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语言暴力:一种隐性的精神虐待

2017-05-10李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李倩

摘 要: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文明用语不仅影响教师专业成长,贬损其职业形象,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甚至是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教师师德建设欠缺、语言修养不足是教师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职业压力过大则是其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语言的艺术性、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还学生以纯净的心灵成长环境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师语言暴力;隐性危害;精神虐待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024-02

一、教师语言暴力概述

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运用讽刺、谩骂等侮辱性或歧视性这一显性语言批评学生,运用手势、眼神等具有冷漠意蕴的无声语言疏离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精神上或心理上的伤害,以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病态心理的行为。教师语言暴力呈现显性语言暴力和隐性语言暴力两种形式。

语言暴力的显性呈现的是话语方式的伤害。显性的教师语言暴力大致呈现为讽刺挖苦型、谩骂蔑视型、威胁恐吓型这三种口头责骂形式。这些显性的具有杀伤性的语言会直接刺痛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自尊心。语言暴力的隐性呈现的是非话语方式的伤害。隐性的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一个姿势、一个动作、一个冷漠不屑的眼神,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行为。教师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肢体语言行为,学生都能从中窥见爱与不爱的信息。有时,恶意的无声语言远比有声语言更具有杀伤力。

教师语言暴力之于学生成长,无疑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呈现以下特点:

1伤害性。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暴力语言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痛学生的心灵。从近期来看,它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它是对学生人格发育的涂炭,造成学生自卑怯懦心理,甚至于引发厌学、逃学、犯罪乃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2内隐性。相对于体罚、变相体罚等硬暴力而言,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具有隐蔽性。由于某些教师是抱着“一切为了学生”所谓的教育责任心态,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意或无意对其施加语言暴力而不自知。多数学生是由于畏惧教师的权威及话语霸权,加之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导致他们视教师言说为正确。

3持久性。正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一旦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伤害,其影响是穷极一生的。

教師语言暴力不仅对学生造成持久、内隐的伤害,也是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贬损,是一种对学生隐性的精神虐待。

1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教育的神圣性植根于教育的价值性。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言“有教无类”,无独有偶,墨家也强调“爱无差等”,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伦理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无差别的教育。然而,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学生多是学习成绩不好、长相普通、没有背景的。而那些学习成绩好、家世好的学生则与教师语言暴力“无缘”。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待遇则是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

2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贬损。教师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是教师职业形象的具体体现。“为人师表”“身正是范”是教师道德形象的写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文化形象的表现;教师的人格形象则是教师形象的整体体现。教师语言暴力直接损毁了教师道德形象和人格形象。当然,教师一旦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即便拥有再高超的教学技能、再渊博的知识也不会赢得学生的好感。换言之,教师语言暴力是对教师整个职业形象的贬损。

3对学生人格形成的涂炭。学者卢克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的个性、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同样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和支持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2]教师语言暴力是一种不人道的“心罚”,它对学生造成持久、内隐的伤害。如果学生长期遭受教师语言的伤害,而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容易导致学生人格扭曲,乃至形成变态人格。无疑,教师语言暴力是对学生人格发育的涂炭。

二、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解读

从教师这一角色出发,教师师德建设欠缺、教师语言修养不够、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则是教师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教师师德建设欠缺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师德是教师核心价值的体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要旨。教师师德建设欠缺是导致教师对学生施加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其一,教师角色定位偏差。某些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职业选择的一个跳板,一旦有机会脱离贫困地区岗位便毫无留恋地离开。对这种不敬岗爱业的教师而言,何谈师爱?另外,由于受社会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教师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关心,一旦学生出错,这些教师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例如以语言暴力加以对待。其二,个别教师个性品质有缺陷。正如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所言:“一个真正的教师,不仅是要造就成的,而且还要是天生成的。”[3]如果一个教师有人格缺陷,脾气暴躁,面对复杂的教学工作、调皮的学生,就易于发脾气。

2教师语言修养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是重要的工具,对学生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某些教师自身语言修养不够,面对学生的过失缺乏教育机智,基于个人喜好,对学生的批评口无遮拦。其一,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生发展呈现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征。有些学生某方面能力低于其他学生,可能是因为其发展速度缓慢,但不影响其“大器晚成”。可是,某些教师却缺乏耐心和对学生的信任。其二,教师缺乏教育智慧、文化涵养。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言行具有道德表率作用。教师缺乏文化涵养,没有掌握批评的艺术,对学生的批评语言也就多见于粗暴。

3教师职业压力过大

繁重的教学工作,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诉求,各种原因致使教师职业压力过大,进而造成教师心理上的失调[4]。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重复的脑力劳动,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难免会有不良情绪。长期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产生焦虑、易怒、偏执的不健康情绪。在这种境遇下,一旦有情绪发泄的出口,教师难免就会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这也是那些经常犯错的学生是语言暴力受害者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语言暴力的消解策略

1关爱学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够致使其难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与学生观,对自身角色定位也存在偏差。因此,消解教师语言暴力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其一,关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心,学生回报教师的也便是一个又一个奇迹。因此,教师不仅要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还要体谅学生的过错,欣赏学生的与众不同。这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其二,教师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教师首先要正确定位自身的职业角色。教师不仅要“育人”,而且要“育心”。这要求教师在生活中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2丰富教育智慧涵养,提高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所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语言的艺术性。这不仅要求教师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多读书提高自身文化涵养,还要求教师提高批评语言的艺术性。其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要不断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提高自身的学术涵养,掌握教育智慧。其二,提高批评语言的艺术性。关于“批评”,《现代汉语词典》所做的解释为“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5]。因此,教师在面對学生的过错时要就事论事,正确地表达愤怒。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给学生说明错在何处,进而引导学生去改正错误,而不是把学生的过错泛化到对其整个人的否定。

3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教师之所以职业压力过大是源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荼害至深。因此,全面践行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观念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关键。其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标准。好老师的评价标准在于其培养的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超强,各方面适应能力良好。教师摆脱繁重的教学压力,才有余力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内心世界。其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相关部门要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此外,教师也要改变认知,不对自己做过多过分要求。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充满活力的情绪,才能对教学工作应付自如。教师职业压力降低,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受教师语言伤害的几率也会随之降低。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2]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52—53.

[3][苏]米·伊·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陈昌浩,沈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7.

[4]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54—5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62.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