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拓荒者
2017-05-10
他是莱芜农民合作社的领路人。
他是莱芜冬暖式大棚建设先行者。
他是莱芜测土配方施肥的开拓者。
他是莱芜蔬菜标准化种植的倡导者。
……
2016年10月17日,第三个“全国扶贫日”,他带着对父老乡亲和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匆匆走完了50岁的生命历程。
他,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十佳三农人物,山东莱芜市莱城区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明利。
栉风沐雨,誓把荒芜变桑田
陈明利的家乡地处莲花山北麓的汶河南岸。除了沿河土地比较肥沃,南山里砂石比土壤多,荒草比庄稼旺,种啥啥不长。忙活一季到秋收,看着枯瘦的玉米棒、干瘪的高粱穗、鸡蛋大的土豆、只能收点秧的地瓜,庄稼汉只能发出一声无奈叹息……
穷,一直是陈明利挥之不去的梦魇,那长满荒草的荒岭渣子地无数次出现在他梦里。在他看来,人穷穷一时,地穷穷一世。只要土地还贫瘠,老百姓的穷日子就没有出头的一天。治贫先治地,要想拔穷根、治穷窝,先得让地“富”起来。
2000年,陈明利从报纸上看到测土配方施肥的相关报道。他马上意识到,这将是土地生产的“二次革命”,于是自掏腰包让三弟到北京学习测土配方施肥知识。2001年,他投资1.1万元购买设备,成立了土壤肥料化验室,免费为农户检测土壤,推广配方施肥。
开拓者总是孤独的。
起初,习惯守着“老黄历”种地的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并不买账,一位本家大叔曾对他说:“明利啊,这地自然是越种越旺,咱祖祖辈辈不都是这么种的吗?”有的农户甚至当面质问:“你捣鼓的啥测土配方,是不是就为了推销你的肥料?”一席席刺心的话,让这个坚强的汉子委屈得几乎掉下眼泪。妻子见状心疼地唠叨:“咱搭上钱、搭上功夫,到头来落下这么个名声,图啥?咱不干了!”陈明利看着妻子皴裂的脸庞,柔声说:“我干的这事啥也不图,我是从小穷怕了,我不想让乡亲们今后再过苦日子。”
十余年间,陈明利的足迹踏遍了全市20个乡镇、900多个村的山山水水,无偿为7000多份土壤样本进行了化验,提供平衡施肥配方700余个,覆盖种植面积6.9万亩,带动花生、花椒增产30%-40%,生姜每亩增产4000斤,红薯、黄桃因品质改善而提价30%-40%;10多个贫困村、5000多名贫困人口因为他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摘掉了头上的穷帽子。
永不服输,黄土地里能生金
时间回到2006年的冬天,嘶马河集市上。
“高庄的芹菜,又好吃又便宜,1斤只要1块钱,来点吧,要的多还能便宜。”菜农卖力地吆喝着。
“冻了一天了,还没卖到10块钱,干脆扔了算咧。”菜农淌着鼻涕,不满地咕哝着。
这是十年前高庄菜农真实的写照。那时的高庄,由于特殊的水质、土壤等条件,很多村种植的芹菜口感很好,但是普遍规模小,种出好菜也卖不出高价格,有时甚至烂在地里也没人收,老百姓辛苦一年,还在穷窝里打转转。当地人时常教育孩子:“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在家种菜。”面对此情此景,陈明利痛心疾首:“寿光能通过种菜闯出‘蔬菜之乡的名号来,我们祖辈也种菜,怎么就不能靠它发家致富?只要不怕吃苦,不服输,就一定能让黄土地里生出金。”
