纪下半叶,工业文明向大自然吹响进军号角的同时,大自然也向人类社会鸣响了警报。二战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开始真正面临着生态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开始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大家逐渐从观念、制度和政策层面选择一条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预示着人类文明发展将向生态文明转向。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可以把“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为一个学习专题。

4“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生态文明”是中国追求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明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表述,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20世纪80年代起,环境保护被纳入我国基本国策,而后逐渐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等生态建设思想观念,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这些创造性的生态文明理论应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注重生态文明形势与政策教育

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重点是讲述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性强,信息更新快,直接反映学生关心的问题。今天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气候变暖等问题是世界各国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报纸、书刊等各种媒体铺天盖地报导,可见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紧迫性。

1形势教育: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等被称为“十大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污染总体局势可概括为: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2]。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挑战表现为大气、水体、土壤、海洋等严重污染和生物物种濒危等。

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比如雾霾问题,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这些都是衡量幸福生活指数的基本指标。

2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

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突出概括为“两山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容体系主要是:

生命共同体观。习近平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树[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事物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方式共存共生。生态系统、自然界、人类社会莫不如此。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面的观点,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来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4]233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期待,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畴;是着眼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客观要求。

绿色发展新观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自然观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重大的指导思想问题。习总书记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其中最核心的理念,过去我们讲经济发展不包括生态环境内涵,大家只想到工农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产品的数量和结构,没有考虑过生态产品。现在我们转变观念了,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或者“环境就是发展”的理念。

习总书记的论述为我们践行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高校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习总书记论述的背景和内容,深刻领会,加深对生态文明理论、党的治国理政思路的系统理解。

三、加强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大学生的生态法律意识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大纲,要求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在设置这部分法律教育的教学内容时,应把生态法律教育融入进来。从思政课来审视和安排生态法制教育,这个和环保专业专门开设的环境法课程存在有各自的职责分工。高校思政课注重启发、引导和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價值观引导。环境法课程,侧重于系统学习环境、生态方面的法律知识,而我们开展的生态法制教育,主要突出思政课功能,侧重于指引、评价和调整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具体的法律行为,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

思政课的生态法制教育,可以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因为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一旦偏离了法律轨道,注定会驶往歧途,后悔终生。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以环保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在这个庞大的学环保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环保社团、志愿者,他们中间有的成为了真正的环保主义者。这些“生态人”身体力行深入社区、深入中小学校宣讲生态环境的理念,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了身边的一批人。他们将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成为骨干力量,持续不断增加正能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一定关心支持他们,站到他们中间去,甚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在这个群体中,也存在消极因素,如有个别人思想偏激倾向、行为偏差,对此我们必须详细了解情况,耐心做工作,主要以法制教育形式加以规范引导,让他们学会辨明是非,让他们学会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

结合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目前我们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开展“法律进校园、进课堂”的教育活动,我们进行普法教育其中的一个模块就是“生态法制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的法律法规:宪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15年新生效的环保法是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学生近期学习的一个重点,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近几年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别称为“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这些也是我们深入学习当前我国生态法制制度的重要内容。

四、传承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教育

习近平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强调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比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韫,当思来处不易;半丝丰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4]232。《周易》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从《周易》开始,中国人便对自然极为重视,并从中发展出自己的生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以生命为轴心的对应关系是相互转换的。在六十四卦中有些卦就象征某种自然界的事物,同时卦也可以转换为人的某种生命活动。儒家既有“仁爱”“中庸”等思想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有孔子的“钓而不刚,弋不射宿”、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等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具体阐述的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和谐共生思想;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我以为和”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佛家也有“万物一体”、众生平等、关爱生命、反对杀生的朴素生态观。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生态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已设关于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弘扬中华美德的学习内容,结合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生态价值体系等内容联系起来,充实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的学习内容。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从中国传统优秀生态文化入手,让青年学生带着崇敬的心理了解这一东方文化智慧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1.

[2]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是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EB/OL].新华网,2012-11-12.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5.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G]//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責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图案的艺术表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