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园开“双生花”山东菏泽“扶贫车间”“一户一案”精准施策

2017-05-10谭路

中国扶贫 2017年9期
关键词:鄄城县口镇菏泽

谭路

人间芳菲四月天,菏泽牡丹争吐艳。从菏泽高速出口进入市区,驱车前往鄄城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牡丹路,沿路可见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精品牡丹园等大型园区。这座因牡丹闻名的鲁西南城市,凭借在脱贫攻坚鏖战中积极施行精准滴灌式扶贫的突出战绩,再次备受瞩目。其中,早已名声在外的“扶贫车间”,以及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一户一案”脱贫方案尤为值得大书笔墨。

“扶贫车间”持续发力

“扶贫车间”推菏泽,追根溯源在鄄城。

2015年12月23日,對鄄城县,乃至整个山东的精准扶贫工作而言,都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走街串巷访民情时,看到几个老太太聚在一个简陋的小窝棚里,整理着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散发,经了解,像这样的情况还挺普遍,他灵光一闪,有了一个想法——将这些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愿望,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集中起来,一来便于信息的共享,二来也能扩大规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于是,第一个“扶贫车间”在鄄城董口镇破土动工,最后收到的效果大大超过预期,村民们积极利用“扶贫车间”带来的便利,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纷纷实现脱贫。

不过短短一年间,“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迅速得到推广。随后,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已建成包括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的“扶贫车间”5000多个,加工范围涵盖发制品、藤编制品等,吸纳劳动力就业共计42万人。因为“扶贫车间”的持续发力,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扶贫车间”的灵活运营模式以及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极大缩短了进村项目的收益周期,给企业主注射了强心针,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更多优质资源,实现了“投资——生产——销售”的良性发展,提升了企业自身实力。

贫困户则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就业的低门槛给了贫困户通过劳动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希望,转变了他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大力激发农村活力的同时,还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韩楼村贫困户吴云格是个苦命女人,2015年丈夫因患脑瘤去世,留给她一个年迈多病的公公和一对上中学的儿女。来不及收拾丧夫的悲伤,吴云格抹去眼泪,婉拒了亲友劝她再嫁的好意,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公公每个月的药物开销需花费数百元;17岁的大女儿面临高考,14岁的小儿子也即将升入高中,学费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费,实属一笔不小的开支。孩子会念书,就不能让他们辍学;老人的医药费也不能省,而解决这一切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正当吴云格一筹莫展之时,村干部鼓励她来“扶贫车间”工作,既能补贴家用,又不耽误照顾养病的公公。如今的吴云格,浑身是干劲,每天把家里的事安排好,便一头扎进车间,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每月收入将近两千,再也无须为生计发愁。儿女就读的学校适时对学杂费进行减免,“两个书包”的难题也迎刃而解。现在从吴云格的脸上,难以寻到一丝悲怆,满脸笑容彰显了这个淳朴妇女的坚强乐观。

“扶贫车间”从无到有、由小至大的一年多来,不但带动贫困户甩掉了穷帽子,还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鄄城县董口镇代堂村贫困户张巧今年55岁,一家五口居住在黄河滩区,家中8亩地一年收益最多也就一万元。大女儿就读于菏泽学院,小儿子则在东营胜利学院上学。每当临近九月,两夫妻就得四处奔走,东借西凑出三万多元才能应付一对子女的学杂费,2014年因学致贫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扶贫车间”工作没多久,车间的发展规模急需一批会技术、懂管理的人。因为是老三届高中生,张巧的文化水平要高于其他村民,加上勤劳肯干,很快便脱颖而出,2015年八、九月间被所在乡党委书记选派到菏泽北方发制品加工厂学技术。学成归来的张巧已经成为当地四百平米“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尽管不在一线从事发制品加工,可需要操心的事比以往更多——赶不及交货,她心急;货品质量不达标,她也难以安心。村民对她极其信赖,“有时晚上十点多了,还有村民来找我处理车间的事。订单任务一来,随时得分配下去,还得全程紧跟,确保按时按质交货。”2016年4月,张巧一家顺利脱贫。如今,她的收入主要是“扶贫车间”的管理岗位工资,每月三千左右。作为村里“扶贫车间”的资深员工,张巧有太多经验和感慨:“我认为咱们(扶贫车间)还有发展空间,大伙的潜力还没有被全部激发出来,对于车间的未来,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扶贫就业车间的使用效率,让更多的贫困人口通过就近就业脱贫致富,2017年2月,有心更齐心的菏泽鄄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下发了《关于争创“鄄城县明星扶贫就业车间”的通知》,旨在通过争创活动,树立典型,发挥星级就业车间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根据车间日常利用情况、经营管理、基础设施以及集体收益等四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对得分前50名车间授予“明星扶贫就业车间”称号,并将之折算成相应分值,计入所在乡镇(街道)或县直单位的年终考核。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扶贫车间”能焕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说一千,道一万,仍离不开对村情民意的细心摸底,以及想民之所想的扶贫情怀,而这些,恰恰是说干就干、务实认真的山东人的一贯风格。当前耀眼成绩的取得,实属情理之中。

