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味,抹不去的乡愁

2017-05-10唐常春

民主 2017年2期
关键词:腊肉公公婆婆

唐常春

尽管年年还在唱难忘今宵,却再也看不到20年前在农村婆家过年的那种洋溢着浓郁过年气氛的热闹惬意场面了。那满地炸开的红鞭炮和浓浓的乡情,至今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拉开了年的序幕。那时交通不方便,到乡下婆家的公共汽车一天只有几趟,我们一家三口好不容易搭到下午最后一趟公共汽车,下车后又走了一里多的山路才到家门口,5岁的女儿老远就大喊:“爷爷、奶奶,我和爸妈回来陪你们过年了!”公公婆婆听到声音马上迎了出来,抱起女儿亲个不停。晚上婆婆为我们做丰盛的菜,吃过饭后,家家户户开始燃放鞭炮,四处的灯都被点亮,按当地的话说叫“发灯”,尤其是厨房里的灯更不能少,而且主人要在厨房焚香,祷告,举行庄严的祭灶仪式,送灶司菩萨上天,希望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过完小年,大家就完全沉浸在年味之中,置年货、添新衣、送年礼、理頭发等,村头村尾小孩燃放的炮竹一阵接着一阵,在扑鼻而来的火硝味中,年味更加厚重了。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公公婆婆一直忙个不停,我们也跟着帮忙,爱人把一根细长的竹竿绑在扫帚上,拂去寄住在墙上的蜘蛛网和灰尘,还爬上厨房的屋顶,把积聚在烟囱里的灰尘清理干净,使其畅通,让来年灶膛的火更加旺盛地燃烧!我们对有积垢的桌椅板凳或锅碗瓢盆,就用碱水洗刷,使之焕然一新,还把积聚在阴沟里的淤泥也清理了一番,全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最后,将扫起的灰尘用簸箕盛起,倒在前面的水沟里,让水冲走。打扫灰尘不仅是清洁卫生,还预示着将一年的晦气、烦恼和贫穷像灰尘那样扫净、倒掉,新年好运从此时开始。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这天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做豆腐太费工费时,程序也很复杂,先要将干黄豆分批倒进一台土砻中碾压,令其脱壳并成片状,让脱壳干净的黄豆片在清水中浸泡四五个小时。然后两人配合转动一台石磨,伴和着清水将黄豆片磨成豆浆,再用一个密实的面粉袋装上豆浆,用力将浆液挤出流进一只木桶过滤去渣,最后煮沸加压成乳白色呈方格状的豆腐,那时的豆腐和豆腐渣吃起来很爽口。

杀年猪是农村过大年的重头戏,养了一年的栏中猪此时已是膘肥体壮。我看到爱人的兄长早上烧了两大锅开水,和几个人三下五除二把猪栏里的猪抬上杀猪凳,当然猪也不甘就范,拼命地做垂死挣扎,但无济于事,会杀猪的堂兄死死地捂住猪嘴,把猪头狠劲往身边一拽,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就结束了猪活生生的生命,杀猪的场面血腥残忍,我不敢近瞧,只远远地站着观看。堂兄手脚十分麻利,没要多长时间,褪毛、开膛、翻肠、剁肉所有程序一气呵成。兄长拣猪身最好的地方剁下三五斤肉送给堂兄作为报酬。晚上,吃杀猪饭,亲戚邻居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兄长一点也不吝啬,猪肉、猪杂、猪血全都上桌,非常丰盛,年味儿就从杀猪饭桌上飘出来。年猪杀完,一部分肉送年礼,一部分肉熏制腊肉过节给客人吃。那时候的猪肉,没有瘦肉精,没有催肥饲料,大都是红薯、萝卜、大米、谷糠喂大的,吃起来肉质鲜嫩,好吃极了。

“无腊不成年”, 熏制腊肉是当地的习俗。我看到嫂子选了一些五花肉和后腿肉,肥瘦适宜,切成大约2斤重的细长条块,并用井水洗干净,待水分漏干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大盆内,将粗盐放在猪肉上涂抹均匀,层层摆好压平,放一个晚上,第二天就把猪肉从大盆里拿出来挂在通风的地方沥干水分,水分基本干了才进行烟熏。嫂子是用谷壳和米糠熏制猪肉的,所以熏出的腊肉色泽金黄、肉质坚实,不但口感佳,而且味道特香。为了使腊肉保存长久,嫂子将腊肉挂在炉灶的上方,当年农村做饭菜都是烧柴火的,就让腊肉天天熏冷烟,这样腊肉的腊味和香味就更重了,可吃到来年端午节。这熏制腊肉,看似简单,其实也很有诀窍,必须在冬至到立春前十天这段时间里完成。过早过晚都易变质,肉有“哈味”和“质味”,而且不好保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当地还有个习惯,漂泊在外的村里人不管挣钱多少,都要从异地他乡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和家人团聚,过个幸福快乐的团圆年,他们肩扛手提,带一些外地的土特产或烟酒之类的东西孝敬父母和送给亲朋好友。他们遇到叔叔、大伯、大婶热情的嘘寒问暖,敬上香烟,津津有味地聊起在外打工发生的那些新鲜有趣事儿,惹得大家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给小村庄增添了几分喧哗和热闹。

公公在当地德高望重,辈份最高。过年前,方园几里的同辈和晚辈都来送年礼,有的砍了2斤左右的长条五花肉,有的拿10个土鸡蛋,有的捉一只自养的土鸡和一瓶国公酒,有的还带几斤白砂糖,都会贴上小红纸等,我们摆果盘、端茶不停地招呼客人,婆婆回礼时总要多于他们拿来的东西,还要给跟随大人一起来的小孩压岁钱。