探索者的道路注定充满艰辛。为了观察施肥喷药对作物的影响,陈明利不顾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在菜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为了给黄瓜通风,他定上闹钟,夜里零时起来给黄瓜“掀被子”;为了防治一种蔬菜病虫害,他跑几十里路到城里查阅上百种图书资料;为了把书本知识变成实用技能,他在自家承包的地里一遍遍搞试验,失败了再来。靠着这种痴心和钻研,他逐渐从一名种菜的“门外汉”成长为蔬菜的“土专家”,被称为“能与蔬菜对话的人”。
2009年,陳明利采用绿色栽培技术种植的芹菜喜获丰收,每斤卖到了36元,一炮而红;2011年CCTV-7《科技苑》栏目对他种植的“水果型芹菜”做了专题报道;2013年,凭借亲手种出来的芹菜芽,陈明利获得了“海状元杯”山东规模种植状元大赛冠军;他基地生产的韭菜、黄瓜、西红柿一经上市,立刻被抢购一空,黄瓜以3.5元/支的价格销往各大宾馆,被评价为“吃出了20年前黄瓜、西红柿的味道……”
看到很多农民不是缺信息、就是少技术,靠自学成为莱芜首个农民园艺师的陈明利忧心如焚,“要想农民富,先得让他懂技术。”他依托农业科技服务站,陆续成立了植物医院、科技图书资料室、农业科技放映室;在家里安上科技服务电话,对贫困农户要求实地指导的,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免费提供全天候“科技套餐”服务。他还把自己多年种植的心得体会整理印制成《种植规程》,无偿提供给困难农户。在陈明利的带动下,莱芜精细菜种植面积翻了三番,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全市无公害和绿色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00多名贫困户靠种植蔬菜摆脱了贫困。驱车行进在泰莱高速上,在高庄、方下、杨庄沿途短短十几公里,两侧林林总总密布着3万多个蔬菜大棚,处处闪动着陈明利辛劳的身影。
如今的嘶马河大集,听到的声音则是这样的:“这是俺用‘陈氏种菜法种出来的绿色蔬菜,15元一斤,不讲价,再不买就没了……”
不忘初心,赤子丹心济贫弱
2015年,陈明利被查出胃癌晚期。刚完成化疗,他便拖着病体,跑到高庄街道办事处请缨,要求与石湾子、赵家峪、邵家庄结对子,包下了整个街道的省定贫困村。街道党委书记王玉民看着消瘦的陈明利,心疼地说:“老陈啊,你身体不好,还是歇歇吧。”陈明利坚毅回答道:“书记,我身体好着哩,不碍事。脱贫是大事,我不能落后面。”
第二天,陈明利不顾身体虚弱,一头扎进了邵家庄村,走村入户询问老百姓生产状况,亲自下地取土抽检化验。他发现,邵家庄村百姓多年来只种植地瓜、玉米、小麦等作物,市场价格低,老百姓难脱贫。为此,他利用多年的市场经验和技术优势,为邵家庄量身定制了“大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的扶贫路子,并亲自绘制了大棚建设图纸。就在项目动工的前夕,因为病情恶化,他再次住院接受化疗。躺在省城医院病床上,他还一再嘱咐二弟把蔬菜大棚的建设图纸带来,“我再完善完善……”
陈明利常常说:“咱个人富了算个啥,能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才算真本事。”2007年,思谋已久的他与高庄街道20位大棚蔬菜种植户联合成立了莱芜第一个农民合作社——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建合作社不是为了自己富,而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陈明利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各项发展没有进入轨道,赚不到钱,陈明利自己掏出2万块钱给社员分红。当时在高庄街道炸锅了,老百姓都疑惑:“陈明利这是钱多疯了吗?”