“一户一案” 唯更精准

何谓“精准”?精准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标准、一种作风,说它是脱贫攻坚的灵魂也不为过。正当全市“扶贫车间”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基于“扶贫车间”的企业多加工发制品、藤编等“细活儿”,来车间务工的也多为女性村民,而大多数男性村民则不好意思来干这些活儿,因此“扶贫车间”未能惠及他们,脱贫工作起色有限。细心的鄄城县董口镇领导班子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将目光聚焦到他们身上。于是,一个主要针对男性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方案又出台了,这便是“一户一案”。

董口镇成立了“一户一案”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李玉如任组长,镇长陈思、党委副书记马站任副组长,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一户一案”项目的实施。首先,针对贫困户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包保人员走到贫困户家中,与其及家人深切交谈,了解掌握技能情况,征求贫困户本人发展意向,积极鼓励,不断调动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随后,将符合要求的贫困户登记在案,并对贫困户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分类,做到底子清、情况熟、帮扶准,为“一户一案”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熟悉情况也只是项目开展的第一步,后期的落实和跟进更为重要。项目组实行全员抓扶贫机制,对纳入“一户一案”项目的贫困户实行责任到人,由副科级干部进行包保,压实责任,明确职责,规定期限,扎实推进“一户一案”工作落地生根,以达到预期效果。

包保人员与帮扶对象签订接受“一户一案”帮扶承诺书:贫困户保证每个月最少出工20天,每天记录劳动薪酬,否则包保人员有权收回帮扶设备;包保干部保证一周至少去一次贫困户生产经营点,了解贫困户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并第一时间予以帮助解决。

在“一户一案”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看来,“一户一案”至少具备以下六大优势:

真正激发内生动力。“一户一案”能真正调动贫困户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内心深层次的谋生欲望。

帮扶门槛低。贫困户掌握的技能不需要多复杂,只要会收购废品、炸爆米花、修鞋、炒花生、做豆腐等,都可以通过购买技能设备实施“一户一案”帮扶。

帮扶效果明显。通过无偿提供技能设备,“一户一案”项目帮扶收益时间快,而且劳动报酬丰厚。例如,董口镇闫庄村民李汉学具有炸爆米花的技能,通过帮扶购买一台爆米花机,出工1天能净挣50元,按照每月出工20天来计算,李汉学月收入1000元,每年1.2万元。根据当地收入标准,李汉学四个月即可实现脱贫。

帮扶设备所需资金少。由于贫困户掌握的是传统技能,准入门槛低、设备要求不高,因此所需资金较少。例如,购买一台爆米花机,加上配套器具也不过500元,即使按使用寿命3年计算,每年的成本也不过160多元。

技能本领具有持久性。所谓技多不压身,掌握一定技能本领后,只要自身愿意依靠劳动施展才华,每天辛勤工作,贫困户便可以一直收益。董口镇西韩桥村68岁的贫困户谷秀申和老伴居住在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因腿部残疾致贫。经过“一户一案”的牵桥搭线,包保人员陈冬梅为他提供了一台操作简易的手提式电动缝纫机。谷秀申可以利用已有的缝纫技能,用布料制作鞋垫。陈冬梅还为他联系了商家,解决了鞋垫的销售问题。谷秀申现在每天平均可以做20来双,扣除各项成本,每个月也有一千多元的收入。

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户一案”帮扶项目的实施,势必会使受到帮扶的贫困户提高在群众心中的认同感,其他人都会向他们学习技能。这些贫困户不但赢得大家的尊重,甚至可以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西韩桥村的“地瓜师傅”刘振义便是明证。今年62岁的刘振义在2015年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包保人员李红建为他提供了一个价值900元的地瓜烤炉,使用寿命为5年。他从素来盛产优质地瓜的山东平阴进货,每斤才五六毛钱。他每天骑着载有烤爐和地瓜的小车进城,懂门路的他特地选在人流量大的学校附近售卖,每天收入至少100元,生意好时可达到200元,扣除成本可得六七十元左右的利润,顺利脱贫指日可待。依靠“一户一案”以及辛勤劳动,刘振义改变了生活境遇,但他没有忘记将这份情义传给更多人。如今他身边跟了两个特来“学艺”的徒弟:同村贫困户葛朝玉和党重玉。按他俩的话说,烤地瓜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门路可不少,例如火候的掌握、地瓜的选择等都是学问,跟着刘师傅这位行家里手,肯定能学到“干货”。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刘振义对两个徒弟倾囊相授,因为他深知,要不是借助帮扶,自己至今还深陷贫困泥潭,如今日子好过了,他也要尽己所能回馈乡邻,去帮助更多的人。

继“扶贫车间”在全省遍地开花之后,“一户一案”所取得良好效果,为菏泽脱贫攻坚鏖战再传捷报。喜人的成果背后,折射的是菏泽扶贫人竭心尽力的辛勤付出,以及贫困户自身自强不息的干劲和冲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菏泽脱贫攻坚能屡创胜绩,所谓的“源头”,便是来自于此吧。

猜你喜欢

鄄城县口镇菏泽
探索与实践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鄄城县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分析研究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1927—1937年山东省鄄城县新式学堂研究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人参果 脱贫果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Leadership Change: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