腊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挂年画,把家舍装扮一新,就连猪栏鸡鸭舍都被贴上红红的对联,以示喜庆。爱人的书法不错,家里的对联全是他写的。

腊月三十日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烧开水杀自家养的鸡鸭和洗小菜,为年夜饭做准备。下午跟着公公去山里祭祖封岁,也就是到逝去的亲人墓地祭拜,把一年来全家人员的情况和来年的心愿向先人作个“汇报”,祈求先人庇护和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幸福、万事如意。每到一处,公公就告诉我们坟墓里的人是什么亲戚,接着在坟地前摆上供品,插几朵鲜花,用碗盛上一块猪肉,倒上三杯酒,烧几根蜡烛,燃几刀纸钱。焚香祭拜完后,等先人把钱收走了,就把碗收起,倒掉杯里的酒,再放一挂鞭炮。祭奠完先人,我们就回到家里帮婆婆烧柴火做菜,婆婆做事麻利,不一会儿,色香味俱全的十大碗菜就端上了饭桌,东安鸡、炒血鸭、三鲜汤、红烧鱼,还有村里人过年前干鱼塘时我们拣回的小鱼虾和小蚌壳爆炒红辣椒、自家制作的豆腐等都是我们最喜欢吃的菜。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我们围坐在公公婆婆的身边,把最好的菜夹给他们吃,和兄弟姐妹一起向他们敬酒,祝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度晚年;他们也希望我们工作顺利,后生有出息;还叮嘱我们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也相互举杯祝福。吃完年夜饭,大人给小孩子发压岁钱,钱虽然不多,但小孩子也开心无比,领完钱就手拉着手到屋外玩游戏、放鞭炮等。我们大人分成两组,一组用沙子炒葵花籽和花生,这种炒法铁锅不容易烧;另一组准备明天拜年的果盘和礼包,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乡邻来拜年,每一家要给一个礼包,礼包的外面要贴一张小方块红纸,里面放点糖果、点心、瓜子、花生还有糍粑等,如果有小孩子还要给点压岁钱。做完这些后才围着炭火一边陪老人家聊天,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期间,嫂子煮了她亲自打的糯米糍粑来给大家品尝,说是吃了圆圆的糍粑,家庭幸福又团圆。我尝了一口,柔软香甜可口,后又用柴火烘烤了一个糍粑,味道更香。

当晚上12点的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出来放礼炮,乡村的夜晚顿时沸腾起来,鞭炮声此起彼伏,祝福声响彻云霄,把乡村的年味推向了高潮。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们就被外面的鞭炮声吵醒,公公婆婆早就起来放开门炮了。按当地风俗,这天,小孩子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给大人请安,并用清脆的童音唱着歌谣:“拜年拜年,屁股朝天,不要粑粑要挂钱”,大人便把早就准备好的贴着红纸的“挂钱”交给小孩,还得说几句好好读书,平安健康之类的祝福语,小孩子接过“挂钱”,一边说谢谢,一边做个鬼脸,笑呵呵地跑到外面放花炮去了。我们把茶水烧好,把装满食物的果盘放在桌子上;婆婆下面条,里面放个荷包蛋,每一个人要吃一碗长寿面,表示家庭和睦、团圆美满,同时预祝寿长百年。过一会儿再吃碗米饭,喝几杯自家酿制的米酒,幸福欢乐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吃完早饭不久,门外就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乡邻来给公公婆婆拜年了,大家双手抱拳,双脚合拢鞠躬,我们马上招待客人就坐,请大家喝茶吃点心糖果。这波人一走,又来另一波人,鞭炮声和拜年声响成一片,其乐融融,我们忙得也不亦乐乎。远的乡邻就留下来吃中饭,加上家里的人至少也有三四桌。客人走后,我们下午和哥姐们也挨家挨户地去给乡邻拜年,每家都很客气,硬要我们坐下来喝点茶水和品尝糖果,还要留我们吃饭,走时还每家送一个小礼包。

在乡邻相互拜年的祝福声中,送财神爷的生意人也不失时机地来凑个热闹,那小嘴一动还真甜:“财神菩萨到你家,你家富贵享荣华,日里银子用斗打,夜里银子用秤称”;“财神到,一帆风顺好运来,四季平安发大财,恭喜发财”;“财神到,天天来财家兴旺,时时平安行四方,年年好运”;“财神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天天好运”。大家听了这吉利话像喝了蜜糖似的,条件差的人家会给个一角二角的,条件好点的人家给个五角一元的,买下那画有财神爷像的纸,然后把它贴在大门上招财进宝。初一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若非要扫地不可,也只能从外扫到里边。还有妇女不能动剪刀针线做活,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大年初二,按照“初一崽,初二郎”的农村风俗,出嫁的女儿要带着夫婿和儿女回娘家给自己的父母亲拜年,并留在家里吃午饭。

“喝了元宵酒,锄头挂耙不离手”。过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乡村的年味渐渐淡去,农人们开始盘算着开春的农事,期盼新年有个好收成。

蕴藏着丰收喜悦和温馨的乡村年味,现在慢慢消失殆尽,成为我们这些回乡过年的城里人抹不去的乡愁。

猜你喜欢

腊肉公公婆婆
腊肉飘香
闲话“腊肉”
叫醒太阳公公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别把婆婆当成妈
雷公公
腊肉香,故土情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