陈明利是“疯”了。作为理事长,本可按股金比例分红拿大头,但他却把对普通社员有利的交易量分红比例提高到80%;他本可选择年轻力壮手脚快的年轻人在合作社务工,但合作社里60岁以上老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在陈明利的带领下,明利合作社由一个只有20名社员的小型农民合作社,发展为拥有300多亩自属基地、217名社员的蔬菜种植龙头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山东省十佳技术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年间,他累计向社员分红155万元、发放工资1087万元,200多名社员成了当地勤劳致富的“小明星”,还带动了周边乡镇60多个村、3000多户农户走上了蔬菜种植的致富路。
大爱无私,一腔碧血系桑梓
一间阴暗、潮湿,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进门就是成堆的农药,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一张30年前结婚时买的硬板床,薄薄的褥子……这就是陈明利的家。“陈明利你对自己太不上心了,你就是个傻子。”很多来吊唁的亲友哭着对陈明利的遗像说。
是啊,任谁也难以想到,一个带着200多名社员的理事长,一个能给社员分红150多万的龙头合作社带头人,竟然会住这种房子?为了付清手术和化疗的费用,陈明利逝世前还卖掉了自己刚刚分到手的旧村改造房子。在陈明利眼里,从来都没有自己。他的神、他的魂、他的一腔热血都系在了合作社3000亩的基地上;洒在了莱芜20个镇、997个村的土地上;融入了为全市5万多贫困人口打造的“蔬菜致富梦”里。
对家人,陈明利是真的“不上心”。女儿从幼儿园到大学,他从来没有接送过。70多岁高龄的母亲生病住院,他难得去一次,有时即使去了也是接个电话又转身离开,同房的病人都对着他的背影指指点点。这么多年,他的相册里只有和蔬菜、社员、菜农们在一起的工作照,却找不到一张“全家福”,现在这已成为家人心中永远的遗憾。
在外人的眼里,陈明利永远宽容、大方。2005年,高庄街道修建鄂牛路,他没跟妻子商量就捐了1000元,还发动村里个体户积极捐资捐物。家人有时不理解,陈明利总是笑着说:“修路、架桥、建学校是积德的好事儿,这样活着才踏实。”
2009年,合作社成立党组织,把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担任书记的陈明利感到担子更重了。管别人先要管好自己,这是陈明利认准的最朴素的道理。创业艰难时期,曾有人劝他暂借社里30万元的公积金,被陈明利骂得面红耳赤:“公积金是老天爷花的钱,是年份不好时给社员发工资的钱,任何人不能动!”
崖下村贫困户王艳红,丈夫因病喪失劳动能力,婆婆患有心脏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陈明利主动让她到基地打工,每年还给她800元的救助金。王艳红感动地说:“没有陈明利的帮助,我早被家里的事情给压垮了,是陈明利救了我们一家啊!”
田家林村贫困户田老汉年老体弱,家庭十分困难,陈明利赔本卖给田老汉种子、肥料,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老人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只要是陈明利到村里进行农技推广,他都拿上柴鸡蛋、油炸花生米和煎饼给陈明利送去。东西普通,深深的感激之情不普通。
2016年10月17日,陈明利走完了短暂而忙碌的一生,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和眷恋的父老乡亲。
汶水呜咽,大地含悲。
上千名曹家庄的村民及附近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送陈明利最后一程。
80多岁的村民吕奶奶哭着说:“明利是个好孩子,每年过年总是给俺送芹菜来,连续送了10多年了,唉!要是我这把老骨头能替了他多好呀!”
华兴鸡腿葱合作社理事长侯长华骑着自行车从30多公里外的牛泉赶到了高庄,从包里拿出陈明利生前帮他种出的鸡腿葱,边哭边说:“明利,这是你帮俺种的呀,你还没尝尝咋就走了哩?”
正在地里干活的烟台栖霞明利苹果合作社理事长衣明利接到噩耗后,带领社员向着莱芜方向鞠了三个躬,悲痛地说:“明利,你是我同名不同姓的好兄弟,也是我做事做人的榜样,祝你一路走好!”
陈明利临走前,攥着女儿的手说:“我就是喜欢种地,一辈子也没种够。如果老天让我多活5年,我一定把明利合作社办成全国知名的合作社。”他的女儿陈秀荣,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职于高庄街道扶贫办,紧握着留有父亲双手余温的接力棒,毅然在扶贫路上继续前行……
点评:天不假年,壮志未酬,陈明利的生命旅程停止在了这片他挚爱的热土上,给乡亲们留下了无尽唏嘘。后来者当继承遗志,奋勇前行,让小康之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